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总书记四次面对面——“粉色姑娘”杜诚诚的平凡人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6 15:25 1

摘要:当时,比杜诚诚本人更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她粉色的轮椅,视线再往上,是粉色的手表、粉色的眼镜框、粉色的脸蛋——在以深色西服或白色衬衫为主的会场上,她身上明亮的粉色元素,确实让人挪不开眼。

杜诚诚给记者发来自己的近照,元气满满。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周南 北京报道

初见杜诚诚还是2023年9月,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下称“八代会”)的会场。

当时,比杜诚诚本人更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她粉色的轮椅,视线再往上,是粉色的手表、粉色的眼镜框、粉色的脸蛋——在以深色西服或白色衬衫为主的会场上,她身上明亮的粉色元素,确实让人挪不开眼。

而交谈过后,记者才发现,让人挪不开眼的何止那一抹粉色。她是罕见病患者,她左腿高位截肢,她热爱给盲人讲电影,她致力于助残事业,她曾经四次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

2025年5月15日,当《华夏时报》记者再次采访她时,电话那头她的笑声依然欢快。她给记者发来自己的近照,然后讲述这两年受邀参与亚残运会闭幕式时的兴奋、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时的责任……

面对次日到来的第七次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代表表彰大会,她说依然记得自己获得“全国残联系统先进个人”表彰时的感动,无论何时,这份荣誉所代表的精神不曾改变,其背后当承担的责任也未有动摇。“我想借用八代会时的一句话表达我的感受,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志向、有能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和总书记四次面对面,温暖与力量同行

这个热爱粉色的姑娘身上有太多故事,这一次,先从她与习近平总书记四次面对面讲起。杜诚诚称,四次见面、三次握手,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每一幕都历历在目,言犹在耳”。

第一次面对面,是社区办公室的温暖相遇。

2018年4月26日中午,杜诚诚正专注地坐在办公桌前修改《建党伟业》的无障碍电影解说稿,一阵欢呼声打破了平静。

“当时我转过轮椅,就看见总书记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我们办公室,走进人群。总书记看到我坐在轮椅上,就快步走向前,弯着腰俯下身子,微笑着和我用双手握手,看到总书记温暖和煦的目光,我原本的紧张心情缓和了很多。总书记细致地听我讲解无障碍电影的讲述方式,频频点头。临别时总书记又一次握住我的手说‘谢谢你’,我激动得眼泪唰一下就流下来了——因为我觉得这句亲切的感谢不仅是对我个人的,更是对于像我一样的残疾人的巨大鼓舞。”杜诚诚告诉记者,自己当时确实不舍得洗手。

总书记握住杜诚诚的双手,说“谢谢你”。

第二次面对面,是人民大会堂的庄严时刻。

2018年9月,杜诚诚作为代表参加七代会。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她,被庄严的氛围深深震撼:“交警开道、特殊通道入场,每一步都让我感受到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

第三次面对面,是表彰大会上的荣耀。

2019年5月,在第六次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代表表彰大会上,杜诚诚作为“全国残联系统先进个人”参与表彰。

那是杜诚诚第一次以受表彰者的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全国各地的优秀残疾人代表、助残先进齐聚一堂,很有力量。我们排成排,看到总书记和其他领导人走进来时,我们一直鼓掌,经久不息,此起彼伏。总书记一个一个地与前排代表握手,我们就一直鼓掌了20分钟——以前总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场景,我还想拍手从头拍到尾不累吗?身处其中我才发现,那时候就是不觉得累,大家生怕自己没有拍上似的,用掌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动和敬意,表达对总书记的欢迎,对党和国家关怀的感激,对残疾人事业的坚定支持。都很兴奋,还有欢呼声。”

第四次面对面,是新征程的嘱托。

2023年第八次全国残代会上,已是“老代表”的杜诚诚依然心潮澎湃。“疫情三年后再次相见,看到总书记百忙中出席,真切感受到‘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不是口号。”她特别注意到,总书记在离场时特意与在场的残疾人工作者握手。“总书记的每一次握手、每一次微笑,都让我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群体的深切关怀。这种关怀,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也是不断努力的方向。”

再次回顾往事,杜诚诚给记者发来了一段文字,予以总结:“2018年,我在青山区亲身见证了总书记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的感人片段,深刻感受到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2019年,我在人民大会堂亲身见证了总书记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深刻理解了党是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我作为代表躬逢盛会,真切体会到了过去五年的极不平凡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问及是否期待再跟习近平总书记见面,杜诚诚笑说:“当然很期待了,那我要继续努力了。”

