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张雪峰多个平台账号被禁止关注,不少媒体跟进报道,但是,也有些媒体的操作就让人很无语,评论区只展示了符合媒体观点的内容,而那些支持张雪峰的内容,被很鸡贼的屏蔽了,我们都知道公正、客观是新闻的准则甚至是新闻伦理,这种近乎报复式的传播,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他和新闻
前几天张雪峰多个平台账号被禁止关注,不少媒体跟进报道,但是,也有些媒体的操作就让人很无语,评论区只展示了符合媒体观点的内容,而那些支持张雪峰的内容,被很鸡贼的屏蔽了,我们都知道公正、客观是新闻的准则甚至是新闻伦理,这种近乎报复式的传播,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他和新闻传媒专业的恩怨。
一、一场被裁剪的争议:从 “分省建议” 到 “专业否定”
2023 年高考志愿填报季,张雪峰关于新闻学的言论引发轩然大波。但在部分媒体的叙事里,关键前提被悄然抹去 —— 他针对的是新疆理科 590 分、数学 130 分的特定考生,建议结合分数优势选择更适配的专业。当 “分省、分分数段的个性化建议” 被简化为 “闭眼摸专业都比新闻好” 的绝对化论断,当 “打晕报考” 的夸张表达被抽离语境当作核心观点,这场本应围绕 “专业选择理性” 的讨论,硬生生被塑造成 “网红攻击新闻专业” 的闹剧。
更值得玩味的是时间线的操纵。这段 2022 年的直播片段,恰在 2023 年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节点被翻出热炒,而张雪峰强调的 “985 新闻教授自媒体流量不如给排水专业毕业生” 的反思性提问,却被多数批评他的媒体选择性忽略。这种精准的信息筛选,与其说是新闻报道,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围猎。
新闻客观性的核心要义,在于 “全面呈现事件各方观点”,而非充当某一方的传声筒。但在张雪峰争议的相关报道中,部分媒体却患上了严重的 “评论洁癖”—— 评论区里满是 “投机者制造焦虑”“误导大众” 的斥责,却难觅 “说出普通人心声”“就业现状确实如此” 的支持声音。
这种选择性展示早已形成固定范式:当报道教授们的反驳时,必然附上 “就业前景遍布各行各业”“科研能力才是核心” 的完整论述;当提及网友反馈时,却只截取批评性言论,对新闻专业学生 “后悔报考” 的现身说法视而不见。更讽刺的是,这些媒体在标题里标榜 “网友看法莫衷一是”,正文里却用 90% 的篇幅堆砌反对意见,这种自相矛盾的操作,恰是对 “平衡报道” 原则的公然羞辱。
如果说片面报道尚可用 “选题倾向” 搪塞,那么在张雪峰账号被限制关注事件中的表现,则暴露了某些媒体的报复性本质,其虚伪性体现在三个维度:
其一,双重标准的舆论审判。当张雪峰用 “粉丝量” 质疑专业教学与市场脱节时,媒体立刻援引教授观点批判其 “标准肤浅”;可当这些媒体自己筛选评论、屏蔽异见时,却对自身的 “流量操控” 保持沉默。重庆大学张小强教授强调 “新闻专业能力不在粉丝数”,却未见这些媒体反思:拒绝呈现多元观点的报道,又何尝不是对新闻专业能力的自我否定?
其二,模糊真相的刻意引导。2025 年张雪峰多平台账号被禁时,部分媒体一边渲染其 “商业帝国崩塌”,列举 “年营收数十亿”“月打赏数百万” 等数据暗示其 “因利致祸”,一边对平台封禁理由模糊、关联企业正常运营等关键信息轻描淡写。这种 “有罪推定式” 报道,将新闻监督异化为舆论定罪,与他们标榜的 “客观中立” 背道而驰。
其三,回避反思的职业怯懦。张雪峰的言论虽有偏激之处,却直指 “新闻教育与行业需求脱节”“媒体公信力下滑” 等痛点 —— 正如五年后仍有网友质疑 “新闻工作者不再为真相发声”。可某些媒体非但不愿直面这些问题,反而将提出问题的人视作仇敌。这种 “讳疾忌医” 的心态,恰恰印证了张雪峰质疑的合理性。
新闻行业最动人的荣光,在于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的坚守,而非对异见者的围追堵截。当媒体放弃平衡报道的底线,用裁剪事实、筛选评论的方式进行 “打击报复”,本质上是用自身行为印证了公众对 “新闻失公” 的担忧。
那些忙着屏蔽不同声音的编辑们或许忘了:张雪峰的流量恰恰源于公众对信息不对称的焦虑,而媒体的公信力,正在一次次 “单方面传播” 中不断流失。当新闻沦为某一群体的 “喉舌”,当评论区成为排除异己的 “自留地”,即便再多教授撰文辩护,再多媒体站台助威,也挡不住公众用脚投票的失望。毕竟,公道自在人心,从来不在被操控的评论区里。
来源:亳州123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