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美国以"安全威胁"为由拒签巴勒斯坦代表团时,或许没想到会引发一场145:5的全球外交反击战。第80届联大通过决议,允许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以视频方式参会,这场看似技术性的安排背后,实则是国际社会对美国滥用东道国特权的集体抗议。中国代表耿爽那句"既蛮横又孤立"的
当美国以"安全威胁"为由拒签巴勒斯坦代表团时,或许没想到会引发一场145:5的全球外交反击战。第80届联大通过决议,允许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以视频方式参会,这场看似技术性的安排背后,实则是国际社会对美国滥用东道国特权的集体抗议。中国代表耿爽那句"既蛮横又孤立"的精准定性,揭开了单边主义遭遇制度性抵抗的新篇章。
东道国特权沦为政治工具:美国签证武器化遭联大反制
美国此次拒签行为直接违反《联合国总部协定》第12条"东道国不得阻碍会员国代表履职"的核心条款。维也纳公约体系明确要求东道国必须保障外交人员通行自由,而美国所谓"安全威胁"的说法始终未能提供实质性证据。这种将签证审批权政治化的操作,暴露出三重矛盾:
首先是以国际法义务包装政治操弄的虚伪性。美国作为联合国总部所在国,本应承担特殊责任,却屡次将签证审批作为打压异见国家的手段,2019年对伊朗外长的类似操作已引发争议。
其次是程序正义与霸权逻辑的对抗。联大145票赞成的压倒性结果,本质是会员国集体维护联合国议事规则的自救行动。耿爽大使直指美国"长期偏袒以色列"的系统性失衡,将单次事件上升至规则体系批判。
最后是技术方案的破局价值。限定第80届联大适用的"非先例"条款既规避法律争议,又实现让巴方发声的核心目标。预录视频这一看似折中的安排,实则打破了美以封锁巴勒斯坦话语权的企图。
国际社会的"规则战"智慧:从技术突破到外交合围
联大决议展现出国际社会应对霸权的战术创新。在无法改变东道国地理优势的情况下,成员国通过规则解释和技术手段实现破局。这种"规则战"智慧体现在三个层面:
技术层面创造性地援引《联合国特权和豁免公约》第4条关于"履行职责必要便利"的规定,将视频参会定义为特殊情形下的履职保障而非特权授予。限定"非先例"的条款设计既满足急需,又避免引发长期制度争议。
外交层面形成多维度配合。决议通过次日,法国-沙特特别峰会立即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传统美国盟友相继跟进。这种"承认潮"与联大决议形成战略呼应,共同施压美以改变立场。
话语权层面实现关键突破。阿巴斯视频在联合国总部的播放,象征性地打破了物理封锁。中国代表发言直指问题本质:"当一国可以用地理位置否决他国发言权时,联合国就沦为强权工具。"这种将具体事件上升至规则体系的批判,为后续改革奠定舆论基础。
霸权反噬的警示录:从签证博弈看国际秩序演变
美国此次外交挫败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国际影响力衰退的缩影。三个趋势性变化值得关注:
信誉损耗进入加速期。继拖欠联合国会费、退出教科文组织等事件后,签证武器化进一步削弱其"国际秩序维护者"形象。2024年联合国预算数据显示,美国会费分摊比例已降至22%,创历史新低,与其试图维持的话语权不成比例。
盟友体系出现结构性松动。欧盟国家在投票中集体倒戈,沙特等中东国家加速"向东看"战略调整。金砖国家扩员至25个成员后,全球治理多中心化趋势不可逆转。
规则重构产生实质进展。联合国改革特别工作组已启动东道国义务的条款修订讨论,重点约束签证审批权的滥用。巴西代表提出的"自动视为批准"机制虽遭美国反对,但获得超过130个国家支持,反映出制度性抵抗的单边主义已成主流。
余波与启示:多极世界中的规则博弈新常态
联大此次破例开创的技术中立性原则,可能成为弱势主体突破物理封锁的新范式。在数字货币、云会议等技术赋能下,传统地理优势对国际话语权的垄断正在被打破。但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制度权力的再平衡——当东道国特权缺乏有效制衡时,联合国总部"美国领土化"的争议将持续发酵。
对中国而言,此次事件验证了通过维护《联合国宪章》而非直接对抗来构建话语权的有效性。耿爽发言全程援引国际法条款,将美国置于"规则破坏者"而非"规则主导者"的位置,这种策略在多极化时代更具说服力。当145个国家用投票箱表达立场时,单边主义的黄昏已然降临。
来源:每日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