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足高新区智能电梯产业园内,126米高的试验塔直冲云霄,塔内8米/秒的高速电梯穿梭如风,40层高楼,登顶仅需20秒。鲜为人知的是,这打破外资垄断的“中国速度”,离不开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光与其团队夜以继日地奋战,也凝结着中国工程师在“卡脖子”技术前的坚
在大足高新区智能电梯产业园内,126米高的试验塔直冲云霄,塔内8米/秒的高速电梯穿梭如风,40层高楼,登顶仅需20秒。鲜为人知的是,这打破外资垄断的“中国速度”,离不开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光与其团队夜以继日地奋战,也凝结着中国工程师在“卡脖子”技术前的坚毅与执着。
打破垄断
让高速电梯贴上“中国标签”
在2020年之前,4—8米/秒这一高端电梯速度区间几乎被国外巨头垄断,国内企业若想进入该领域,往往面临高昂的专利费用与技术封锁。彼时,企业若想拿到高层建筑市场订单,必须具备A1级制造资质,这项资质的门槛也往往被技术掌握在外资手中的企业牢牢把控。
“如果不掌握8米/秒的核心技术,我们永远是追随者。”杨光的话掷地有声。面对垄断困局,他带领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组建攻关团队,结合前期积累的人才与设备资源,于2020年底正式启动高速电梯项目。作为项目的总体管理者与技术推动者,杨光统筹项目节奏,把控关键节点,团队仅用7个月便完成核心技术攻关,研制出的高速电梯成功获科技部立项。
技术突破为企业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摆脱专利壁垒后,企业投标成功率提升20%,利润率从3%跃升至28%,相关产品每年新增产值超400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30余个,真正实现了从“追赶”到“领先”的跨越。
创新求变
打造差异化产品抢占市场
“创新不能一味跟随市场,而要跳出路径依赖,寻求差异化突破。”这是杨光在产品研发中始终坚持的理念。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施密特电梯研发出了一系列爆款产品,例如获得重庆市劳模攻关创新优秀项目的智能别墅电梯、即将试产的杀菌电梯。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别墅对电梯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基础运输功能,一款精美小巧且兼具智能化的电梯成为市场缺口。杨光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带领团队投身智能别墅电梯研发。这一赛道,虽已有同行涉足,但他果断选择差异化竞争:“同行之中虽然也有案例,但我们要走差异化的道路。”
杨光团队从工业设计美学出发,对电梯外观进行大胆重塑。突破传统密闭空间设计,采用全玻璃材质搭配铝合金支架,打造出通透美观的观光式轿厢,让乘坐电梯成为一种视觉享受。同时,为解决别墅空间有限的痛点,研发侧卧式主机,大幅节省安装空间。从2022年2月立项到10月推向市场,短短8个月,这款创新产品便惊艳亮相。2023年上半年,其销售额突破800万元,此后每年稳定保持1200万元以上,彻底改变了传统钢架封闭电梯的市场格局。
今年年初,杨光劳模工作室又将技术攻关的目标对准了“杀菌功能电梯”项目。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健康成为全民关注的议题。“目前市场上杀菌产品非常成熟,电梯产品也很成熟,但几乎没有一部电梯具备自动杀菌功能,而这正是我们的突破口。”杨光告诉记者,电梯作为密闭空间的公共交通工具,长期面临卫生隐患,但杀菌电梯仍处于市场空白区域。为此,他们研发集成紫外线与新风系统的智能杀菌模块,可在轿厢无人时自动启动杀菌功能。“真正将杀菌系统与电梯控制系统深度融合,还是首次。”杨光介绍,目前该特色电梯已完成3D结构图设计,计划6月试产,11月通过国家电梯监督检验中心认证。
担当责任
播撒安全与知识的种子
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杨光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心上。他主持创建的公司技术中心,已发展为覆盖“技术创新、工业设计、人才孵化”的五大平台,带领团队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40余项,推动160多项成本优化方案落地,节约成本超1400万元。
与此同时,他主导建立“杨光劳模创新工作室”将公司多部门核心力量集结,突破多项技术和工艺难题。工作室不仅成为创新平台,更是人才摇篮,已培养出工程师8人、技术员40余人、技工80余人。
在普及知识、回馈社会方面,杨光同样倾注心力。他主持创建“重庆市科普基地”,连续4年组织30余场“安全乘梯”和“智能制造”主题活动,年均惠及人群超3000人。他还主导与大足区职教中心共建“电梯学院”,创新推出“电梯八大系统实操模块化平台”,推进“双导师制”育人模式,为职业教育注入实践动力,项目被重庆市教委评为“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从打破外资技术垄断到自主研发智能化产品,从搭建技术平台到育才育人,从推动行业创新到践行社会责任,杨光以一名劳动者的朴素信念、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精神和企业管理者的前瞻眼光,展现了新时代工匠的责任与担当。
记者 余佳
来源:大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