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行业领军者,他提出的“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基础设施”、“反规划”、“海绵城市”等理论,被写进了中国国家级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指导纲领,并推动国家政策从“经济优先的城市化”转向“生态审慎的城市化”;
2025年巴西时间9月23日,景观设计与生态城市领域失去了一位“变革者”—— 俞孔坚。他的一生始终围绕“修复城市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使命展开——
作为教育者,他在北京大学创立景观设计学专业,以哈佛博士的学术积淀搭建起“生态设计”的教育体系,用教材与课堂为行业培育专业人才;
作为行业领军者,他提出的“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基础设施”、“反规划”、“海绵城市”等理论,被写进了中国国家级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指导纲领,并推动国家政策从“经济优先的城市化”转向“生态审慎的城市化”;
作为实践者,他创办的土人设计(Turenscape)完成全球 200 余座城市的 600 余个项目,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让理论落地为现实。
▲俞孔坚,图源:Architizer 官网
在A+Awards的视野中,俞孔坚先生更是“可持续理念”的绝佳践行者 —— 他受邀担任2025 A +Awards评委,其倡导的“生态优先、文化敏感”的设计哲学,与 A+ Awards 始终坚守的“表彰推动行业可持续变革的创新作品”理念高度契合。此外,他还在诸多重要国际赛事中担任评委,如第11届阿卡汗建筑奖评委(2008 - 2010)、第13届阿卡汗建筑奖指导委员会委员(2014 - 2016)、世界建筑节奖终审委员会委员。
▲俞孔坚受邀担任 2025 A +Awards评委、第11届阿卡汗建筑奖评委(2008 - 2010)、第13届阿卡汗建筑奖指导委员会委员,图源:Architizer官网、AKDN官网、Ismailimail官网
同时,他还荣获多项重磅奖项的表彰:2020年,荣获世界景观学和风景园林学术界终身成就奖——IFLA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Sir Geoffrey Jellicoe Award),表彰他“为改善人类社会与人居环境、提升人类福祉作出的杰出且深远贡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授予他“NbS全球领航者”称号;2025年9月,入选《福布斯》2025年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成为该榜单上唯一的中国学者代表。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入选《福布斯》2025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成为榜单上唯一的中国学者代表 图源: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官网
今天,我们以文字为碑,回溯这位“生态先行者”的一生,致敬他用知识、设计与行动,为城市与自然写下的共生篇章。
PART 01以 “生存的艺术”,播撒生态设计的种子1995年,刚从哈佛拿到设计博士学位的俞孔坚,回到了北京大学。彼时的中国景观设计教育,还停留在“造园艺术”的传统框架里,鲜少有人将“生态安全”、“城市可持续”与设计相关联,于是,一个念头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他要搭建一套全新的教育体系,让“生态”成为景观与城市设计的底色,并将其视为“生存的艺术”。
在数十年的教学中,俞孔坚将学生带出教室,蹲在未名湖畔,观察水生植物如何净化水质,指着校园里的杂草讲解“乡土物种的生态价值”,给学生们布置实践课......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学会了在生活实践中观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庆潼南大佛寺湿地公园/土人设计 图源:土人设计官网
他不仅在课堂上传道授业,更用教材搭建起行业的知识框架。由他主编的《景观设计学》教材,首次将“生态安全格局”“反规划”等理论纳入教学内容,《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甚至成为全国市长培训班的培训教材 —— 他深知,要改变城市的生态现状,不仅需要设计师的觉醒,更需要政策制定者的认同。
2006年,俞孔坚就关于建设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提出建议并得到批示回复,以《建立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和《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两篇报告推动了城乡生态文明的建设。
▲南昌鱼尾洲公园/土人设计,图源:土人设计官网 荣获2025 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奖 综合设计 杰出奖、2022 德国ICONIC AWARDS标志性建筑设计奖 建筑-景观 至尊奖Best of Best 、2022 AMP美国建筑大师奖 城市设计年度大奖以及景观建筑-装置与结构/公共景观 Best of Best、2022年加拿大第12届AZ Awards 景观设计 大奖以及环境领导 人气奖
PART 02以突破性的理论,重构城市生态的底层逻辑“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必须先守住【生态底线】”。由俞孔坚绘制的“北京生态安全格局图”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指导理论,在他看来,图纸上用绿色清晰勾勒出的河流、湿地、林地等“生态斑块”,以及由斑块连接成的“生态廊道”才是城市赖以生存的 “生命线”,而这幅图正是他为北京生态保护划出“底线”的最初尝试。
▲俞孔坚,李海龙,李迪华,等. 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J]. 生态学报,2009,29(10):5163-5175.
