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闭嘴”两个字,听着像骂人,可最近豆瓣最火的小组偏偏叫“今天闭嘴成功了吗”。
“闭嘴”两个字,听着像骂人,可最近豆瓣最火的小组偏偏叫“今天闭嘴成功了吗”。
三万人每天打卡,比谁话少。
点进去一看,最高赞的帖子只有一句话:
“把抱怨咽下去,胃疼;吐出来,人缘疼。
我选胃疼。
”
评论区两千条“+1”,像集体偷学同一门暗器。
杨绛早就把这暗器递到手里——“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说话太满而沉淀太少。
”话被剪成短视频,点赞破两百万,可真正照做的没几个。
毕竟沉默不像减肥,上秤就能看见数字。
剑桥今年给了个偷懒理由:大脑在安静时“默认模式网络”狂飙,创意值+42%。
翻译成人话——闭嘴等于给脑子放假,还是带薪的。
日本茶道那边更夸张,老师傅说“间”就是留给对方的镜子,你少一句,他才能照见自己。
原来沉默不是空,是给别人留位置。
职场更好使。
LinkedIn刚出的报告:63%的打工人更信“说话惜字如金”的领导。
华为内部早把这条写进KPI——“三不”原则:不议论同事、不抱怨老板、不传播私事。
泄密少了,加班都跟着短,HR偷偷在茶水间贴杨绛小纸条:群处守住嘴,独处守住心。
有人担心“少说话”等于“背锅侠”。
其实真正该背的是“情绪垃圾”。
简单心理平台去年接到两千多例“社交节能”咨询,总结一句话:80%的委屈靠说并不能解决,只是找人一起骂。
骂完问题还在,还多了一个“我们背后说人”的新把柄。
怎么练?
不用上山,也不用卸载微信。
把一天的话扔进四象限:紧急且重要——说;重要不紧急——写;紧急不重要——忍;不紧急不重要——删。
七天下来,有人把家族群折叠,有人把闺蜜备注改成“先想三秒”。
最狠的姑娘把“在吗”设置成自动回复:“先讲事,再讲情。
”朋友圈少发八条,省出两小时撸铁,马甲线比鸡汤更解气。
当然,也别把沉默玩成冷暴力。
杨绛跟钱钟书吵架,气得摔门,半小时后递过来一张纸条:“怂管得太多,我改。
”一句话,把硝烟化成热水澡。
真正的闭嘴是留温度,不是降温。
所以下次想吐槽,先闭嘴数七秒。
七秒里要是还想说,再说;不想说了,就当给世界省点电。
毕竟,
“安静沉淀的情感最醇厚,就像老酒,不开盖也能香。
”
来源:多彩旭日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