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日,《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要求AI生成内容“亮明身份”,数字素养中的信息辨别能力成为数智时代人才核心竞争力。9月22日,由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联合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数字经济专委会、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共
2025年9月1日,《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要求AI生成内容“亮明身份”,数字素养中的信息辨别能力成为数智时代人才核心竞争力。9月22日,由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联合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数字经济专委会、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共同主办的“百模论剑・第二届全国‘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创新大赛‘城市记忆’AIGC数字创意赛道”作品征集平台正式上线。大赛以“数字向善・文创共生”为主题,深度融合许志强教授《数智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研究》的理论成果,构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研究”的数智人才培养闭环,既为高校数字素养教育提供可落地的实践范式,也为四川区域经济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智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研究》立足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视角,聚焦数字社会人才培育核心命题,提出“数字社会合格公民”与“数字内容健康传播促进者”的双重育人目标,系统构建包含数字认知、数字伦理、创新技能等7个一级要素、31个二级要素的素养模型(其中数字认知权重0.2701,为素养培育核心基石)。这一理论框架贯穿赛事设计全程,四大赛道均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并重”为原则,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实践任务,让参赛者在AIGC技术应用中深化对数字安全、伦理规范的认知,契合传播学“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学科逻辑。
在创新创意赛道,赛事要求所有作品需标注AI生成标识、提交训练数据授权证明,并规避性别、地域等算法偏见,直接呼应著作中“数字安全”“数字道德”核心要素,也与《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合规要求形成联动。特别设计的“彩蛋任务”成为理论落地的关键载体:视频类作品需插入10秒“数字素养小课堂”,内容涵盖AI诈骗防范口诀、信息隐私保护要点等著作重点论述的安全知识;跨媒体互动类作品需设置“数字素养问答关卡”,围绕信息辨别、版权意识等议题设计题目,用户答对方可解锁完整体验,这正是著作倡导的“真实场景任务培育素养”理念的实践转化,助力参赛者在创作中树立“数字内容健康传播”的专业意识。
教师教学技能赛道的设计则深度吸收著作中“高校数字素养教育体系”研究成果。赛事明确要求参赛教学设计需包含“AIGC与数字公民素养”专属模块,涵盖算法偏见识别、数据隐私保护等教学内容,与著作提出的“教育信息化2.0阶段需超越技术操作,培养高阶数字认知”观点一脉相承。据悉,获奖教案将优先入选《AIGC数字素养教育示范集》,并推荐申报相关教学科研项目,这一转化路径不仅落实著作“构建高校-产业素养培育生态”的主张,更推动四川高校数字素养教学资源整合,为区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教育研究提供实践案例。
针对著作调研中发现的“跨学科技能薄弱”“数字伦理认知不足”等痛点(基于全国1058名传媒类大学生数据),场景应用赛道特别增设“数字风险评估与合规方案”章节要求,参赛者需详细阐述数据收集合规性、算法透明度保障、用户隐私保护措施,针对性弥补素养短板。该赛道的设置直指四川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痛点,通过赛事培育既懂技术应用、又懂合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区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储备力量。跨文化交流赛道则创新性设置《多语言数字素养宣言》提交任务,要求包含AI手语、多语言字幕等无障碍设计说明及文化符号双语注释库,呼应著作“数字素养需兼顾技术能力与人文关怀”的理论主张,也为四川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培养具备跨文化数字传播能力的专业人才。
作为赛事主办单位,成都大学依托著作的实证研究成果,联合国家级行业机构构建“赛事实践-产业转化”完整链条。部分获奖项目将对接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数字文创孵化器”,获得算力补贴、IP登记交易绿色通道等支持,实现从“素养实践”到“产业应用”的落地转化,这一模式既印证著作“数字素养需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的核心观点,也通过赛事成果转化推动四川数字文创产业创新发展,助力区域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据赛事组委会透露,本次赛道将面向全球征集作品,预计吸引超千支高校团队、企业团队及留学生团队参赛,最终产出的优秀案例将被纳入《AIGC数字素养与合规实践指南》,提交至工信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作为政策参考。未来,成都大学将继续以数字素养研究为理论支撑,深化“赛事+教育+产业”协同模式,既为数字中国建设培育兼具技术驾驭力与人文反思力的数智人才,也为四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在数字传播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提供持续动能。
来源:爱看头条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