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分享之前,我先简单回顾一下过去这十几年的经历。如果有人问我,过去十几年你是怎么管理时间的,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很多朋友们都知道,我是一名创业者,还曾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访问学者,平时也写书、录课、做直播。不过,我的主要身份其实是少年商学院的创始人,这是国内
整理自张华读书会视频号直播
今天想跟大家好好地聊聊时间管理这个话题。
在分享之前,我先简单回顾一下过去这十几年的经历。如果有人问我,过去十几年你是怎么管理时间的,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很多朋友们都知道,我是一名创业者,还曾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访问学者,平时也写书、录课、做直播。不过,我的主要身份其实是少年商学院的创始人,这是国内最早的在线素质教育机构。12年前,我就开始开展青少年哲学思维课、设计思维课、通识教育设计思维课等课程。
但这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我还养育了三个男孩,家里常常热闹得像开了动物园一样,那种鸡飞狗跳的状态,真的很难用语言形容。而我除了要照顾孩子,还要写书、录课,三年就做了八百多场直播,平时还要和别人交流、学习。所以,时间管理是怎么做到的呢?
当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时,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关键词,就是“精力管理”。大家可能经常听到“时间管理不如精力管理”这种说法,那精力管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精力充沛才能更好地管理时间。
我给精力管理画了一张非常简单的图,这张图超级简洁。我会关注自己和孩子每天的七个时间段,之前有《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现在也有华哥关于时间管理的七个时间段。这七个时间段包括睡眠时间、放松时间、内省时间、运动时间、专注时间、玩耍时间和联结时间。我会把一天24小时按照这七个时间段来分配,不管这一天是精力充沛、按部就班,还是浑浑噩噩地过去,我都会看看自己在这七个时间段里分配了多少时间。
像睡眠时间、放松时间、专注时间,大家都很熟悉了,我就不多说了。
不过,我得好好说说玩耍时间和放松时间的区别。玩耍的时候,人是全身心投入的,可能会很紧张刺激。比如孩子们玩游戏或者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他们玩得很开心,也很专注。而放松时间就不一样了,放松时间不需要有特定目的,就是让身心真正地放松,达到一种松弛的状态,就像泡个热水澡、听听轻音乐,什么都不想,让自己彻底放松下来。
什么叫联结时间呢?联结时间就是我们和周围的人、事物建立联系的时间。比如孩子晚上做完作业、吃完晚饭,七点半左右去楼下的小公园走一走。在公园里,他能听到鸟叫,这就是和自然界的连接。再比如周末的时候,孩子除了上兴趣班,还可以去社区的小滑板公园玩。如果孩子只是自己玩滑板,那就是玩耍时间。但如果他看到几个大哥哥在滑板,觉得他们的动作很酷,就过去和他们交流,问问能不能教教自己,这时候就是在和别人建立联系,这就是联结时间。
我们每天睡觉之前,可以回顾一下这七个时间段,看看自己今天有几个时间段。不一定每天都有这七个时间段,但每天可能有三四个。我们可以想想今天自己的专注时间是花在阅读上,还是做作业上,或者别的什么事情上。这个过程其实是一种自我反思和复盘。
当你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你会发现,时间不再是简单的24小时物理时间,而是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来安排的。我们会明白,人不能总是被外在的任务和作业牵着走,而是要合理分配精力,去驾驭这些任务、运动等,做到劳逸结合,不能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
可能有朋友会问,如果没有刚才提到的那七个时间段,换一种方式,华哥,你是怎么做到在时间管理以及孩子养育方面都表现得挺不错的呢?毕竟你的精神状态很好,时间管理也对应着精力管理,包括优先级分配、关系处理等都挺好的。
如果从时间这个维度来看,你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呢?我可以写出来三个关键词,这三个关键词分别是:专注时间、成就感时间,还有亲子时间。
现在抛开刚才说的那七个时间,换一个角度问你,你是怎么让自己每天都精力充沛的?除了我们都知道的好好睡觉、锻炼身体、劳逸结合这些方法之外,我觉得可以参考这三个关键词。这三个关键词其实对大人和孩子都适用。
也就是说,你可以每天拿一张纸或者一个本子,在上面写上这三个关键词。每天睡觉之前,回想一下:
今天自己最专注的事情是什么,最专注的时刻是在什么时候;
今天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什么,是在什么时间完成的;
今天和孩子或者家人之间有没有一段很亲密无间、充满爱的亲子时间。
当你每天都能去记录这三件事,或者不断地去寻找甚至主动创造这三段时光时,你整个人的状态肯定不会差。
专注时间有时候和成就感时间是重合的,但有时候又不是。记录这三件事有三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
看到成就感,孩子每天只要有一件小事情让他觉得有成就感,就能抵消当天的学习压力,甚至能缓解因为学习成绩暂时不好而产生的沮丧情绪。人活着总得有点精气神,只要每天能找到一件让自己觉得闪闪发光的小事,就能对抗那些让人不开心的情绪。
第二个好处:
如果孩子每天都能找到一段专注的时间,他就会慢慢提醒自己:“我其实是个专注的人。”以前我们总是批评孩子不专注,说他一会儿去厨房拿酸奶,一会儿去洗手间,好像总是坐不住。但我们一提到专注,就只想到孩子学习的时候。
其实,孩子在玩游戏、看《哈利·波特》或者玩乐高时,只要能专注15分钟或者半小时,这也是一种专注。只要我们能发现孩子在不同场景下的专注时间,并且去肯定他,孩子就会逐渐建立起“我是个专注的人”的自我认知,而不是被贴上“不专注”的负面标签。这样对孩子来说更有价值。
第三个好处:
关于亲子时间,很多人觉得亲子时间就是陪着孩子做作业,其实不然。其实,亲子时间可以换个说法,叫“肩并肩时间”。
肩并肩时间就是哪怕每天只有十分钟,这十分钟对孩子来说也很重要。背靠背是孩子不理你,面对面可能会有冲突,而肩并肩时,大家就像战友、成长合伙人一样。比如大家一起玩卡牌桌游,或者一起搭意大利面塔,或者一起看一集《生活大爆炸》。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哪怕只有十分钟,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和他之间的紧密联系,让他觉得这种关系是稳固的,充满信任。
过去,我们常常说“能量满满”,那这能量到底从哪里来呢?还有“向上的力量”,这力量又从何而来呢?
一天只有24小时,孩子上了中学后,学业压力特别大,学校里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课后还得去各种兴趣班,参加竞赛之类的活动。大人也一样,工作一大堆,忙得不可开交。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调整自己的状态呢?每天睡觉前,不妨思考一下,这三种时间有没有?有的话是在哪里?没有的话,未来能不能去关注甚至创造呢?
所以今天给大家从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第一部分的七个时间段是比较系统地来解释所谓的精力管理。而第二部分关于三个关键词的时间,就不讲什么高深的理念和复杂的方法论了,它就像在一张白纸上,自己引导自己、敦促自己,通过这三个时间来激发内在的力量,找到向上的动力。不用担心复杂,慢慢来。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来源:少年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