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米粉街嗍一碗米粉唤醒清晨,逛一逛白果园青石板路触摸历史,到隆平水稻博物馆解锁农耕奥秘,在《新刘海砍樵》幻境里沉醉夜色……在芙蓉区,几天的行程能串联起千年文脉与现代活力。
陈焕明 陆祝玲 魏菊芳
湖南米粉街嗍一碗米粉唤醒清晨,逛一逛白果园青石板路触摸历史,到隆平水稻博物馆解锁农耕奥秘,在《新刘海砍樵》幻境里沉醉夜色……在芙蓉区,几天的行程能串联起千年文脉与现代活力。
作为长沙三千年不变的城市原点,芙蓉区着力答好“文化+科技”“文化+旅游”两道融合命题,积极擦亮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三张文化名片”,紧扣“做实全市文化中心”目标,立足“一点三脉四片区”,让老城区迸发新活力,让“快乐芙蓉”成为市民游客心之所向。
古韵新声 文化传承开启新探索
白果园因曾广植白果树(银杏)而得名,是近现代长沙古迹及历史风貌留存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作为文旅融合的标杆、城市更新的典范,白果园随时有新惊喜。
在白果园里拐几个弯,进入东茅街,原长沙市第三制鞋厂的老厂房早已换了模样。斑驳墙面上,“东茅街茶馆”的木质招牌格外醒目,推门而入,茶香与湘剧唱段扑面而来。
东茅街茶馆,是从方志长沙的历史资料里复原的老茶馆业态。这个占地5000平方米的空间,修旧如旧,不仅还原了老长沙茶馆的热闹场景,还融入非遗体验、艺术展览等,依托传统文化在茶馆场景创新呈现。自2024年9月开业以来,日均最高客流达1万人次,成了游客打卡的“文化地标”。
东茅街茶馆的爆火不是偶然。芙蓉区充分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推动文化与演艺、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工业融合,在方志、戏曲、湘绣、湘茶、湘瓷中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批新兴文旅业态成为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流量密码。
如果说花鼓戏是湖南地方文化的瑰宝,那么《刘海砍樵》就是湖南人共同的戏曲记忆。
“花鼓戏还能这么演?”在芙蓉区人民中路长沙戏剧街,《新刘海砍樵》剧场内观众惊叹连连。作为长沙首部新国风沉浸式幻境秀,这部经典花鼓戏借助数字化技术,用裸眼3D还原“施法斗法”,威亚技术让演员“飞檐走壁”,老戏曲焕发新活力。
从2024年4月开演以来,《新刘海砍樵》演出场场火爆,平均上座率超90%,连外国游客都跟着剧情里的“刘海哥”“胡大姐”,感受湖湘戏曲的魅力。今年,该剧又进行了升级调整,侧重合家欢主题,鼓励大家带着孩子来观看。目前,该剧已经演出200余场次。
文化传承不止于“演”,更在于“活”。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修缮开放后,让现代、繁华的五一商圈与长沙厚重的革命文化融为一体;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馆里,湘绣大师现场展示“以针代笔”的绝技,游客能亲手体验绷架刺绣,非遗技艺在互动中传承;隆平水稻博物馆持续推出展览、上新文创,让孩子们在卡通形象里读懂“禾下乘凉梦”,农耕文明的种子悄然种下……
这正是芙蓉区守护城市根脉、激活思想魂魄的生动实践。
从红色记忆到非遗技艺,从历史街区到革命遗址,芙蓉区让文化遗产走出展柜,变成可感、可玩、可体验的日常,让“一点三脉”文化脉络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跨界融合 产业升级迸发新动能
微短剧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生业态,正在成为网络视听领域新的热点。
“3、2、1,Action!”未来,走进三湘南湖大市场,不仅能选品、购物,还能看剧、直播。3万平方米的实景片场里,80余个不同风格的场景错落分布,XR虚拟拍摄棚、动作捕捉系统等先进设备随时待命,从剧本创作到后期剪辑,一条完整的微短剧产业链将在这里运转。
9月24日,拾意文化微短剧梦工厂影视基地项目正式签约落地芙蓉区三湘南湖大市场。该基地将倾力打造专业虚拟影视棚,发挥公司影视科技优势,整合芙蓉区全域外景资源及三湘南湖大市场50万平方米商业,构建起覆盖“投资、创作、拍摄、制作、剪辑、备案、播出”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打造微短剧产业新标杆。
这是芙蓉区推动“文化+”融合的缩影。
“文化+体育”的碰撞,同样火花四溅。