这份坚持,让他在 2003 年提出了更具颠覆性的“反规划”理论。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是先确定建设用地,再考虑绿地和生态保护;而“反规划”则恰恰相反,主张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生态基础设施”,再在剩下的区域进行城市建设。为了让这个理论被更多人理解,俞孔坚带着团队跑遍了中国的大小城市,用一个个具体的案例说话。
在浙江台州,俞孔坚秉承与洪水为友的理念,砸掉了以单一防洪为目的的水泥防洪堤,取而代之是缓坡入水的生态防洪堤,恢复河道的深潭浅滩,引入大量乡土植物,使河流生态系统得以修复,并成为城市居民的优美休憩地;在三亚市中心,短短三年内,一片混凝土防洪墙内的荒芜土地被成功地修复成一个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公园,俞孔坚遵循自然风水的生态过程,利用指状相扣的红树林混交林岛来加快红树林修复,让自然与人和谐共享海潮与淡水的交融。
▲黄岩永宁公园 图源:土人设计官网
▲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土人设计 图源:土人设计官网 荣获2021 世界建筑节WAF 景观-自然项目 大奖、2020 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奖 综合设计 荣誉奖、2019 AZ Awards 最佳景观奖
当中国许多城市还在为暴雨内涝困扰时,俞孔坚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海绵城市”理念——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即通过建设绿地、湿地、透水铺装等“海绵体”,让雨水能够渗透、储存、净化,最终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为了验证这个理念,他带着土人设计的团队在深圳光明区打造了首个“海绵城市”示范项目。
如今,每当暴雨来临,这个片区再也不会出现“看海” 的景象,而那些曾经被忽视的乡土植物,还成了居民眼中的“风景线”。
图源:土人设计官网
PART 03以 “自然为工具”,让生态设计惠及每座城市1998年,俞孔坚创办了土人设计(Turenscape)。“当时我就想,理论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必须落地成真正能改变城市的项目。” 这份实践初心,在 2023 年他出版的《大脚革命与新桃源》中被进一步升华,书中提出的“大脚革命”理念,倡导打破人工雕琢的“小脚美学”,让设计回归自然本真,用乡土物种、自然肌理重构人居环境,这一理念也成为土人设计后续项目的核心指引。
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如今拥有500余名专业人才的全球顶尖团队,土人设计的成长轨迹,正是俞孔坚“用设计解决生态问题”理念的最好见证。
▲《大脚革命与新桃源》 图源网络
在土人设计的项目库里,诸多案例都是“大脚革命”的生动注脚。
秦皇岛汤河公园曾是垃圾遍布的“臭水沟”,他们摒弃硬化河道的方案,保留乡土芦苇,改建生态驳岸,让废弃河道变回市民休闲的“绿色纽带”;厦门五缘湾的废弃盐田,在土人的修复下成为集湿地保护、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生态公园,每年吸引数十万只候鸟停歇。
▲秦皇岛汤河公园 图源:土人设计官网
美国波士顿的“中国园”,未走传统园林符号化路线,而是用竹子、水稻等乡土植物搭建生态展示区,让海外看到中国生态设计的智慧;沙特阿拉伯吉达的沙漠边缘,他们设计雨水收集系统,让荒芜之地长出连片绿地。
▲美国波士顿中国城公园 图源:土人设计官网
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俞孔坚亲赴有“地球之肺”之称的巴西潘塔纳尔湿地,为拍摄纪录片《海绵星球》探寻“海绵地球的真谛”。在这片被称为“最后的伊甸园”的土地上,他目睹湿地被牧场切割吞噬的景象,在遇难前夕发出振聋发聩的追问:“当最后的伊甸园也在退缩,人类还能从哪里得到生存的希望?”,用生命最后的呐喊践行着对生态保护的执着。
俞孔坚先生走了,却教会了我们——设计不需要追求华丽的形式,而是要回应土地的需求,让生态与城市共生。
▼以下图片均来自土人设计官网
泰国曼谷班加科特森林公园
周口淮阳伏羲文化公园
信江生态廊道
西安樊川公园
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
来源:全球设计奖项研究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