摘要:事情的导火索,是网红“四川芬达” 发布的一系列短视频。这位主打 “模仿杨坤”的博主,在视频里把杨坤标志性的烟熏嗓、沙哑声线和独特台风玩出了 “新高度”——不过这 “高度”,在杨坤眼里可能得打个负分。
娱乐圈的 “模仿秀” 向来不缺热闹,但这次杨坤和网红 “四川芬达” 的 battle,直接把战火拉到了白热化!
当摇滚老炮遇上“整活达人”,究竟是维权有理还是反应过度?这场大戏,简直比八点档电视剧还精彩!
事情的导火索,是网红“四川芬达” 发布的一系列短视频。这位主打 “模仿杨坤”的博主,在视频里把杨坤标志性的烟熏嗓、沙哑声线和独特台风玩出了 “新高度”——不过这 “高度”,在杨坤眼里可能得打个负分。
点开视频,扑面而来的是魔性改编的《无所谓》,歌词被改成各种无厘头段子,比如“无所谓,反正工资没到位”;还有模仿杨坤点评选手的片段,夸张的表情和油腻的台词,活脱脱把严肃的音乐评论,变成了搞笑段子。更绝的是,他甚至用杨坤的模仿形象接广告,卖起了五花八门的商品。
这些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播放量轻松破百万,“四川芬达”也因此收获大批粉丝。
可另一边,杨坤却坐不住了。他一纸诉状将 “四川芬达” 告上法庭,直言对方 “打着模仿的旗号,侮辱和丑化自己”。消息一出,网友们瞬间分成了两大阵营,评论区直接吵翻了天!
支持杨坤的网友火力全开:“这哪是模仿,根本就是恶意抹黑!人家杨坤好歹是正经音乐人,被搞成这样谁受得了?”“用人家的形象赚钱,还把人丑化成段子手,换谁谁不生气?必须维权!”
确实,从法律角度看,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形象进行商业活动,已经涉嫌侵权;而刻意扭曲、夸张公众人物特征,也很容易构成名誉侵权。更何况,杨坤作为成名多年的歌手,对自己的形象和声誉格外看重,这次 “重拳出击”,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但也有不少网友站在“四川芬达”这边,开启吐槽模式:“模仿本来就是图一乐,至于这么较真吗?哪个明星没被玩过梗?”
“人家又没说自己是杨坤,娱乐大众而已,杨坤是不是太玻璃心了?”
更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翻出娱乐圈的 “模仿名场面”:“之前有人模仿刘德华为啥没事?朱一旦模仿马保国还成了爆款,咋到杨坤这儿就不行了?”
模仿名人几乎成了网红的“流量密码”。从明星的表情、动作到口头禅,再到经典作品的二次创作,只要能博眼球,似乎都能成为素材。
但问题在于,模仿的底线在哪?是像“四川芬达”这样无限放大夸张特征,甚至扭曲原意,还是在尊重和善意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往深了说,这也是公众人物在互联网时代的“甜蜜烦恼”。一方面,他们享受着流量带来的红利,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面对被过度消费、恶搞的风险。
杨坤的愤怒,或许不仅仅是因为形象被丑化,更是对“娱乐至死”风气的一次反抗 —— 难道为了流量,就可以毫无底线地消费他人?
有趣的是,这场风波也意外带火“四川芬达”。不少网友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跑去他的账号围观,结果被魔性视频成功洗脑,甚至成了粉丝。
有人调侃:“杨坤这波起诉,怕是给对手免费打了广告!”
更有段子手连夜整活:“建议‘四川芬达’反诉杨坤,索赔因为被起诉涨的粉丝量!”
目前,这场官司还没有最终结果,但它引发的讨论却远未结束。有人呼吁网红们“手下留情”,别把模仿变成 “抹黑”;也有人希望明星们放宽心态,毕竟“黑红也是红”。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追求流量的同时守住底线,或许这场闹剧根本就不会发生。
家人们,你们站杨坤还是 “四川芬达”?是支持维权到底,还是觉得 “娱乐而已何必较真”?快来评论区唠一唠,顺便说说你见过最离谱的明星模仿秀!这瓜,咱必须吃明白!
来源:小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