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金门 20 我登岛部队又怎么会栽倒在国民党军坦克面前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07:17 1

摘要:在庆功会上,战车营获得胡琏亲自颁发的「金门之熊」锦旗。 战后,金门又建起了「古宁头大战纪念馆」,大门两侧各展出一辆 坦克,地上放了块牌子,上书:金门之熊。

作者:王洪光

金门之熊

10月27日,东南军政长官陈诚、副长官罗卓英和装甲兵司令徐 庭瑶从台湾乘飞机赴金门视察慰问守军。

在庆功会上,战车营获得胡琏亲自颁发的「金门之熊」锦旗。 战后,金门又建起了「古宁头大战纪念馆」,大门两侧各展出一辆 坦克,地上放了块牌子,上书:金门之熊。

不过,代表国民党军最高荣誉的不是熊旗,而是虎旗。虎旗被 谁夺走了呢?分别是第18、118、201师。

无论是当时论功行赏,还是战后台湾官修战史,战车营在官 方制定的功劳排行榜上都没有排到第一。

金门之战毕竟是两个兵 团、陆海空三军联合实施的一个战役行动,一个小小的战车营所能 发挥的实际作用,从 战术上看可能是显著 的,但从战役全局上 看却无论如何都排不上位置。在当时的条 件下,兵力规模才是 决定性的。

这就决定了,步兵作战部队毫无疑问的要在战后论功行赏时排在前头。

可这様一来,一些战车营官兵不服了。他们自我感觉很好,但 偏偏人微言轻,国民党军高层对他们的牢骚毫不理会。

于是,他们 就扩大宣传面,探取撰文、出书等手段,吹嘘战车部队的神勇,托 毁其他部队的战绩,连战死的李光前他们都不放过,还要拿来蹂躏 一番,非要说李光前是他们打死的。

金门战后的国民党军,各部队相互争功,互不相让。

战车第3连1排排长杨展之说:

三十年前的金门大捷,我这个战车排,不敢说立了第 一大功,但是第一枪是我们打的——黑夜裹,迎撃匪军于 整片海滩。

那么,战车营的表现究竟怎様?

无论是抢滩登陆时的进攻,还是依托阵地的防守,我登岛部队 在局部都吃了敌战车部队不少亏。应该说,敌战车部队是为守军立 了「大功」的。

如果不是事实摆在眼前,恐怕没有几个人会相信国民党军这22 辆破铜烂铁能发挥什么作用。不相信也很正常:

第一,国民党军在 淮海战役中孤注一掷,一场豪赌,将其全部家当250多辆坦克装甲车 统统投入战场,结果损失殆尽。

第二,我军对付国民党军坦克很有 一套,淮海战役就有明证。

据我父亲王建青《阵营日记》记录, 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时,他率领豫皖苏军区5个团协助 华野6纵(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阻撃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从 蚌埠北援,其部防御正面是由蒋介石次子蒋纬国亲率的战车第2团主 攻,至少有3次狙撃敌坦克的记录:

其一,1948年12月11日:

1团阵地当面,敌人集中力 量攻崔庄,先以5辆坦克,黄昏前增至9辆,步兵跟进,将 我守崔庄之2连工事全部压垮,5挺重机枪压毁4挺,全连轻 机枪都打不响了,但最后终将敌撃退,整整一天的激烈战 斗,并无失守一村一地。

其二,1948年12月14日:

1营阵地,敌8辆坦克配合两 营兵力攻姚庄,我1营出撃。下午4时,撃毁坦克2辆,是以 手榴弹、火把解决的,有的战士爬上坦克,将手榴弹扔进 车内。

这様典坦克肉搏,其英勇精神,除共产党领导下的 人民军队,其他任何军队所不能。

其三,1948年12月15日:

中午12时,敌以1个团兵力, 十几门山炮, 一部分野炮及12辆坦克,向我姚庄7连阵地 猛攻。4辆坦克及1个排步兵冲入我姚庄西北角舆我对峙, 敌一半村,我一半村,互不能进。敌方坦克数辆,舆我 纠缠多时,直到日落才被我反撃出去。我伤亡20人,敌遗 尸百三五十具。

敌大炮遂对姚庄轰撃,工事炸平,火光 冲天,林木皆燃,我7连伤亡殆盎。

6日来之抗撃,今日最 烈 !