长沙第一高楼IFS国金中心迎来2025国际垂直马拉松公开赛,近千名全国“梯客”向452米高、95层楼、2838级阶梯的赛道发起挑战;第三届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公开赛上,3000名体育舞蹈运动员点燃赛场,赛事期间人流量超10000人次,充分带动周边餐饮、住宿、酒店、景区客流增长;湖南世茂环球金融中心的高空赛事,成了运动爱好者的“挑战乐园”。
当下,湘超火热启幕,点燃长沙“体育+消费”的热潮。借势湘超联赛,芙蓉区在东茅街茶馆、颐而康总部、龙湖芙蓉天街、新长福国贸店等地开辟湘超“第二现场”,球迷看球赛、尝美食、逛商场、做康养,一场赛事带动一片消费,让发展动脉更加畅通。
演艺经济与赛事经济双轮驱动。
9月19日,开心麻花项目正式落地长沙剧院,双方将共同打造湖南首家开心麻花自营剧场。长沙剧院位于芙蓉区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始创于1930年,是目前长沙唯一一座保留在原址且历史最长的剧院,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梅兰芳都曾来此演出,是老长沙人记忆中文化生活的见证。
今年,芙蓉区启动长沙剧院改造升级项目,致力于打造一座复合型文化地标,成为五一商圈文旅消费新引擎。此次长沙剧院项目牵手开心麻花,老剧场将引入可变式伸缩座椅、沉浸式声光电系统,计划年均演出100场以上,预计吸引客流100万人次,实现“历史建筑+现代IP”的焕新蝶变。
今年以来,芙蓉区全力推动演艺新空间提质扩容,助推文旅消费升级,依托五一商圈、袁家岭中央文化区、浏阳河文旅产业带现有空间、交通、流量及资源优势,打造三大特色鲜明的演艺新空间集聚区,目前全区已有新刘海砍樵、得乐社、琴岛演艺、阿七重工等多家演艺小剧场。
未来,从“看一场演出”到“泡一天剧场”,演艺消费将成为芙蓉文旅的新增长点。
拓客引流 全球游客爱上芙蓉味
从长沙Citywalk到长沙Travel,入境游为文旅发展带来新气象。
“Welcome to Furong!”2025年上半年,芙蓉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463.87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4.39万人次,平均同比增长98.44%;国内外游客总花费168.66亿元,入境游客花费2668.76万美元,平均同比增长42.82%。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芙蓉区精准发力“拓客引流”策略,不断提升芙蓉文旅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
积极开展文旅推介。今年3月,芙蓉文旅带着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湖南省湘绣博物馆、隆平水稻博物馆的特色产品,赴香港、澳门开展文旅推介交流活动,与当地旅游机构签约合作,吸引澳门濠江中学500余名师生前来研学。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区243家旅行社中,13家主营入境旅游业务,已接待入境团队1383个,服务游客超2.4万人次。
打出文旅宣传“组合拳”。当夜幕降临长沙五一商圈,一座高达87米的垂直巨幕点亮城市夜空。这座由1800块独立屏幕拼接而成的超级大屏,刷新了湖南户外广告的高度纪录,也成为长沙城市形象的全新名片。
5月1日,随着五一商圈87米超级大屏惊艳亮相,《韵味芙蓉》宣传片、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隆平水稻博物馆、湖南省湘绣博物馆等文旅地标性场景也登上大屏幕,瞬间吸引中外游客驻足拍照。
今年以来,芙蓉区开展多形式、多领域、多渠道文旅宣传:春节期间,联合新东方文旅拍摄都市轻短剧《梦见繁花》,以新媒体叙事视角展现芙蓉风貌,播放量破100万;推出《乐游芙蓉》系列主题短视频,宣传“食、宿、游、娱、购”全维体验,让游客开启城市乐游、都市漫游;开展“‘芙’星高照 惠满新春”促消费主题活动、《方志·长沙·新声艺术展》、芙蓉区文旅场景公益摄影展等文旅活动100余场。
而星级酒店的双语服务、景区内多语种标识标牌、融入国际审美设计的非遗文创店、发布中英双语“快乐芙蓉 韵味无穷”芙蓉区旅游线路宣传册,让国内外游客在细节里感受“芙蓉温度”。
一步是千年历史,一步是现代繁华。
这里有白果园的青石板、程潜公馆的老砖墙,也有IFS的摩天大楼、五一商圈的人潮涌动;能听湘剧、嗍米粉,也能看微短剧、跑垂直马拉松。
三千年长沙,城址不变,城心不移。芙蓉区,正聚焦融合发展,立足“一点三脉”,在“做实全市文化中心”的征途上步履铿锵,努力绘就一幅“老长沙 新活力”的美好画卷,等待着更多人前来打卡、停留、爱上。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