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纯度98.0%”,这个玉米种子的“张掖标准”,高于国家玉米种子单粒播种标准1个百分点。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生物指标,更是一条不容妥协的生命线——少0.01%不过关,多0.01%是担当。
当一粒玉米种子被赋予播种的使命,纯度便是它生命的全部。
“纯度98.0%”,这个玉米种子的“张掖标准”,高于国家玉米种子单粒播种标准1个百分点。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生物指标,更是一条不容妥协的生命线——少0.01%不过关,多0.01%是担当。
日前,记者跟随甘肃中垦玉种业有限公司质检部质检员蔡振辉,走进该公司甘州区碱滩镇二坝村玉米制种基地,在炎炎烈日下现场见证制种玉米的生长轨迹,一起体验质检程序、记录把关流程,共同写下有关于一粒优质玉米种子的“守护日记”。
时间:2025年7月11日 天气:晴
地点:碱滩镇二坝村玉米制种基地
破晓时分,天边初现曙光,正值制种玉米去雄关键期,一刻也耽误不起。
所谓“去雄”,即把母本植株顶端的雄花穗在散粉前彻底拔除,让母本只接受父本的花粉,这样才能产出纯度高的杂交种子。清晨田间露水较重,裤腿尽湿、紧贴皮肤,传来阵阵凉意。此时却是检查去雄效果的最佳时机——空气湿度大,花粉不易飞扬。我们须赶在农户大规模下田前,完成核心制种区的花期检查。身高不够、梯子来凑,眼睛不亮、望远镜先行,目光掠过一行行、一株株母本的顶端,我们要在数以万计的玉米植株中找到漏拔的雄穗和残留的枝梗。
除了目视检测,我们还要钻进密不透风的玉米丛,用红色标记带标识未彻底清除的雄花穗,并在记录本上详细定位。
时间:2025年7月19日 天气:晴
地点:碱滩镇二坝村制种农户许应峰家中
进入去雄复检的重要节点,田野里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让农户们渐渐产生了疲惫的心态。从基地回来扒了几口饭后,我趁着中午农户在家休息的空当,赶紧来村里普及“去雄保纯”的重要性。
“要把雄穗带出田外,不能扔在地边”“每天都要下地检查,不能马虎大意”“重点关注弱父本,不要出现隐患”。在制种农户许应峰家中,我把农户召集起来,一遍又一遍重复发现的问题和注意的事项,生怕大家记不住、漏了项。一株散粉的雄穗,影响的可能是一片田、一村人一年的收成,更影响张掖种子的信誉。看着他们从最初的不太在意到频频点头,我才稍稍放心。简短午休后,我随即与农户一同重返田间,顶着烈日开展复查工作。
时间:2025年7月25日 天气:晴
地点:玉米制种基地办公室
经过近半个月的紧张忙碌,制种玉米去雄工作已进入尾声,也是我复盘成果的好时候。
今日共检查制种玉米面积350余亩,整体去雄进度符合预期,但部分田块在操作规范方面仍存在不足。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已全部现场标记并逐户通知整改,明日将重点复核整改情况,并适当扩大抽检比例,确保相关问题及时有效处理。同时,今日还组织制种玉米种植大户开展了1场田间培训,重点讲解弱苗对玉米产量与种子质量的影响……
忙归忙、累归累,长期奋战在制种玉米生产一线,也让我养成了适时复盘工作的习惯。每一天的坚守,每一次的“斤斤计较”,就是为了从源头上确保每一粒种子的纯度。只有守住0.01%的底线,才能真正培育出优质的好种子。
时间:2025年9月23日 天气:晴
地点:生产基地检验中心
转眼间,张掖百万亩制种玉米进入了收获的季节。我们的工作也从田间地头转入实验基地,把好玉米种子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卡,成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
种子净度分析,不低于99.0%是最低要求;
种子水分测定,不高于13.0%是最强保证;
种子纯度检验,不低于97.0%是准入门槛;
种子芽率检测,不低于93%是硬性指标。
几百株幼苗一一查验,上千个数字齐齐排列,粗心、遗漏都是质检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忌”,环环相扣的步骤流程与试验变量需要我们投入不亚于照顾婴儿般的精力。
蔡振辉的“守护日记”,从字里行间透露着张掖制种人精益求精的制种态度。六十载风雨兼程,淬炼出张掖玉米种子纯度98%的亮眼数据,这份数据也承载着万千玉米制种“守护人”的坚守和汗水,为“张掖有种·种天下”写下最坚实的注脚。(记者 乔伟 吴玉杰 王钰)
来源:张掖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