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昌盛领衔《中医观成语》获沪科普杰出科普作品图书类十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04:00 1

摘要:2025年9月9日下午,上海市第一妇幼保健院3号楼4楼礼堂热闹异常,在2025年沪科普医学新力量优秀作品推荐活动中,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研究所副研究员董昌盛领衔所著的《中医观成语》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膺杰出科普作品图书类“十强”,第二主编上海市中

想拥有让人羡慕的好运气?那就从关注我开始吧!点赞关注,让你身心健康,财运亨通,福气满满

2025年9月9日下午,上海市第一妇幼保健院3号楼4楼礼堂热闹异常,在2025年沪科普医学新力量优秀作品推荐活动中,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研究所副研究员董昌盛领衔所著的《中医观成语》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膺杰出科普作品图书类十强”,第二主编上海市中医医院伍睿昕博士、第三主编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吴孝雄副主任医师、核心编委陈文连执行所长携手所有编委共获此荣。

这部由中西医团队历时15年打磨的科普力作,不仅探索了“成语解中医”的独特范式,更以文化创新推动中医理论走向大众,成为新时代中医科普的创新之作。

一、跨界融合:成语里的中医智慧

《中医观成语》以中医理论为基石,从阴阳五行 脏腑经络 气血津液 等核心概念出发,深度解析了数百个成语的文化内涵与医学逻辑。例如,书中通过“病入膏肓”揭示中医对疾病发展阶段的精准判断,以“气血方刚”阐释气血平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将“望梅止渴 ”与中医“意念调神”的养生理念相联结。这种“以成语为舟,载中医之道”的创作方式,既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又让晦涩的中医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该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权威出版,汇聚了龙华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等十余家机构的专家智慧。正如出版社负责人所言:“这本书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的研究维度,更为中医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创新路径。”

二、匠心沉淀:15年磨一剑的学术坚守

第一主编董昌盛医生深耕中医领域15年,师承多位中医名家,主张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他主持国际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88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33篇,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1篇。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15)、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技创新一等奖(第4)等荣誉。在临床中提倡“大中医综合治疗”模式,结合中医 化疗 放疗 靶向 治疗等手段,为肿瘤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践行“人瘤并重”的医疗理念。

《中医观成语》的创作初稿完成于2008年,16年来董昌盛携团队利用临床之余的时间,逐字推敲成语与中医理论的契合点,历经数十次修订,最终在2024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正式出版。书中每一则解析都经过严格考证,既保留成语的原有意蕴又挖掘出其背后的医学价值,堪称“中医文化解码工程”。

三、科普突破:从学术殿堂到大众传播

作为传播中医科普的青年人才,董昌盛构建了“自媒体+官方媒体+线下活动”的全维度传播体系。他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拥有30余万粉丝,首倡“五行科普愿景”——融合中医西医、传承创新并举、科技科普同行。其科普作品被《人民日报健康》《中国网》《健康中国》《科学网》《中国中医药报》《劳动报》等媒体报道10余次,《中医观成语》于2025年入选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推荐书目。

此次《中医观成语》获评沪科普“十强”,得益于其创新性与实用性并重。活动组委会评价:“该书打破了中医科普‘说教式’传播的局限,用文化共鸣激发公众对中医的兴趣,为科普产业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未来,该书将通过“沪科普”交易专栏、社区宣讲、媒体展播等渠道,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四、多个学科:让中医西医碰撞火花

《中医观成语》汇聚全国中医西医顶尖力量,践行融通创新之使命,编委名单如下:

董昌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伍睿昕——上海市中医医院

吴孝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

包伟东——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骨科医院)

楚 晓——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付艳丽——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

郭 娟——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韩睿钦 ——中国医学科学院

孙芳园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

姚文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

五、未来展望:让中医文化“活”起来

董昌盛表示:“中医不仅是医学,更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通过成语这个载体,我们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医的哲学之美与生活智慧。”

正如沪科普活动主题所言——“科普形式多样化,助力科普产业化”,《中医观成语》的实践证明,当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碰撞,便能激发出照亮健康未来的璀璨光芒。

节选章节

医瘤中医董昌盛

来源:医瘤中医董昌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