做一根服务基层的“穿线针” ,琐碎但必要

事实上,回看杜诚诚的“来时路”,她一直很努力。

杜诚诚是“85”后,初中时确诊神经纤维瘤——一种全球发病率仅十万分之三的罕见病。随着年龄增长,这病越发严重。2006年,杜诚诚在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读大一,还未来得及充分享受生活,她的大学时光就因突然恶化的肿瘤戛然而止,“左腿病变了,就辍学了,然后就在漫长而痛苦的康复训练中度过了一年。”

2007年,受益于“武汉市十件实事”中改善残疾人生活,帮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近就业的务实举措,杜诚诚考入青山区新沟桥街蒋家墩社区,成为一名基层社区工作者——残疾人协理员。

写文章、做表格、给残疾人办残疾证、落实政府对残疾人的补贴、组织社区文体活动、开展文化宣讲、参与志愿服务……

面对琐碎繁杂的社区工作,杜诚诚告诉记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工作就像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琐碎但必要。国家所有的政策都需要基层落实,社区的工作需要有人去做。”

她平静的语气中透露出的坚韧,几乎让记者忽略了,2009年,她还因病情再次恶化,进行了左腿高位截肢手术。

在学业方面,为了不留遗憾,杜诚诚在工作期间参加自学考试,考取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工商企业管理本科学历,同时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社会工作师。新冠疫情时,她一边做辟谣科普知识,一边利用心理学知识缓解居民的焦虑情绪,实实在在地做一根服务基层的“穿线针”。

“其实不仅是跟总书记面对面时,他的话会感染到我,我觉得每次总书记对社区工作者、对残疾人说的话,都是对我说的。”杜诚诚告诉记者,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汉疫情防控工作时说“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并向所有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等表示崇高的敬意,“我觉得总书记是懂我们的,我备受鼓舞。”

扶残助残,让“光影对话”开花结果

工作之外,杜诚诚也迎来了新的“人生礼物”——志愿为盲人讲电影。

2010年,青山区残联在蒋家墩社区设立了盲人电影院,杜诚诚兴致满满,自告奋勇参与其中,经过培训后,成为“盲人电影专场”的首位讲解员。

说是“礼物”,杜诚诚的付出并不少。为了把电影“吃透”,一个电影刷四五遍;写讲解词时,反复揣摩用词,以求满足盲人的“观影”需要,身体不能久坐,她就趴床上写;讲解电影时为了不上厕所,尽量不喝水……这一讲,就是十多年。

她回忆起自己为盲校的孩子们讲解《战狼2》的经历,这部电影动作场景多、节奏快,仅准备解说词就花了三个月,为了保证效果,她还让妈妈当听众提意见。儿童节那天,给孩子们讲解时,当说到“电影主人公把五星红旗穿在手臂上,用自己的手臂和躯干做成一根巨大的旗杆,带领着中国车队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区”时,她不禁哽咽。讲解结束后,一个盲孩子问她:“诚诚姐姐,刚才你也哭了吗?”看着眼前稚嫩的面孔,杜诚诚真切地感受到,电影中的家国情怀已跨越视觉障碍,直抵人心——“这就是无障碍电影的魅力”。

截至目前,她共计为盲人朋友讲电影300多场,为90多部电影写下了超过百万字的讲解稿,通过网络直播还有近百万人听过她讲电影。

不仅如此,2023年,这场持续十多年的“光影对话”更是结出了让杜诚诚倍感“神奇”的果实——她走向了世界舞台——在第4届亚残运会闭幕式主火炬熄灭环节,杜诚诚受邀用讲述的方式,为视障儿童描绘现场情景。

轮椅上的杜诚诚位于火炬下方,面对一群视障儿童,她用清亮的声音将现场的舞蹈、特效、火炬熄灭等视觉场景一一转化成简洁优美的文字。3分17秒的细致讲述,她的声音回荡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内,声入人心。

这一切让杜诚诚有了“圆梦”的感觉,也更加坚定了她继续用声音为生命讲述的决心。她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准备6月份的“光明阅读”活动,让盲人朋友实现趣味观影。

生命影响生命,杜诚诚直言,扶残助残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比如,看似讲电影是我在帮助盲人,但其实他们也帮助了我。比如,在讲电影的过程中,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我的生活半径拓宽了,我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残疾人群体被更多人看见。”

光影之外,自202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以来,青山区残联成立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监督队,杜诚诚任队长,对相关场所无障碍设施的便捷性和安全性进行督导和体验,并提出整改和优化的建议。“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我希望更多人认识到,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为了残疾人,更是惠及全社会。”

从社区办公室到人民大会堂,从盲人电影院到亚残运会的舞台,从志愿服务的温暖讲述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积极倡导……多年来,这个乐观坚韧的荆楚姑娘,凭借自己的勤奋专业,先后获得2016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2019年“全国残联系统先进个人”、2021年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记者看着她发来的近照——热爱粉色的杜诚诚,依然元气满满。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