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邱家店镇王林坡村曾因清泉公园、音乐喷泉等标志性景观跻身“网红村”行列。为将流量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今年以来,王林坡村在泰山区委“两新”工委和互联网行业党委的指导下,聚焦网络主播群体这一关键资源,通过培育本土主播、联动专业力量、构建传播矩阵,实现流量变现与可
邱家店镇王林坡村曾因清泉公园、音乐喷泉等标志性景观跻身“网红村”行列。为将流量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今年以来,王林坡村在泰山区委“两新”工委和互联网行业党委的指导下,聚焦网络主播群体这一关键资源,通过培育本土主播、联动专业力量、构建传播矩阵,实现流量变现与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网络主播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本土主播“破圈”:村民变身流量主角
王林坡村以“还原乡村生活、培育乡愁IP”为基础,打造泰山炊烟巷,布局老面馒头坊、古法花生油榨坊等17个传统业态,为直播提供真实场景。推动村民从“生产者”转型为“主播”,联合互联网行业党委组织100余名村民参与直播培训,在自家工坊内展示手工粉皮制作、老面馒头发酵等过程,用方言讲解乡村故事,以“真实生活场景”吸引关注。
村民主播李大姐的“粉皮制作直播”单场观看量超5万,带动工坊日销粉皮300余斤,馒头坊大叔通过“蒸馒头+拉家常”直播,让老面馒头成为网红产品,月增收8000元。这些“素人主播”用烟火气打破距离感,将游客的“打卡欲”转化为“消费欲”。
专业主播“加持”:乡村合伙人聚流成河
为弥补本土主播专业性不足的问题,互联网行业党委链接人才资源,帮助王林坡村签约20余名“乡村合伙人”,形成专业主播矩阵。古建收藏家直播讲解乾封书院历史,单条视频点赞超10万;大学教授在音乐餐厅直播“乡村民谣+美食”,吸引更多年轻粉丝群体;非遗传承人演示植物扎染技艺,短视频播放量破百万,带动体验项目预约爆满。
专业主播自带的流量与本土主播的“接地气”形成互补,文化类专业主播凭借对历史文化的深度解读能力,挖掘“泰山御道”背后故事,再借助本土主播熟悉当地路线、风格“接地气”的优势,以“徒步+讲解”的形式合作直播,将历史文化转化为旅游吸引力,让王林坡从“单一打卡地”升级成为“文化体验地”。
全民主播“裂变”:三维矩阵引爆流量
在区委“两新”工委和互联网行业党委的支持下,王林坡构建“权威+网红+群众”三维宣传矩阵,让每名参与者都成为“临时主播”。央媒、省台多次报道,中国山东网相关视频浏览量超600万,同时邀请粉丝超20万的网络名人驻村创作,“沉浸式当一天村民”系列Vlog播放量破300万,“压水井”等场景成为传播爆点。通过设计“游客变宣传员”机制,游客发布的体验短视频累计浏览量破千万,形成“线上种草—线下消费—线上再传播”闭环。
截至目前,占地16亩的泰山炊烟巷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营收突破280万元,“高小雨街头牛排”“碎片”等一些网络主播,也在借助王林坡的流量迅速成长,成为粉丝过万的新兴“网红”。
王林坡的蜕变证明,网络主播群体是乡村振兴的“流量引擎”。当本土村民、专业人才、游客三者共同成为内容创作者,流量便从“昙花一现”的关注转化为“细水长流”的收益。这一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启示:激活“人”的传播力,方能让乡愁变商机,让“网红”成“长红”。(记者张晓君)
来源:泰山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