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沙特和伊朗这对“中东冤家”,几十年一直不对付,两国一个是逊尼派老大哥,一个是什叶派铁头娃,不仅宗教上不对付,地缘上也较劲。但他们却在北京一拍即合,宣布恢复外交关系。
沙特和伊朗这对“中东冤家”,几十年一直不对付,两国一个是逊尼派老大哥,一个是什叶派铁头娃,不仅宗教上不对付,地缘上也较劲。但他们却在北京一拍即合,宣布恢复外交关系。
这不是中东突然得来的和平奇迹,而是中国用耐心调解换来的和平。沙特和伊朗两国的梁子早就结下了,伊朗革命之后,沙特一直把伊朗当成“地区不安定制造机”,而伊朗则觉得沙特是美西方的“带路党”。
两国从断交、到舆论战、到代理人战争,场场都没缺席。但打着打着,沙特先有点累了。也门战争投入巨大,军费在2022年占到了GDP的8.5%,还影响了沙特推进“2030愿景”的节奏。
伊朗也不好过,西方制裁一波接一波,国内通胀高达40%,外交几乎陷入孤立。他们需要找个“靠谱中间人”来促进他们的和平谈话。
比起美国毫无意义的“价值观说教”,他们更偏向中国。中国并没搞什么大动作,只是稳稳当当地为两国搭建了一个谈判平台在北京。
2023年3月10号的这场谈话没有大张旗鼓,也没搞什么直播,整个过程低调到几乎“悄无声息”。但这恰好是中东国家最需要的面子、安全感,还有缓冲空间。
并且中国在沙特和伊朗两头都有深厚的合作基础:沙特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之一,2024年出口占比35%,双方还在能源和科技上深度合作,比如沙特的未来城(NEOM)项目。
即使伊朗在制裁压力下,中国也依旧和伊朗保持合作。2021年签下的4000亿美元合作计划,覆盖能源、数字经济、交通等多个领域。
中国从不站队,而是建立了一种“你信我、他也信我”的中立信用。靠的不是嘴皮子,而是多年下来真金白银的积累。
这场调解的节奏,也很“中国式”:不搞一锤定音,而是分阶段打副本。早期在伊拉克和阿曼做铺垫,谈一些“非核心议题”——比如别再互相骂、保护彼此侨民。
中期的核心谈判阶段在北京,目标很明确:先恢复外交关系,不碰那些硬骨头。后续再搞经贸、安全领域的合作,慢慢把信任一点点拉回来。这种“先易后难”的方式,避免了高开低走,也保留了双方回旋空间。
对于长期主导中东事务的美国来说,这场调解简直是“剧情反转”。几十年部署基地、拉盟友、发声明,结果关键时刻反而成了旁观者。
表面上美国说“欢迎任何有助于中东和平的努力”,但行动上却很快推出了“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试图重新绑定中东国家。
中东国家当然不信美国口头上的诺言,他们只看谁能带来切实利益。而中国的调解,恰好避开了“说教”,多了实在的合作。
2023年3月10号沙伊握手之后,后续合作的动作也紧锣密鼓:2023年6月,双方大使馆重开。2023年9月,互派大使。2024年5月,两国甚至开始讨论和平利用核能合作。
与此同时,中国还在经济层面持续“加码”,2024年对沙特的“一带一路”投资达到190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222%。对伊朗则集中在能源、基建、铁路等领域,全方位填补其经济“缺口”。这些后续操作,才是让“握手言和”从新闻变成现实的关键。
这是“中国式调解”,不搞价值观输出,而是尊重双方的文化差异。不靠制裁和威慑,而是靠经济互信和中立姿态。这是西方调节难以做到的。
沙特和伊朗这场和解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中国独具的大国智慧,中国从不强硬的把想法施加于人,而且尊重两国的个国意愿。
来源:健康小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