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以为“晚上十点前睡觉”是金科玉律,尤其上了年纪之后,总觉得越早睡越养生。可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个时间点。睡眠节律这件事,没那么死板,尤其过了55岁,有些老规矩,反而该打破了。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以为“晚上十点前睡觉”是金科玉律,尤其上了年纪之后,总觉得越早睡越养生。可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个时间点。睡眠节律这件事,没那么死板,尤其过了55岁,有些老规矩,反而该打破了。
人一到中老年,身体节奏会发生一些微妙变化。比如晚上八九点就犯困,凌晨三四点天还没亮就醒了。这不是失眠,而是生理节律的提前。和年轻人比,中老年人的“生物钟”更早,也更敏感。
但也别急着一刀切,强逼自己十点前上床,反而可能压抑了自然的睡意节律,弄巧成拙。真正好的睡眠,不在于时间点,而在于睡眠规律。每天固定时间入睡和起床,比盲目追求早睡更重要。
有人问,退休之后生活节奏慢了,白天小睡一会儿,是不是坏习惯?午睡对中老年人来说是个“宝”。但关键是时间别太久,15~30分钟刚刚好。超过一小时,大脑反而更混沌。
再说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晚上临睡前刷手机、看电视,很多人就图个放松。但蓝光刺激会让大脑误以为“还在白天”,抑制褪黑素分泌,结果越看越精神,越晚越睡不着。
还有一点,中老年人的褪黑素分泌本来就比年轻人少,晚上入睡困难是常有的事。这时候如果卧室灯光太亮、声音太杂,反而进一步干扰入睡。一个安静、昏暗的环境,是入睡的“催化剂”。
说到环境,我们也不能忽略卧室的温湿度。最好保持在22℃左右,湿度在40%~60%,太干或太潮湿都会让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尤其秋天燥、冬天冷,很多人一夜醒好几次,其实是环境“惹的祸”。
睡前的一些小动作,也会影响整晚睡眠。比如很多人习惯喝一杯热水或者牛奶,但要注意时间。睡前两小时补水最合适,太晚喝水容易半夜频繁上厕所,反而打断深层睡眠。
很多人到了55岁以后,早上五六点就醒了,然后就干脆不睡了。其实这时候,别急着起床,先在床上放松10分钟,做点深呼吸,让身体从睡眠状态平稳过渡到清醒,是对心脏的一种保护。
影响睡眠的还有我们的“心事”。55岁以后,儿女的事、自己的身体、老伴的健康,什么都可能让人焦虑。长期精神紧张,哪怕累得不行,也睡不踏实。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心宽一寸,夜就安宁一尺。
很多朋友退休后生活节奏慢了,晚上没事干,就干脆早点睡。但如果白天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晚上反而更容易睡不着。适当的日间运动,比如快走30分钟,能显著提高夜间睡眠质量。
别忽视饮食节律。晚饭别吃太晚,最好在睡前3小时吃完,晚饭吃太油腻或太饱,不仅消化负担大,还容易胃酸反流,夜里翻来覆去,睡不好觉。
说到底,55岁以后,睡不好,不是单纯的“老了”,而是生活方式的细节出了问题。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一味早睡,而是让睡眠结构自然、稳定、完整。深睡眠时间足了,哪怕总时长少一点,也照样精神饱满。
现在说回标题:晚上十点前睡觉,错没错?答案是——不一定。如果你十点困得不行,那就十点睡;但如果你十一点才微微犯困,强迫自己早早入睡,反而扰乱了睡眠节律。顺应身体节奏,才是最健康的方式。
所以医生建议,55岁以后,睡觉尽量做到这7点:
1. 固定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不如“规律”更重要。
2. 午休别超过30分钟,让身体有节奏地休息。
3. 睡前远离电子屏幕,别让蓝光“骗了”大脑。
4. 保持卧室安静昏暗,营造入睡的环境氛围。
5. 控制睡前饮水时间,防止夜间频繁起夜。
6. 适当日间运动,让睡眠更深更稳。
7. 情绪放松再入睡,别把烦恼带进梦里。
每一点都不是“玄学”,而是经过大量观察验证的生活经验。说到底,睡眠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自然越好。什么年龄段,就有什么样的节奏,别让“健康焦虑”反而破坏了本该平静的夜晚。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刘超.中老年人睡眠质量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4):2861-2864.
[2]胡文静,陈霞.影响中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因素探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9):1402-1406.
[3]李明.睡眠节律对健康老龄化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3):561-564.
来源:护士的冷知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