父亲这三段日记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部队沉着,在敌 坦克和炮火的攻撃下,注意对敌步兵杀伤,坦克单独起不了决定作 用;

第二,我军敢于近距离与坦克肉搏,并获得成功;

第三,我军 在淮海战役中是不怕坦克的。

既然如此,金门之战中,参加过淮海战役的我登岛部队又怎么 会栽倒在国民党军坦克面前呢?

当时,金门岛上的战车营有2个连6个排,分别配属给第118师3 个团,执行机动反撃任务。

10月24日下午,战车第3连配合国民党军步兵在垄口一带进行反 登陆演习,一直到天黑才准备回营吃晚饭。没想到第1排的第66号坦 克行至西保东北端,履带陷入海滩,进退不得。

杨展之让另一辆坦 克来拖,结果还是弄不出来,一直折腾到24时左右。考虑到大家还 没吃晚饭,杨展之决定让部下在海滩休息,自己开车回连部,一来 向连长周名琴汇报情况,二来给大家带晚饭。

杨展之回到海边,所带饭菜已经凉了,只好把战车上的汽油炉 取下来,在沙滩上挖个灶加热。就在此时,他突然发现海岸亮起3颗 信号弹。

很快,我军的炮弹如冰雹般打过来,杨展之赶紧招呼部 下上车。不久第244团登陆了,第64、65号坦克受命开到第66号坦克 两边,一面保护不能行动的坦克,一面面向海滩排成横队开火。

我登岛部队不是没有想到会遇到坦克,但万万没想到凌晨2时 居然还有坦克「埋伏」在海边,因此吃了大亏。尤其是第244团,登 陆不久就伤亡过半。

原来,国民党军坦克的37毫米主炮发射一种对 步兵威胁很大的「霰榴弹」。

所谓霰榴弹,就是「钢珠和松香装在 一个铁罐子里,一颗霰榴弹有一千七八百颗钢珠,射出呈V字形散 开,射距在五十至三百码」(1码=0.9144米)。这种「霰榴弹」 射距不远,但对有生力量杀伤力巨大,形同猎枪子弹,在有效杀伤 距离内,具有面杀伤的威力。

我第244团官兵虽然措手不及,伤亡惨重,但他们仍然顽强战 斗,乘着黑夜从两边向坦克摸过来。

第66号坦克抛锚的时候,车头 面陆背海,主炮舆并列机枪(舆主炮共享一具瞄准镜)都使不上劲,副驾驶曾绍林就把并列机枪卸下来,下车企图阻挡逼近战车的 解放军,结果因为位置暴露,身中11弹而死。

杨展之赶紧用无线电 向连长周名琴紧急呼救,周名琴即率剩余4辆坦克前往增援。

天亮时,一夜未眠的战车兵沐巨棵从驻地沙金向西望去,发现「东西一点红之间海滩上,搁满共军的大小帆船,黑压压的一 片」。

战车第1连连长胡克华决定2辆坦克留守,5辆坦克出动,到琼 林舆步兵会合后共同出撃。

然而,胡克华到琼林后没有发现任何友 军,只好向营长陈振威报告。

陈振威遂令:「找不到友军,我们单 独打。」

到了垄口海滩,沐巨棵他们看到了什么呢?

一条縦向壕沟从海滩一直向纵深延伸至观音亭山,随地势逐 渐抬升,沟中挤满了我登岛部队指战员。他们中有的是因伤、有的 是因为枪打不响而被迫留在壕沟里待援的,据描述总数当在千人左 右 。

正面的国民党守军看不到壕沟中的情况,但是,从背面的海滩 看过去,壕沟中的解放军就暴露无遗了。

战车第1连的底子是从淮 海战役和华北战场侥幸逃出来的国民党军骨干,他们对解放军怀有 刻骨仇恨,现在有了报复的机会,当然不会放过。

战车部队沿着壕 沟「屠杀式」地来回冁压,许多指战员来不及回避,或因伤无力回 避,被活生生压得血肉模糊、全无人形。

不仅如此,这批战车部队 刽子手还发射了霰榴弹。一弹发出,数不清的钢珠在我登陆部队头 顶上空四处炸开,数百人立即非死即伤,十分残酷。

面对一群没有还撃之力、已经表示放下武器的人,国民党军战 车部队沐巨棵之流进行如此惨无人道的屠杀,直到杀得血流成河、 壕沟成了「万人冢」。

我军对已经失去战斗力、放下武器的敌军官 兵何曾有过这种杀戮?

