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延安地下室湿气没散去,寒气就紧贴皮肤。毛泽东的脚步,在静谧夜色里显得有点沉重。这里冬天没有棉衣,夏夜连油灯都省。伙食清贫不堪,白菜炖豆腐已是美味。他睡觉的地方离屋顶滴水的地方很近,小被褥总是潮呼呼的。墙根总有一股捂不散的霉味。
延安地下室湿气没散去,寒气就紧贴皮肤。毛泽东的脚步,在静谧夜色里显得有点沉重。这里冬天没有棉衣,夏夜连油灯都省。伙食清贫不堪,白菜炖豆腐已是美味。他睡觉的地方离屋顶滴水的地方很近,小被褥总是潮呼呼的。墙根总有一股捂不散的霉味。
骤降的温度和弯腰进出的窑洞,每天都在提醒他,革命不是书本上一行行大字,而是每天饿着肚子,和刮骨头的西北风硬碰。几乎没什么人会觉得,这样的环境下,能够把中国的事情做成,有点像和现实拔河。这些艰难,外人没见过——结果却偏偏变成了历史颂歌的前奏。
总有人愿意夸大他的金刚不坏之身,其实不然。毛泽东也有动摇困惑的时候。譬如北风嗖嗖穿堂,深夜桌上纸张都没剩几张,写方案的笔墨也将断时,他也会琢磨:真走得下去吗?手指冻僵时,只能狠狠搓几把,再写下去。他和许多人一样会郁闷、气馁,有时甚至觉得这些苦不值得,自己和工农子弟的命看起来轻飘飘。
但他就是没停下来过。他每天凌晨天还没亮就醒,有时不是因为计划满脑子扑腾,是饿得实在撑不下去。延安的玉米糊糊,到现在也没人喜欢吃。到底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使他能继续往前?这个问题太大了,人很难说出个所以然。
不过毛泽东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的算盘打得精细,他关心土地,关心生产队分红,他还经常算粮食帐。他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绝不只是一句口号。说句实话,那是被逼出来的产物。苏区物资被封锁,国民党飞行员丢炸弹,带走一批牛羊,粮仓被点了火,什么都得靠自己。于是他在窑洞里画方案,走到田头和农民聊天,问问辣椒能不能多种点。
有权威数据可查,1937年至1939年间,延安边区农业总产量提高了30%以上。干部带头下地,大家照做。还有人把棉花种子藏在怀里,省吃俭用地熬过冬天。毛泽东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坚持下地劳动。冬日里没棉被,和下面的人一起穿大衣围着火炉。
然而,有人觉得“自力更生”不过是被局势逼到死角的无奈,大方向就是硬抗。这说法不对也不全错。毛泽东本人不热衷高谈阔论,经常得罪人。他批评错误,动作很直接,很多决策是在十分情绪化的状态下敲定。比如1938年,他反复琢磨山丹种马问题,为争些口粮,对粮食征收方案推翻又推翻。这种反复,外人看是不靠谱,实际上是在不断打磨方案。有没有提案拍板前就无比笃定?真没有,大多数是边摸索边做。
延安边区的金融危机和物价波动,资料显示1940年甚至出现过“棉布难买,盐价大涨”。有一段群众日记写:“领导也分不到油水,全村只剩一袋小米。”毛泽东不得不考虑如何调配丁点粮食。农民们生活困顿到冬天衣裳不到两件,也不是所有人都受了鼓舞。有的少年参军,脚上连鞋都没有,只用布片缠。
可是,他又确实在逆境中,借用紧要关头的果断力,带来了生产力和士气的提升。他可以热情高涨,号召大家生产救急。也可能闷坐窑洞,连外头骂声也听得见。说句实话,没有谁能永远保持高昂斗志。他就不是刻板印象里的“铁人”,有时候打算休息半天,结果被会上大事一喊,“得”,再出发。没有一套标准答案,他就是辣么灵活!
毛泽东与当地老百姓常常聊家常。延安有名的老汉李满仓,和他说最多的是鸡下蛋、豆收多少。有时候,他会被一些无理取闹的人气笑,又会在粗茶淡饭的席间露出淡淡苦涩。偶尔一两声笑,飘在烟雾缭绕的窑洞。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把他当圣人,悄悄有人抱怨“又让多交粮食”,村口新媳妇唠嗑时都在议论“毛委员是不是一天到晚不歇着”。
资料回看1939年,日军突然扫荡边区,毛泽东提前预警,带头组织躲避和民众转移,减少伤亡。这种现场反应,是在混乱中慢慢练出来的。也试过有一次判断失误,导致运输损失惨重。对外则不得不保持威严,拼命安抚军心。
顺着1938年到1941年内外变局,毛泽东手里什么都紧张。物资、时间、人的忠诚,还有哪怕半点点运气——样样稀缺。有人说他在危急边缘创造奇迹。也有人提及延安不少干部后来反感“自救运动”的高强度劳动,说白了就是苦,谁能天天承受。
有时候夜深,他会像普通人一样,对前路充满疑虑。甚至怀疑自己还能坚持多久,这场革命真的能赢吗?但人家第二天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总结起来,就是一面铁面无私的数据下的领袖,一面又像老窑洞里揉着腰的长者,犯迷糊犯困,可转瞬之间又能提振士气。
此时此刻,稍微脱离典型叙述,绕开主旋律口号那些绕口的赞美词,其实可以看到,毛泽东的“自力更生”,倒像是一场现实主义的自我救赎。你说伟大也好,说妥协也罢,日复一日推进的,是一点点实际行动。延安时代,他给我们最大现实“遗产”,就是那句老话——没有什么路是一步踏平的。
综观这段历史,没有精雕细琢的完美轨迹,也很难一以贯之地用几个词来定义那年的毛泽东。他矛盾,反复,纠结,果敢。有人认为他指明了黑夜里的一点灯火,也有人感到那火光下照出了无数普通人小小的悲欢。
到底是哪种?这也没法说得,只能一路走一路看。就像他那双总被灰尘遮住的布鞋,走的多了,哪怕路再不好,也有点点希望印在地上。前路本就模糊不清,边干边看,有些犹豫,有些坚定——或者全都混在一起。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苦和解法,这段历史只是告诉人们,困住你的,也许是眼下的艰难,也可能是心里的疑问。怎么选,怎么看,未必有标准答案。
只是真的生活过一遍的人,才明白,延安那几年,毛泽东和千千万万边区百姓,过的既不是神话,也不是传说,是困境中相互扶持,半真半假的坚持。至于后人怎么看,谁有资格说对错?
这一切,归根到底,不过是有人穿着补丁衣裳,咬着牙,一步步迈进了后来人未曾经历的天地。
来源:喵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