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短时间内中美正面冲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自从中国崛起之后,美国就一直在四处传播“中国威胁论”,这也让中国不得不未雨绸缪。
自从特朗普重返白宫之后,中美之间的对峙就愈发猛烈,尤其是关税战的对决,更是让全世界都见识到了中国的实力。
虽然短时间内中美正面冲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自从中国崛起之后,美国就一直在四处传播“中国威胁论”,这也让中国不得不未雨绸缪。
可如果中美对决真的来临,那中美各自都做了哪些提前布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美关系迅速跌入冰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台海军事对峙等事件,使得这一时期中美处于完全敌对状态。
冷战格局下,美国不仅支持台湾对抗中国大陆,还在全球范围内试图封锁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的签署才让中美之间彻底破冰。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离不开美国的技术支持,而美国冷战的胜利也离不开中国的地缘配合。
这一阶段的中美关系在合作与竞争中前行,但总体保持相对稳定,直到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
2017年12月18日,特朗普政府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首次明确将中国定义为“唯一战略竞争对手”。
此后中美关系全面进入战略竞争阶段。从贸易战、产业战到金融战、科技战,美国对中国发起了全方位“混合战”,而中国在战略防御中逐步调整政策,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反击。
美国通过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并推动产业链向越南、印度等国转移,试图破坏中国的制造业完整性。这一策略目标明确: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美国对中国实施的芯片出口禁令成为了“卡脖子”的关键战术,中国的高端芯片供应链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工业设计软件等高科技产品也遭遇限制。
美国还频繁在国际场合炒作新疆“种族灭绝”、涉藏“人权问题”和台湾“自治权”等话题,通过舆论战试图孤立中国。
美联储暴力加息、资本外流等金融手段,直接冲击中国经济稳定。而在新冠疫情中,美国的生化战嫌疑也备受质疑。
美国甚至通过建立奥库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方安全合作)和四方机制(美日印澳),推动北约亚太化,围堵中国周边外交空间。南海、东海问题成为中美对抗的热点区域。
可是对于美国的打压和挑衅,中国一直稳扎稳打,近些年也已经从卧薪尝胆转变成了主动迎战。
特朗普政府今年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04%的关税,中国以对等措施直接反击。中美之间的关税博弈持续升级,最终在国际压力下于日内瓦展开谈判。
中国通过限制稀土出口,掐住了美国高端制造业的命脉,尤其是对F35战斗机生产的影响尤为显著。
与此同时,中国还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向外界展示实力,2024年9月25日,我国火箭军试射东风-31甲改进型洲际导弹,珠海航展上的歼-20双座版和歼-35战机,以及九天无人机母机,显示出中国在无人机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的军事布局已从传统防御向主动威慑转变,尤其是在台海和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更为坚定。
中国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金砖国家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同时在中亚地区推动中吉乌铁路、中亚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能源和资源供应的多样化。
美国曾多次预测,中国可能在2027年采取行动实现台湾统一,这一判断基于中国在军事、经济和战略资源上的准备情况。
中国在台海局势上的立场始终明确:优先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排除使用非和平手段。
中国军事力量已足以应对台海冲突,但经济和政治问题是主要考验。一旦台湾统一,将使南海成为中国的“内海”,日韩的海运生命线直接掌握在中国手中。东盟国家预计会选择与中国站在一起,而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将大幅削弱。
无论是美国的制造业回流计划,还是中国的能源、市场改革,双方都将把重点放在国内问题的解决上。谁能更好地应对内部挑战,谁就能在这场博弈中占据主动。
来源:执昆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