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爱着整个世界——读张冠秀新作《第六号天鹅》有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11:54 2

摘要:站在教室的窗前,望着操场上嬉戏的孩子们,我时常思考:在孩子们的成长路上,我们该如何守护他们与生俱来的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张冠秀的《第六号天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动人的答案——就这样,爱整个世界,守护心中的热爱,方可抵御成长之路上的荆棘与坎

作者 | 袁典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站在教室的窗前,望着操场上嬉戏的孩子们,我时常思考:在孩子们的成长路上,我们该如何守护他们与生俱来的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张冠秀的《第六号天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动人的答案——就这样,爱整个世界,守护心中的热爱,方可抵御成长之路上的荆棘与坎坷。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只名叫鲁兹的小天鹅,为完成一位瑞士老画家的未竟心愿,背负一幅未送出的画作,从瑞士到中国展开了一场非同寻常的迁徙之旅。她飞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脉,穿越酷热的撒哈拉沙漠,面对危机四伏的东非大裂谷……鲁兹用智慧和勇气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这场关于感恩、友谊与成长的传奇旅程。

《第六号天鹅》构建了一个温馨的爱的叙事体系。作品通过鲁兹的父母之爱、感恩之爱、对朋友的友爱、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之爱、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爱,展现了爱的多维面向。这种爱不仅是情感,更是责任和行动——是对理想信念的守护,是信守承诺的坚持,是面对未知的勇气,是明辨危险的智慧,更是对所受帮助的感恩回报。

在这里,特别分享鲁兹父母对孩子充满智慧的爱的表达。当得知鲁兹为完成老画家的嘱托和报答小男孩的恩情想要独自远行时,鲁兹的妈妈芬妮持坚定地反对意见,而爸爸索亚虽然担心,但是依然尊重孩子的想法,通过家庭会议的投票来公平公正地去决定这件事。当票数过半,鲁兹的想法得到大多数家庭成员的支持时,索亚并未放任孩子去冒险,而是通过训练她,让孩子不但有基本的生存技能,还专门送到亚里沙校长的学校,进行专业的学习,让孩子有搏击长空的本领。甚至连送别,都是父亲精心设计的一次脱险的考验。“父母之爱子,则谓之计深远”,鲁兹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在担心、不舍中,托举和放手。未来,这些爱和守护,也成为了鲁兹在最困难时的精神支柱。

这本书最难得的是编织出对世界的好奇之爱。张冠秀作为生态环保志愿者,将其生态理念巧妙融入“爱的叙事”。通过鲁兹与不同地域不同动物的联系,展示了跨越半个地球的世界版图,让儿童读者的视野从自己的生活跳脱出来,通过鲁兹的眼睛,看到阿尔卑斯山的雪线、撒哈拉沙漠的星空、东非大裂谷的生机,这些自然景观不再是背景,而是鲁兹的成长之路上具有生命力的存在。世界观就是在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面对儿童读者,我们不是告诉孩子世界是什么,而是带领他们去发现世界。

当下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但孩子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对各种电子设备如数家珍,却叫不出身边树木的名字;他们好奇于VR眼镜里的虚拟游戏,却很少去观察过一片树叶的飘落。而张冠秀以文字为舟,《第六号天鹅》重建了这种联结,她对于自然的观察不是浮光掠影的瞥视,而是全身心的沉浸和体验。

如书中写到鲁兹飞到撒哈拉沙漠时——

“狂风吹着啾啾的口哨铺天盖地地卷来,沙粒被掀起十几米高。这些沙粒迅速编织出一张巨大的黄褐色罗帐,罩住了这片沙漠”,“太阳已经西斜了,遥远的天际翻卷着旖旎壮观的彩霞,云卷云舒,像一片片流动的美丽罗帐,风终于停止了吼叫,沙粒也沉寂了,那片硕大的彩色罗帐被夕阳抽完最后一根丝,便消失得无影无痕。……远远近近的鹅沙丘堆积地很好看,或弯弯曲曲,或高高低低,或像一个个圆圈,或如一个个螺旋多层的大号角,像一簇簇撒着欢的波浪倾泻于无边无际的荒漠。”

虽然是景观描写,但是很容易代入主人公鲁兹的视角,仿佛是随着她振翅高飞在天空中方可鸟瞰的景象。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以《第六号天鹅》中的片段为媒介,开展“发现身边的自然”主题活动。孩子们学着鲁兹的样子,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记录天气变化、写自然日记。就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我发现雨后泥路上的痕迹,像极了叶子的脉络。我想鲁兹飞过天空时,看到的大地就像一片叶子吧。我想,蚂蚁爬过叶子时候,以为这就是大地吧!”

多么有趣的视角!以文字为载体,描述和记录对世界细微的观察和情感的共鸣,正是教育最珍贵的成果。

鲁兹的旅程是一个典型的成长故事。她从懵懂到成熟,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过程,对于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儿童读者,会引起强烈共鸣。每个孩子都是“第六号天鹅”,都在寻找自己的飞行方式和生命价值。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我从《第六号天鹅》读出了特殊的意义: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和教室,而应该向自然、向生活、向心灵开放。从这个角度看,《第六号天鹅》也给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养的当下,如何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在实践中建构知识?如何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习变得有意思、有意义?《第六号天鹅》是开展跨学科学习不错的蓝本。

书中的地理名词和动物名称都用了醒目的字体,并在章节末的“点金石”里有具体释义,让读者可以了解更多知识。附带的科普折页更是为爱好科学的小读者们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新体验。在未来的课程创新中,可以基于此开展跨学科教学探索:在科学课上研究天鹅的迁徙路线和自然习性,探索阿尔卑斯山、撒哈拉沙漠的地理特征和代表物种;在美术课上结合老爷爷和小男孩的画作,创作更多自然主题的画作;在语文课上可以创作《鲁兹的天鹅日记》,从天鹅的视角描述自己的历程,或者写读后感……

相信这样综合性极强的跨学科学习,“芬妮”和“索亚”会看到不同“鲁兹”的热爱,托举他们成为勇敢的自己。还可以让更多的“鲁兹”看到世界之广阔,更是提供机会让每一只天鹅在自己喜爱且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就这样,通过一只小天鹅的万里迁徙,我们可以试着去爱整个世界——爱它的美好与不完美,爱它的已知与未知,爱它的当下与未来。

合上书页,鲁兹的旅程已经结束,但我们每个人的“旅程”仍在继续。那只勇敢的小天鹅提醒我们:让我们像鲁兹爱着这个世界一样,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人生旅途找到自己的热爱,并坚定地走下去。这或许就是《第六号天鹅》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在功利的时代保持诗意的眼光,在纷繁的世界守护赤诚的热爱。

来源:中国教师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