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追忆木角‖吉怀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07:32 1

摘要:韩愈与西充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西充人要立庙祀之呢?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邑令高培榖的《重修韩文公祠记》写得很清楚:“邑故有木角庙,其祀韩文公,莫知其所自也。闻之角宿主木为蛟,又龙之角上有尺木者最神。似木角之名为蛟龙立也。蛟龙能兴云雨,其以旱祷之固宜

追忆木角

吉怀康

“木角”最早是西充县一座庙的名称,后又因庙而成了地名、行政区划名、场名,民国时期在庙里设过公立初等小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办过小学、初中。

外乡人常以为“木角”是少数民族语言的记音,而在四川话中,儿化的“木角”又与儿化的“摸哥”谐音。摸哥者,扒手也,因此也常令木角人哭笑不得。

此庙为什么叫木角,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据光绪二年的《西充县志》记载:“木角庙,治西五里,祀韩文公,岁时祷雨立应。明孝廉庞学魁建。同治十三年重建,知县高培榖为记。”

由此可知,木角庙祭祀的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唐朝大文学家韩愈。

韩愈(768-824年),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韩愈晚年曾任礼部侍郎,死谥“文”,所以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与西充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西充人要立庙祀之呢?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邑令高培榖的《重修韩文公祠记》写得很清楚:“邑故有木角庙,其祀韩文公,莫知其所自也。闻之角宿主木为蛟,又龙之角上有尺木者最神。似木角之名为蛟龙立也。蛟龙能兴云雨,其以旱祷之固宜。”

高培榖的推测是,木角庙本为龙王庙,因为角宿主木为蛟,蛟龙能兴云播雨。古人又认为龙角上有尺木者最神,因此就以“木角”做了庙名。“尺木”是古人谓龙升天时所凭依的短小木棍,汉代王充《论衡·龙虚》有载:“短书言:‘龙无尺木,无以升天。’”

那么,既为龙王庙,又为什么用来祭祀韩愈呢?

高文的解释是,苏轼曾评价韩愈:“神在天上,如水在地中,无所不到。”所以,韩愈虽未到西充,但他在天之神却能福佑西充百姓。而且,韩愈生前能开衡麓之云,死后自然也能为天下耕云播雨;他的神功既能驱赶冥顽之鳄鱼,那他也必能驱使灵变之蛟龙兴云作雨以拯救下民。

韩愈开衡麓之云不为常人熟知。韩愈曾于永贞元年(805年)游衡山,留有《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诗中称:“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韩愈任潮州刺史时,当地鳄鱼为患,祸害人畜,韩愈遂发出檄文,限期令群鳄悉归大海,不然将“必尽杀乃止”。据说此文一出,“是夕有暴风震雷起湫水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州无鳄鱼患。”

龙能兴雨,因之立庙;韩愈能御龙,所以祀韩。所谓“迹虽近幻,理可顺推。捍灾御患则祀之,有功德于民则祀之,斯也何妨木角其名而文公其祀哉?”

这就是古人的思维,古人的逻辑!古代科学不发达,生产力低下,这是今人不能苛责于古人者。

高文称,木角庙始建于康熙年间(1662-1722),距今已有300年左右的历史了。若依光绪朝《西充县志》“明孝廉庞学魁建”,那年代就更久远一些了。到同治年间,木角庙已是破壁残垣、香火冷清了。

民间传说,木角庙很灵验,“岁时祷雨立应”。高培榖的前任黄起元任职期间,岁大旱,就曾乞泽于庙,果获霖雨,于是官民欣然,商议重修。事情尚属未定之数,黄起元却因任满而调离西充。所以高培榖继任后,踵事前贤,乃率士绅,鸠工庀材,旧者新之,颓者起之,轮奂改观,俎豆毕具。另拿出百余贯钱放债予商民,每年收利息作为祭祀花销,以此实现黄起元未竟之志而让韩愈之灵安于西充,永远福佑充民。

木角庙建筑恢宏,所用木料非常粗大,庙门上高悬“木角庙”三个大字牌匾,木门槛高而且厚,常有脚被绊而摔倒者。庙门两边一对石狮子,“文革”中“破四旧”,被人用二锤敲掉了半边脸,所以西充民间就有了“木角庙的狮儿——莫脸”这个歇后语。

新中国成立后,木角庙曾是公社、乡政府的驻地。庙里最里边的大殿作了公社的大会议室,所有重要的大型会议都在此召开。中午要吃饭,公社没有粮权,各大队来开会的人都得自带粮油,每个大队派一人到蒋家湾去煮饭,能吃到烩面就很不错了。然而那里地势高,井很深,没活水,人要下到井底去舀。舀满一桶,爬上来;把水提上来,再下去舀第二桶。担水也很麻烦,很困难。

木角也曾设过场,后因规模太小,远不及相邻的县城、占山、莲池场口大,赶场的人多,后来也就自行解散了。

但是木角是去南充、西充部分乡场,下蓬溪、射洪、遂宁的必经之地。因此历来往来行人、客商喜欢在此歇脚、打尖,这儿很早也就有了卖锅盔凉粉、茶水、针头线脑等的小摊点。人民公社成立后,更有供销社、医院、农机站、“五小厂(塑料、针织、草帽、翻砂、织绸)”等单位,俨然一个小场镇。

公社广播站每天播放文艺节目、样板戏、新闻、自编节目、通知等。社员几乎家家都有一个简易的“纸垯跶”小广播——在专用纸片上装一个收音机所用的矿石,8分钱一个。在家里用铁丝拉一根地线,接上广播线就可播音了——这是那一代人的精神食粮,成为了老人们难以忘怀的记忆。

木角附近的农家曾以捕捞和编织为两大经济支柱。大石桥村有10多户人家以打渔为职业,有木船一二十艘,水毛子(水獭)10余只,每只都价值几千上万元!全县的竹编:背篼、夹背、锅盖、晒簟、筛子、簸箕等,该村占有了百分之八九十的市场。

而今,在乡镇建制调整中,木角乡并入了常林镇,而木角庙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乡政府时就被拆毁,踪影难寻,殊属可惜——以膜拜蛟龙之庙来祭祀韩愈,在全国也仅此一例,弥足珍贵啊!木角庙所在地早已纳入了西充城区的范围,西充城南湿地公园即位于此,成了人们郊游休闲的好去处。橡胶坝工业园区也坐落于此。

木角庙及木角这个地方的物质形态虽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湮入历史的风尘,然而,“文字寿于金石”。笔者坚信,在媒质如此发达的今天,“木角”所负载的历史和文化,总能为我们留住乡愁,温暖心窝,不至为人们所遗忘。

AUTUMN

作者:吉怀康(四川西充人,四川省作家协会成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四川省诗词学会、四川省散曲学会会员。曾受聘担任续修《西充县志》副主编,西充县文广局首席文化顾问,西充政协书画院顾问。标点、注音、注释、考校清代三部《西充县志》,主编《忠义西充》《苕国印象》等;出版有散文集《潇洒绽放》《热血苕乡》等)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