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朋友看了上周的《就业课上被问懵?“三叶草模型”帮你找准职业方向》一文后给我留言。她坦诚地问:“万一我没做成过什么事,也没拿得出手的成果,该怎么找自己的能力啊?”
一位朋友看了上周的《就业课上被问懵?“三叶草模型”帮你找准职业方向》一文后给我留言。她坦诚地问:“万一我没做成过什么事,也没拿得出手的成果,该怎么找自己的能力啊?”
注:公开对话内容已征得对方同意
其实不止TA,很多人都会有这种“能力焦虑”,觉得自己没特长、没优势,翻遍经历也找不到能证明自己的成果。
真的是这样吗?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哪怕没有“大成就”,我们也能通过3个维度,挖出自己的能力优势。
很多人会把能力和成果画等号,比如没拿过赛事的奖项、没主导过重要项目,就觉得自己没能力。但其实,能力藏在我们每天的小事里:比如帮同事梳理过混乱的表格、组织过一次朋友聚会、甚至是总能快速找到性价比高的购物链接……这些看似普通的事,背后都藏着你的能力特质。
想要系统地找到这些能力,我们可以从专业技能、可迁移技能、个人特质三个维度入手,结合下面的问题来梳理。记住,回答时不要评判,只需要坦诚地回忆事实就好。
1.专业技能:你懂什么、会用什么?
专业技能不是指有技能证书,而是你掌握的、能解决特定问题的知识或工具。可以试着回答这两个问题:
你能向外行讲明白哪些领域的知识?比如能说清不同肤质该怎么选护肤品;能教别人用Excel做数据透视表;能解释清楚一部电影的镜头语言。你能熟练用哪些工具/软件完成事项?比如会用PS修图;能用剪映剪短视频。这些能讲明白、能熟练用的都是你的专业技能。
2.可迁移技能:你擅长怎么做事?
可迁移技能是能跨场景使用的能力,比如沟通、规划、解决问题,这些能力不管换什么工作都能用。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回忆:
你曾经成功解决过什么问题?哪怕是小事,比如帮室友找回过丢失的快递(先查物流、再联系驿站、最后定位到错拿的人),或者协调过小组作业分工,避免大家推诿;团队里你常扮演什么角色?主动定计划的,还是帮大家化解矛盾的人,还是能催着大家按时完成任务的人?这些角色背后,就是你的规划能力、沟通能力、执行力。
3.个人特质:你是个怎样的人?
个人特质是你的内在属性,决定了你做事的风格和动力,比如细心、有耐心、有责任感。可以通过这两个问题发现:
做选择时,你绝不会妥协的原则是什么?比如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事必须核对三遍才放心;看到别人有困难就忍不住搭把手。没压力时,你习惯怎么做事?比如喜欢提前列好一天的待办清单;遇到复杂的事会先拆成小步骤;和人打交道时总习惯先听别人说。这些不妥协的原则、默认的做事习惯,就是你的核心特质。
可能有人会说“还是不知道怎么拆”,那我们拿一件超普通的事举例——
上周末你组织3个朋友去露营,从选地点、列清单,到分工装备,全程都是你负责,最后大家都夸这次露营很顺利。
从这件事里,我们能拆出完整的能力:
你有没有发现组织露营活动的小事,就能拆出这么多能力。其实你经历过的很多事,比如帮班级办过一次班会、给家人规划过一次旅行、甚至是把自己的书桌整理得井井有条都能拆。
别再盯着没成果焦虑了。能力从来不是只有拿奖、做大事才能证明,它藏在你解决的每个小问题里,藏在你习惯的做事方式里,藏在你对别人的每一次付出里。通过专业技能、可迁移技能、个人特质三个维度,结合具体事件与问题自查,即可系统梳理自身能力优势。
——END——
专注化解职业困境,助力你的职场成长
作者简介:黑碳包,BCC全球生涯教练、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师、FDW教学技巧引导师、KAB/SYB创业导师、三级拆书家。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职教就业赛道金奖指导教师;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职教成长赛道银奖指导教师。
专注于职业规划咨询、个人成长教练和教学技能提升的资深导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个人成长》等课程,独立完成包括《关键对话》《影响力》《职场影响力》《刻意练习》《认知天性》《微习惯》《非暴力沟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终身成长》《认知觉醒》《敢于冲突》等 百余场拆书活动。课程设计注重实用性和互动性,帮助学员在认知觉醒、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等领域实现突破。
来源:语文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