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擅用歼20宣传惹争议,中航工业严正声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5:30 1

摘要:2025年9月24日,新能源车企理想汽车在其官方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一系列产品宣传海报,其中一张海报背景出现了中国空军歼-20隐形战斗机的身影。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2025年9月24日,新能源车企理想汽车在其官方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一系列产品宣传海报,其中一张海报背景出现了中国空军歼-20隐形战斗机的身影。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据知情人士透露,理想汽车在未经任何相关部门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将具有高度敏感性的军事装备融入商业宣传内容中。海报中歼-20战斗机以战斗姿态出现在云端,而理想汽车的新款车型则被置于画面前景,营造出一种"速度与力量"的品牌联想。

这种营销手法在市场上并不常见,因为军事装备通常涉及国家安全和保密要求,随意商业化使用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理想汽车此举显然是希望借助歼-20作为中国最先进战机的象征意义,提升自身品牌的技术含量和民族自豪感标签。

面对理想汽车的擅自使用行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于事发当日深夜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了严正声明。声明中明确指出,歼-20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隐形战斗机,其形象和相关元素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

中航工业在声明中强调:"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航空工业研制的武器装备进行商业宣传或其他用途。理想汽车的行为已经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军品出口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

此外,中航工业还要求理想汽车立即删除相关宣传内容,并就此事公开道歉。声明最后表示,将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维护国防科技成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此次事件暴露出了商业营销与国防科技之间复杂的法律关系。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军事装备及其衍生元素的商业使用受到严格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武装力量标志和装备形象进行商业活动。

法律专家分析指出,理想汽车的行为至少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知识产权侵权,歼-20的设计图纸和技术参数属于国家机密;其次是不当得利,企业通过使用公共资源获得了不应有的商业利益;最后是潜在的国家安全风险,过度商业化可能损害军事装备的神秘性和威慑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类似的案例并非孤例。2024年曾有某运动品牌因在广告中使用军用迷彩图案而被军方约谈,最终不得不公开道歉并撤回相关产品。这些事件都提醒企业,在追求营销创新的同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事件曝光后,网络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支持者认为,理想汽车的初衷是为了表达对国家科技进步的自豪感,将国产先进战机与民族品牌汽车相提并论,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有网友评论:"歼-20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最高水平,理想汽车作为新兴科技企业,想要借势宣传完全可以理解。"还有消费者表示,这样的跨界联想要比传统的明星代言更有冲击力和记忆点。

然而反对的声音同样强烈。许多军事爱好者和退伍军人纷纷表示不满,认为这种做法是对国防事业的不尊重。一位曾在空军服役的老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歼-20是我们无数科研人员心血的结晶,不是用来给企业做广告牌的。"

更有理性的分析人士指出,企业的爱国营销应当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而不是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来博取眼球。真正的爱国情怀应该体现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上,而非表面化的符号堆砌。

这次事件为整个科技行业敲响了警钟。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如何在营销活动中平衡创新性与合规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理想汽车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代表,近年来在营销方面一直颇为大胆创新。从早期的"奶爸车"定位到后来的"家庭智能空间"概念,该公司善于通过情感共鸣来打动消费者。但此次涉军事件表明,即便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在涉及国家象征和公共利益的问题上也必须保持足够的敬畏之心。

业内人士建议,企业在策划类似营销活动时,应当提前与相关主管部门沟通协调,确保活动内容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核机制,避免因一时疏忽而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截至2025年9月24日晚,理想汽车官方已删除了相关宣传内容,并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了致歉声明。声明中表示:"我们深刻认识到此次事件的严重性,对于未经许可使用歼-20形象的行为深表歉意。公司将认真吸取教训,加强内部管理,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理想汽车还宣布将成立专门的合规审查小组,对所有对外发布的宣传材料进行严格把关。公司CEO李想也在内部邮件中强调,企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社会责任为代价,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中航工业方面则表示,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视理想汽车的整改情况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措施。相关负责人透露,此次事件或将推动相关部门完善关于军事元素商业使用的管理规定,为今后类似情况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回顾整个事件,理想汽车的初衷或许并无恶意,但其行为方式显然欠妥。在当今这个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时代,任何一个细微的失误都可能被无限放大,给企业和品牌形象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对于快速发展的科技企业而言,如何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创新固然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但这种创新必须建立在尊重法律、敬畏规则的基础之上。

此次事件也提醒我们,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民众对国家荣誉和军事成就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企业在利用这些元素进行营销时,更应该谨慎行事,以免好心办成坏事。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既有创意又能体现社会责任感的营销案例,让商业成功与社会价值实现真正的双赢。

来源:没想到这昵称一年改一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