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108年的时光,写就名为信仰的“人生手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1:47 1

摘要:当这些传奇身份汇聚在同一个人身上,一本名为信仰的“人生手记”便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笔墨写忠诚,丹心照汗青,这便是老红军、最后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者李白蕾光辉的一生。

她是1937年四川大学的大学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

她是红岩村的宣传部工作者,也是河南省鹿邑县委副书记;

她是一位革命者,在战乱中率领后方支队成功转移;也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参与筹备《新华日报》南京版、编辑《周恩来年谱》……

当这些传奇身份汇聚在同一个人身上,一本名为信仰的“人生手记”便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笔墨写忠诚,丹心照汗青,这便是老红军、最后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者李白蕾光辉的一生。

一百岁时的李白蕾

2025年8月3日,这位108岁的革命前辈在四川德阳与世长辞。她用108载熠熠生辉的人生时光,为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写就生动注脚。穿越历史云烟、精神历久弥新,让我们一起重走这位前辈的来时路,致敬李白蕾同志光辉奉献的一生。

出身优渥仍正视苦难

革命信仰的种子早已种下

1918年2月4日,李白蕾(原名王德琼)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显赫家庭。她的父亲王玉玺曾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高等预科班,与胡适、朱经农为同窗,母亲余崇义出身于浙江严州府的书香门第,是成都少见的新式知识女性。李白蕾少时家中藏书便如汗牛充栋,从四书五经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应有尽有。除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王家的家庭环境也十分优渥,家族在涪陵广有田产商号,包括山林、府邸、盐号、钱庄及当铺等产业,有“涪陵首富”之称。

幼时的李白蕾与父母

在富裕的家庭条件和开明父母的教导下,李白蕾自幼研习诗书,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并一步步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1930年考入成都师大女附中,1933年入读成都县立中学高中女二班,并于1937年10月考入四川大学。

但成长在舒适家庭环境中的李白蕾并没有失去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乐善好施、能够真切感受到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她,终于在18岁那年做出了一个无愧于心的决定。

放弃安闲生活,积极投身抗战

她说:“国难当头,青年当挺身而出”

为什么要参加革命?18岁的李白蕾曾在日记中写下:“国难当头,青年当挺身而出。”1936年,当她还在成都县立中学求学时,侵略者的铁蹄已践踏中华大地,山河破碎的消息不断传来。“我们一群同学经常走上街头,演讲、发传单,大声疾呼抗日救国,还一同发起了‘九五读书会’。”李白蕾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大家时常聚在一起读报纸,讨论时事,越讨论,心里那团火就越旺。越来越多的爱国青年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

当革命的种子深埋心中,一切选择便都是水到渠成。1937年4月,李白蕾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同年12月,李白蕾毅然放弃刚开始不到2个月的大学生活,奔赴陕西投身革命事业,进入由朱德担任名誉主任的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学习。1938年7月,李白蕾以优异成绩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继续学习。10月学成后,她化名“黎虹”返川,先后在成都、重庆、夹江、乐山、涪陵等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1938年2月,李白蕾(一排右二)在陕西安吴堡与青年训练班同学合影

李白蕾初到延安后,直接捐出母亲为她准备的“应急”财物,大大缓解了延安革命工作财政紧张的问题。在延安期间,革命理论知识的系统教育、一众优秀革命工作者的熏陶,都让李白蕾愈发坚定革命信念。1938年4月,李白蕾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组织关系中断,在1940年重新入党。两次入党的特殊经历昭示了她一心向党的赤子之心,也正式开启了她投身革命数十年的光辉历程。

结缘红岩,率队转移

她是革命事业的重要参与者

李白蕾在学习和革命中锻炼出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出色的写作能力,1942年,她被周恩来点名调入重庆红岩村中共中央南方局宣传部工作。