这已不是战争,而是地地道道的屠杀!

在3天的交战中,敌战车部队给我登岛官兵留下了深刻印象。

25 日天亮后,敌第118师354团加强战车第1连,向我第244团1营据守的 沙丘(观音亭山附近)阵地发起反攻,一直冲锋到第7次方告成功。

第244团1营营长耿守安和代理营长李道三先后阵亡,教导员郭元福 不甘被俘,举枪自杀,战况惨烈异常!

第244团特务连副指导员刘继 堂说 :

因为没有重武器,只能用手榴弹炸坦克,不能阻挡坦 克前进。我用两颗手榴弹捆在一起去炸坦克的履带,也不 起作用。敌坦克在我们阵地上来来回回转圈子,把交通沟 都压塌了,压平了,使我们许多人无处藏身。

吃了大亏,得弄清楚对手的底细。

笔者是地道的装甲兵出身, 又参与领导了新式坦克装甲车辆的研制,如果说是装甲兵专家,也 不为过。

因此,笔者对装甲兵这个陆军兵种和坦克装甲车辆都有特 别的兴趣。

金门之战给解放军造成重大伤亡的,居然是当时已经过 气的美制M5A1轻型坦克。论品质,它是坦克家族中淘汰的次品;论 数量,只有区区22辆,还不及淮海战役的零头。

淮海战役后,蒋介 石欲重建战车部队,由时任国民党军装甲兵参谋长的蒋纬国出面, 乞望美国支援。美国当时已有弃蒋之意,只答应把一些二战中使用 过的M5A1坦克卖给国民党。

古宁头战史馆陈列的 两部M5A1 坦克之一

M5A1 装备了一门37毫米火炮,三挺7.62毫米机枪,战门全重 15.196吨,乘员4名,装甲厚度为9.53毫米至50.8毫米,最大时速 57.94公里。

该车在坦克家族中是比较失败的一代,其37毫米主炮口 径不大,杀伤威力有限,在二战的坦克战中,往往有去无回,以至 于苏联在1943年拒绝了美国援助的这种坦克。

因此,M5A1 坦克昙花 一现,在二战中不过使用了两年(1942年取代M3,1944 年被M24取 代),就进了博物馆。

二战结束后,美军有几十辆M5A1坦克留在菲律宾、关岛和冲 绳等地,因为已经过时,运回国内成本太高,还派不上用场,美 军就把用得着的零部件(武器装备和通信系统)拆走,其余丢在 原地,任其自然报废。

到1949年初,这些铁家伙「长年经过风吹雨 打,日晒雨淋,已经生锈斑剥了,内部到处可见油渍、泥土、破 布、枯树枝。」卖给国民党的就是这类废品。

1949年1月,它们先被运到上海,3月初在码头装船运到 台湾,组建了战车第3团。

后因福建形势紧张,战车第3团抽调出战 车第1营,其中战车第2连到福建马尾,战车第1、3连到金门。

9月 11日,这批战车由台湾基隆开船,隔日抵达金门料罗湾。在坦克运 输和转移驻地的过程中,所缺发动机、通信电台和主炮逐步安装到 位,并展开了初步训练。

两个坦克连到金门以后,所缺30多挺坦克 机枪全数补充,主炮所需大量炮弹也及时到位。训练上,官兵们不 敢懈怠,边修边训,天天开到太武山下试射,及时形成了战斗力。

M5A1在二战的坦克战中不堪一撃,但在缺乏重武器或反坦克 武器的密集步兵面前,M5A1就可以大逞其能了。

据台湾方面资料, 金门之战中,国民党军战车营22辆坦克为求持久作战,大都超量携 载弹药,计枪弹22万发,炮弹4400发,其火力超过两个齐装满员的 步兵团。

解放军登陆部队一共才3个团,这仗还怎么打?

也许有人会问,解放军以前打坦克不是挺拿手的吗?现在为什 么束手无策了呢?

