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繁花》从播出至今已过近两年,奖项拿到手软,演员持续吃红利,编剧风头无两。
一段本该封存在工作室的会议录音,如今揭开了整个剧组的遮羞布。
《繁花》从播出至今已过近两年,奖项拿到手软,演员持续吃红利,编剧风头无两。
可谁都没有料到,一纸爆料会让整个剧组从神坛跌入泥潭,被重新审视的,不只是艺术,更是人性。
而那些曾高坐舞台中央接受掌声的名字,如今一个个开始被拉下水,无一幸免。
1
按照爆料人的说法,早在《繁花》立项之前,一个名叫程骏年的年轻编剧就已经着手构建这个故事。
他跑外贸市场找老商人访谈,买二手书翻资料,构建出完整的剧本脉络和关键事件走向。
当时,这个项目还不叫《繁花》,剧本名是《乱世佳人》,内容主打九十年代经济变革下的都市缩影。
他并不清楚,自己一砖一瓦搭建起的人设和故事,会在几年后成为别人领奖时的底气。
在王家卫的安排下,他成了剧组助理,一个月三千块的工资,既要写剧本也要做饭,还要在饭局上挡酒。
长期劳累让他罹患渐冻症,从站不稳到说话困难,病情愈演愈烈。
而在录音中,王家卫却只把他看作一个能写能干的廉价劳力,甚至询问他想从我这得到什么。
程骏年曾经寄望于署名权,希望至少能换一个身份活下去,可最终连片尾编剧都没能写上他的名字。
《繁花》获得白玉兰最佳编剧奖时,全场焦点都在秦雯的高谈阔论和百万字剧本上。
没有人记得程骏年曾坐在深夜的电脑前反复斟酌人物对白,也没有人提及故事的基本框架出自谁手。
程骏年的名字只出现在片尾几秒钟的前期责任编辑里,像是被故意藏起来的痕迹。
爆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在反复沟通无果、维权未果、病情加重的三重压力下,作出的最无奈选择。
程骏年说,那是工作会议录音,不是偷录私聊,他只是想为自己争一个应得的署名。
但他没想到,一场维权,最终成了彻底揭开整个剧组运作方式的导火索。
2
录音真正引爆舆论的,是其中一段关于陈道明与靳东的私下评论。
一位被陈道明亲自提携入行的编剧秦雯,却在饭桌上模仿他讲话、笑话他推崇的书只是装门面。
曾被尊称为“校长”的陈道明,因为没接这部剧的邀约,被贴上了“怕事”、“装文化”、“喜欢被吹捧”的标签。
甚至还被嘲讽推荐了一本自己都没看完的美学书,只是靠朋友圈的风吹草动在打造形象。
靳东也未能幸免,过去因一句“诺贝尔数学奖”成为笑点的人,如今又被搬出来二次创作。
那段音频结尾,甚至传出粗话,让吃瓜网友都倒吸一口凉气。
他们本无过,却在编剧与导演的饭桌上,成了被调侃的谈资,成为撕裂的牺牲品。
网友质疑,一位靠陈道明起家的编剧,为何会在他没参与的项目里反复揶揄他?
录音曝光后,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秦雯的“高产金牌编剧”人设,发现她背后的争议远不止如此。
程骏年并非唯一一位在《繁花》过程中被忽视的创作者。
早在剧集播出初期,曾有匿名编剧向港媒爆料,自己曾为剧本提供创意,被剧组否定后离开。
等剧播出后才发现自己的想法被“照搬”,连署名都未留下。
这类情况的频繁出现,不再是个例,更像是一种剧组默许的潜规则。
而这一次的区别在于,程骏年手中有录音,有细节。
当事人秦雯则在风波爆发后第一时间报警并起诉,对外表态称全部是恶意诽谤。
剧组则发布声明称尊重所有创作者,把片尾两千多个署名作为回应依据。
只是这份看似堂而皇之的回应,并没有平息舆论。
反而让更多人意识到,一份作品的完成,从不是获奖时几分钟演讲就能概括的。
从那些被剥夺署名的小编剧,到在现场做饭的生活助理,再到被调侃却毫不知情的一线演员,这些被忽略的细节,都在录音曝光后被重新翻出来重估。
《繁花》讲的是人情冷暖,戏外却冷到让人不寒而栗。
3
王家卫的电影,向来以慢工出细活著称。
一部《东邪西毒》拍到超支,要靠《东成西就》补贴资金。
《花样年华》里梁朝伟为一个镜头吃26碗云吞面,甚至留下心理阴影。
《繁花》拍了六年,演员一个个换了身份,胡歌开机时是单身,杀青时孩子都出生了。
很多人把这种折腾解读为对艺术的执着,把苦难浪漫化成精益求精的象征。
可这份坚持,如果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就只是一场压榨的包装。
程骏年不是唯一的例子,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录音爆出的同时,不少圈内编剧都站出来发声,指称这种事太常见了,只是没人敢说。
当署名被剥夺、报酬被克扣、劳动被稀释成合作成果,底层创作者再也不甘沉默。
而当观众把一部剧当成时代经典欣赏的时候,没人会去细究是谁构建了那些让人泪流满面的桥段。
也许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古二”站出来,为自己争夺一份该有的尊严。
至于王家卫本人,从未出面回应,只留下剧组的一纸公文做回应,态度冷漠至极。
曾经让人仰望的“墨镜王”,这一次终究露出了把别人当工具使用的一面。
如果连署名都无法保障,那些精致的镜头、诗意的台词、戏剧化的镜头运动,最终也只是高高在上的幻影。
艺术如果不能善待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那它再宏伟也是空壳。
如今,程骏年的录音还在发酵,网络舆论依然沸腾,陈道明与靳东的粉丝不断发声,秦雯的律师函已经寄出。
只是这一切,改变不了一件事实:曾经默默无闻的编剧,已经用病体、用话筒、用自己的绝望,为行业敲响警钟。
结语
每一个在编剧路上的创作者,别忘了保护自己。
小人物虽然没有麦克风,但不代表他们就不能说话。
也许这一次的发声,能成为未来这个行业不再沉默的开始。
一场风暴已经来临,真正站在风口上的,不是某个演员或导演,而是整个创作生态。
电视剧《繁花》发声明谴责前工作人员偷录王家卫、编剧秦雯私人对话,此前双方陷编剧署名权争端,爆料账号已被关停——极目新闻
编剧“古二”发长文控诉被王家卫导演压榨:《繁花》署名权被剥夺,每个月只有三千块的工资——鲁网
来源:我是电影迷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