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史:迁都洛阳之前与后》:从孝文帝到遣唐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09:29 1

摘要:过去提及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历史事件时,学界多从民族融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阐释。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这场变革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窪添庆文的《北魏史》,可以说集当下关于北魏研究之大成:本书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北魏一朝,而是通过对改革的分析,将隋之前的历史全部纳入作品

过去提及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历史事件时,学界多从民族融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阐释。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这场变革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窪添庆文的《北魏史》,可以说集当下关于北魏研究之大成:本书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北魏一朝,而是通过对改革的分析,将隋之前的历史全部纳入作品中进行考量。作品重在叙述北魏一统北方之后所带来的政治和文化的变化,不但论及其对后世特别是唐帝国的深刻影响,而且通过对魏晋、隋唐时期中日之间的互动,提及其对日本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的影响。

本书的副题为“迁都洛阳之前与后”,全书以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为界分成两部分,前略而后详。讲述北魏前期历史的部分出现在第三章,前面两章重点叙述迁都及之后的改革举措。作者之所以如此布局,恐怕是希望读者在作对比时有个参照,进而强调这场改革的重要性和伟大之处。

本书是为日本读者了解这段历史而写成的普及读物,作者在书中汲取了大量来自中国现当代历史研究的精华,从陈寅恪到田余庆、阎步克,为读者铺陈了北魏从嘎仙洞到分裂最后再度归一的简史。在十六国时代,拓跋部从一个小小的部落,通过几代首领的经营,最终平定北方大部,进而还于魏晋旧都洛阳。孝文帝的做法虽然于后世眼光来看,或有操之过急的问题,但其战略眼光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也是超一流的。

作者在援引一些成熟论点的同时,还针对一些细节问题阐述了全新的观点。作为日本人,他可以直观地接受东亚文明一体的观点,这一点和当下不少日本学者试图切割与中国的关系迥然相异。虽然孝文帝执政期间,日本和北朝的联系十分有限,但是通过北魏对隋唐时期多方面的影响,作者将唐朝对日本的政治、文化哺育,都归功于孝文帝。

从遣唐使学到的先进理念,到平城京、平安京城市的设计,再到佛教内涵的变化,这些与北魏关系显而易见。实际上,对日本影响最大的,当属自孝文帝改革之后,国家强大所带来的自信和开放,它们为唐代成为世界性的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理念植根于民族融合,各种文化包括外来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铸造了隋唐时期帝国文明的辉煌。对比明清帝国时期中国的保守,该风潮的影响实际上远远不止唐代本身。

另一个对后世产生影响的观念是女性掌权。北魏立国时,也曾有“子立母死”的制度,但孝文帝的祖母文明太后阴差阳错地活了下来,并在连续继任的皇帝年幼的情况下,实际上把持了朝政。其后的胡灵太后更是祸乱宫闱,直接导致河阴之变,一时强大的北魏在宫廷争斗中衰落。作者从《木兰诗》入手,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北魏的这一问题,延至唐代仍有上官婉儿这样的女性进入政权中枢。

实际上,提拔婉儿的人,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能短暂代唐由多种因素造成,但在高宗驾崩后能以太后身份临朝,不能不说是北魏此前的相关史实,在一定程度上为她扫平了舆论的干扰。直到李隆基清除太平公主一党,这一问题才基本得到解决。至于女性参政对中国古代政体是利是弊,又是一个新的话题了。

作者对孝文帝开创性的变革大加褒奖,但也不是跟风式的全面吹捧。一般认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脱胎于北魏时的人才选用制度改革。作者对相关问题进行辨析,指出西魏及北周时选拔制度,才真正摆脱了对出身的看重,而这一理念虽然部分继承于北魏,但真正来源于南朝。历史上的很多细节,需要多方比照史料后,仔细从字里行间提炼出来,作者的史学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来源:晨子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