在这幢三层的深灰色建筑里,她和同事每天阅读十余份报纸,为领导人摘录可供参考的重要信息;在周恩来组织大家参加的“都来写文章”活动中,李白蕾和同事们积极帮助八路军办事处的工农干部学文化、教老红军们写文章;在由邓颖超主持建立的幼儿园里,她和妈妈们一起做“保育员”……就这样,李白蕾在红岩一直工作到1946年。

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

对于这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李白蕾曾深情回忆:“1942年冬,我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殿堂——红岩。这个殿堂之所以辉煌,并非由于建筑材料多么高贵,而是由于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同志光辉的革命功绩照亮了它。”

1946年春,南京城暗流涌动。为加强在华东地区的宣传和舆论工作,中共中央计划出版《新华日报》南京版,李白蕾于1946年2月赴南京参与筹备工作。为了这份特殊时期的报纸能够出版成功,李白蕾白天联络进步记者,晚上校对稿件,这是她革命生涯中与新闻事业深度结缘的重要篇章。在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新华日报》用分布在各地的不同版本及时报道战争动态、宣传党的政策和战略方针,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和信心。

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后,李白蕾在组织的安排下于7月份转移至苏北淮阴,并在9月生下女儿后的第四天,再次携幼子随部队辗转至山东。

1947年夏,李白蕾带着女儿辗转在山东战场上(5岁雪萝 未满1岁雪葳)

山东战场炮火声隆隆作响,时任山东《大众日报》小后方支部书记的李白蕾,带领机关文职人员、记者、干部家属组成的后方支队,迅速转移到苏北、山东各地。在这场长达半年、跨越数百里的艰辛旅途中,李白蕾不仅身先士卒照顾老幼,让这支老弱妇孺居多的队伍无一人伤亡、掉队;更是在艰苦环境中仍带头学习,提高同志们的文化修养,为革命储备人才力量。凭借这份卓越功绩,李白蕾荣立中功(二等功)。

主动请缨,深入基层

她一直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李白蕾继续为新闻事业发光发热,先后在新华日报、大众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工作。在人民日报,她担任过财经组副组长、总编室政治秘书、资料研究部副主任、总编室副主任等。

1958年,李白蕾响应党的号召,干部下乡建设新农村。她来到四川省昭化县的贫困地区深入调研,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修水利、改良田,及时制止滥砍林木的破坏行为。

1960年,自然灾害造成多地饥荒,陈毅到中央机关动员干部支援地方,李白蕾再次毫不犹豫地来到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河南省鹿邑县,以县委副书记的身份带领群众兴修水利、改善生产、抓文化教育。她偷偷把自己的粮票留给群众,在灾荒中想尽一切办法调来生活物资,挽救了无数鹿邑人民的生命。而她自己每天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强度,只吃二两饭却从不言苦说累,患上严重的肝炎仍默默付出,直到鹿邑县面貌焕然一新。

1961年胡耀邦(前排坐者右五)到河南鹿邑县考察工作时与地方同志合影(李白蕾前排坐者右四)

廉洁奉公,品高如山。时至今日,她的事迹仍在鹿邑县流传,她的精神成为了鹿邑县历史长河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1978年5月,时任河南省出版局副局长的李白蕾借调至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79年3月,她又借调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参与编辑《周恩来年谱》。工作期间,李白蕾和同志们受到邓颖超的亲切接见。

邓颖超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人员合影,二排左一为李白蕾

1981年6月,李白蕾离休,但信仰不灭、热血依旧,始终关心祖国的建设,她说:“现在的好日子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年轻人要把劲用到建设国家上。”

投身革命、坚定不移,她是百年党史的参与者。扎根基层,甘于奉献,她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建设者。坚守新闻出版,笔墨传递精神,她是链接历史与现实的见证者。

李白蕾同志用108载的光辉岁月,写就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生信仰!巾帼力量,芳华永恒,这本承载时代记忆的“人生手记”,将时刻提醒我们铭记来时路,砥砺向前行。

来源:锐影Vanguard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