我军之前对付坦克,主要有三种武器和手段:

1 ·反坦克火炮;

2 · 从国民党军手中激获的美制M9A1 火箭筒;

3 · 炸药包和集束手 榴弹。

反坦克火炮是坦克的致命杀手;被意大利人称为「反坦克步 枪」的火箭筒也是反坦克利器;如果坦克已经冲到面前,就轮到炸 药包和集束手榴弹上场了。

金门之战中,因为船只实在太少,人都嫌不够装,根本没有载 运反坦克炮这様的重武器。但我军还是带了一部分火箭筒、炸药包 和手榴弹上岛的。

那么这些武器的表现又怎么様呢?

先来看火箭筒。

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 第13兵团从徐州出发,东援黄伯韬,国民党军战车第1团的100多辆 坦克装甲车参加了这次行动。

11月16日清晨,华野阻援部队两名战 士蒲丙荣和田小清,面对李庄国民党军7辆坦克,各发射了9枚火箭 弹,各命中6发,撃伤敌坦克2辆,撃毁1辆。

金门战车3连连长周名 琴也承认,如果解放军火箭筒正常发挥威力,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金门之战中,我军的火箭筒基本没有发挥作用。根据参战双 方当事人回忆,我军仅有两次使用火箭筒的记录,还不成功。

据第251团1营营长李同顺回忆,26日上午据守古宁头外围时, 敌人的坦克威胁最大:

刘团长叫我用火箭筒逼近坦克打。我带着10多个战 士,利用地形匍匐前进,逼近坦克50米处急速射撃,可怎 么也打不着,只好又退了回来。

据台湾出版的《古宁头战记》,在27日的古宁头之战中:

由于枪声沉寂,战车自然而然失去戒心,向古宁头慢 慢接近,忽然从村落中射出火箭炮,飞向沐巨棵的二十二 号车子,在车前八、九米处失力坠地,继续向前翻滚了几 下,在车前四、五米处止住……

火箭筒射程三百五十码, 战车射程三百七十~三百八十码……以机枪锁定,随即用 火炮把他解决了。

打掉守军22辆坦克需要多少具火箭筒?

解放军究竟带了多少具 火箭筒上岛?

为什么只有两次使用火箭筒的记录?

这是一系列不得不问和不得不算的问题。

根据火箭筒在淮海战 役中的作战效能推算,毁伤1辆坦克,需要发射6枚火箭弹,要对付 金门守军22辆坦克,就需要132枚火箭弹。

那么,登岛部队手里的火 箭弹够吗?

据第251团副团长马绍堂回忆,他们团是一个排一具火箭 筒,这様推算下来,该团应该有27具火箭筒,3个团约有火箭筒81 具。

后来,我军在作战不利的情况下,毁掉了大半无法使用的火箭 筒,而金门守军缴获的战利品中,有火箭筒36具,数量上也比较吻 合。

这様,只要能保持淮海战役时的作战效能,81具火箭筒每具只 需发射2发火箭弹,就足以毁伤守军的22辆坦克了。

显然,火箭筒的数量是没问题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原 来 , 美 制M9A1 型火箭筒分前后筒,射撃前将其组装为一 体,然后进入阵地,成待发状态。

我军登陆后,出现了营长找不到 连长,连长找不到排长,排长找不到班长的情况,也出现了前筒找 不到后筒,后筒找不到火箭弹的尴尬状况。能够组装起来的火箭筒 为数极少,且使用效率不高。

这様一来,我军对付坦克的三种武器和手段,现在只剩下炸药 包和集束手榴弹了:

第244团的指战员们英勇顽强地抵抗着,一面集中火 力射撃,一面组织爆破手奋勇迎敌,用集束式手榴弹炸敌 坦克,然而因地形不便隐蔽,接近坦克十分困难,许多同 志在靠近坦克时即中弹犠牲,仍未能摧毁坦克。

淮海战役中我军面对逼近自己只有30米的9辆坦克,使出了炸药 包和集束手榴弹,吓得对方掉头就跑,这一次怎么就不行呢?

关键 在地形。以前国民党军坦克好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地形复杂, 坦克机动受到限制,敌弊我利。

金门战场却是开阔地域,主要在海 滩上,没有什么遮蔽物,我军只能躲进海滩上挖的战壕,结果又被 坦克作蛇形碾压,被迫跳出壕沟,又遭到射杀。

来源:大肥肥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