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日本将自卫队更名防卫军、防卫费飙升突破“专守防卫”原则,并公然介入台海局势时,他们在网上各种针对我们的仇恨言论同比例增长。
当日本将自卫队更名防卫军、防卫费飙升突破“专守防卫”原则,并公然介入台海局势时,他们在网上各种针对我们的仇恨言论同比例增长。
可就是如此情况,总有声音在怪我们“制造仇恨”,反而称对方是在“反思战争”,可以说,这种论调,根本就经不起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拷问。
巴黎奥运归来的日本乒乓球选手早田希娜,专程参拜供奉神风特工队的芝兰和平会馆,将战犯奉为“护国英雄”,两名中国男性在东京无端遭四名右翼分子袭击至头部重伤。
与此同时,《南京照相馆》《731》等历史题材电影的此前上映频频受阻,仿佛某些人认为回避就能抹去伤痛。
但请注意,日本正计划将"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写入宪法,与美国联合开发的反击导弹射程已能覆盖中国沿海。
报道
而在对方的历史教育方面,昔日南京事件的记载仅剩几家出版社提及,死亡人数被标注为“争议性数据”,甚至还夸张到几乎要从对方教材中消失。
《南京照相馆》中收录的侵华日军伊藤秀夫与小津安二郎的日记,字里行间满是对中国人的践踏,时隔八十余年,这些文字仍像针一样刺得人睁不开眼。
日记
铭记历史从不是刻意制造仇恨,只是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德国早已向纳粹受害者支付百亿欧元赔偿,而日本律师还在法庭上诡辩“个人无索赔权”。
两相对比,日本所谓的“反思”究竟是真心悔过还是敷衍了事,答案不言而喻。
对比
他们从未真正反思战争本身,只在反思“为何战败”,如今右翼政客仍将战败归咎于美国压制,妄图靠强化军力“洗刷屈辱”。
甚至还把二战甲级战犯牌位请进靖国神社,构建“捐躯者皆为英灵”的虚假记忆,尤其是甲级战犯“岸信介”的后代活跃于政坛甚至出任首相,战时体制的残影从未真正消散。
岸信介与两个外孙-安倍晋三(中)、岸信夫
千万别以为右翼只是日本的“少数派”,其早已渗透进这个民族的精神内核。
1936年的“二二六政变事件”就是明证,底层右翼分子刺杀对华克制的内阁成员,竟被国民拥护为英雄,直接点燃了全民侵华的导火索。
日本的扩张野心早已深入骨髓,从丰臣秀吉幻想迁都北京,到明治天皇将侵略我国定为国策,再到1887年《征讨清国策》。
而这种野心源于其先天缺陷,资源贫瘠、耕地不足,像一条蜷缩在板块碰撞带上的蛇,只能靠对外扩张维系生存。
更关键的是,这个曾单挑中、美、俄三强的民族,忍耐感与复仇心极强,从未甘心屈居人下。
二战后美国扶持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想将其打造成“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却没想到日本转头就从经济领域向美国“复仇”。
日本企业渗透美国汽车、半导体、家电等支柱产业,导致美企濒临破产、工人失业。
巅峰时期,东京股市市值占全球几乎一半,财富500强企业数量更是超过美国,DRAM芯片全球市场份额达80%,NEC、东芝掌握16K至256K芯片核心技术。
最终美国通过广场协议、卢浮宫协议等一系列手段,配合东京地检特搜部的清洗与华尔街游资的狙击,才彻底击垮日本经济,使其经济萧条。
但日本并未蛰伏,转而发动文化攻势,一方面收买各国学界、媒体界、文化界人士站台。
另一方面则通过动漫、音乐、影视剧等占领年轻人心智,带动文旅消费的同时,悄悄消解“战争贩子”的负面印象。
2010年“酷日本”成为国家战略,在政府与经济产业部支持下,通过专项基金向外输出文化产品。
这种渗透极具隐蔽性,年轻一代对日本的认知,多来自动漫里的奇幻世界,而非真实的侵略历史。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通过国际交流基金等渠道在华举办历史教师研修班,核心内容就是淡化南京大屠杀,这种“柔性洗脑”比军事威胁更难防范。
尤其是日本向来擅长包装欺骗,当年将侵华战争粉饰为“大东亚共荣”,宣称联合亚洲赶跑其余诸国,内部却反之。
如今这个1.24亿人口的国度,除极少数文艺界人士偶尔提及“日本有错”,从未有官方报道或事件体现真正反思。
反观德国,总理勃兰特的“华沙之跪”赢得世界尊重,更通过修法将否认纳粹大屠杀定为刑事犯罪。
华沙之跪
可日本首相却持续参拜靖国神社,安倍甚至宣称“甲级战犯在日本国内法中不算战犯”,试图否定承认侵略。
总有人天真认为“对美日强硬会遭敌视”,这是短视的软弱,历史早已证明,退让换不来尊重,唯有斗争才能守护团结。
南京秦淮河下的冤魂、731实验室里的呼号、上千万劳工与几十万慰安妇的血泪、几千万军民染红的河山。
这些被刺刀刻入民族基因的痛楚,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文明审判席上从未停歇的呐喊。
2025年9月3日的纪念警报已然响起,它不是复仇的号角,而是守护和平的警钟。
德国用正视历史赢得重生,日本却在否认中徘徊,我们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让“和平”不沦为空谈。
中国已然强大了
我们追求强大,不是为雪耻复仇,而是要让子孙后代在真实的星空下安稳呼吸。
记住过去,不是为了困在过去,而是为了确保历史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这,就是铭记的真正意义。
来源:韩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