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阿里巴巴3800亿AI基建:算力背后的国力新战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20:30 1

摘要:钱包往机房里倒,谁还管咖啡有没有糖?这年头,“算力”俨然成了科技圈的通关密语。阿里啪地拍出3800亿,嘴上喊着要冷静,脚下却比谁都快。GPU、数据中心、电费清单,全在热浪里翻滚。想看热闹,跟我上车。

钱包往机房里倒,谁还管咖啡有没有糖?这年头,“算力”俨然成了科技圈的通关密语。阿里啪地拍出3800亿,嘴上喊着要冷静,脚下却比谁都快。GPU、数据中心、电费清单,全在热浪里翻滚。想看热闹,跟我上车。

先扯远一点。华为上个月在开发者大会舞台上抛出一句“未来需求要涨十万倍”,台下空调吹得人直哆嗦,可听完这数字,后背还是出汗。听起来像段子,其实是预告:机架不够用,楼层得往云里长。

画面切到阿里。年初,张口就是3800亿,要把服务器堆到能耗翻十番。话音刚落,董事局主席蔡崇信在香港活动里又抛出“泡沫警告”。一杯茶工夫,官方嘴上说谨慎,项目招标却没停,一条条光纤像面条一样往机房里嗖嗖塞,谁看都明白:手得伸,舆论场的话也得说。

镜头再转海那边。Oracle交出最新季度成绩单,云业务带来380亿美元,比华尔街算盘上的数字胖了一圈。老板在财报会上扬眉吐气:“AI订单堆到4550亿美元。”一句“供不应求”让分析师全体捂住小心脏。你要服务器,他回了句“排队”,排队的人还越来越多。

说到“卖铲子”的英伟达,本来靠GPU就赚翻。可黄仁勋嫌赚钱速度慢,拉着OpenAI凑了个新局:豪掷1000亿美元搞数据中心。掏钱力度像在演动作片,把“只卖铲子”那层窗户纸戳得粉碎。之前还跑去投了英特尔50亿美元,手拿多张门票,心里算盘拨得飞快:只要矿里人多,铲子自家用也划算。

再跳回七八月,江浙一带太阳刚毒,阿里云那边已经往机房里加空调。散热风扇狂吹,把技术人员的头发吹得和动漫人物一样立。外界还在算电费,它们已经在谈下一波融资。所谓“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听像标语,其实是预算申请书的核心论据:不给钱,机房就成烤箱。

美国那头的硅谷,扩建计划一张接一张往市政府递。有人调侃:旧金山湾区的房子越来越挤,一半是写字楼,一半快变散热鳍片。隔壁州看热闹,被挑动得也想分一杯羹;地产商盯着电网容量,市长盯着税收,GPU卡车出入,比农忙运粮还勤快。

华尔街投行更是拿着Excel把数字往上堆,按一瓦算几美元的增值。模型一跑,投资报告瞬间香喷喷。数据中心像薯片,吃一片想两片。甲骨文与英伟达这两位,一个掌握数据库老底,一个握着显卡身价,轮番上场“炫技”。别说散户,连保险基金都看红了眼:不投点算力,被时代按在地上摩擦怎么办?

镜头拉回国内。深圳、张家口、桐乡,通信塔旁边冒出一排排灰白色箱子,FIBER光纤哆嗦着钻进去,像要躲酷暑。阿里的设计师隔三差五飞现场,量温度、算PUE,把散热水管布成迷宫。有人吐槽电表跑得比出租车计价器还快,可预算签字照样盖章。大模型一开口就要吃显存,显存背后是现金流。

说起大模型,吴泳铭在云栖大会狠放大招,“下一代操作系统”五个字一落地,台下手机屏幕全亮,生怕错过下句。他顺势提AI云“下一代计算机”,再顺手洒一把“追加更大投入”。听众本想鼓掌,想起刚才才警告过泡沫,又憋回去了一半,场面一度滑稽。

实际上,所谓泡沫与否,跟买不买早餐有点像:饿得慌时,贵也得买。企业做大模型上云,如同加班狗订外卖,不来不行。芯片卡紧缺,租用云GPU就像叫代驾,一天两天还行,长期开,掐指一算,干脆自己买。阿里、腾讯、百度这几家云厂,则赶着把“买车位”的事提前包圆:建中心、接光纤、拉电线,先占坑再说。

再把时间拨早一点。今年春节后,内蒙古冷风里冒出减碳口号,媒体还在关心“算力耗电”,资本就已经在固态硬盘上贴条写“预定”。张北草原虽冷,机房内部却像桑拿,散热水循环是暖手宝升级版。地方政府笑呵呵配合,招商手册变成本地“网红”。

绕一圈回甲骨文、英伟达、阿里这仨名字像接力赛,谁都不想成第二名。数据中心一间动辄数十亿元,铜排、风扇、电缆全是钢筋水泥的新写字楼。阿里把3800亿摊在未来几年,一张时间表挂墙上,每完成一格就划条粗线。外界议论声很响,项目现场只听见铁皮被焊接的噼啪声。

更有意思的是,这股热潮还反向带火冷门生意。制冷设备厂排产期排到年末,挖土机租赁价格直追工程车。机架螺丝从不被关注,现在报价能跟厨具货比,工地大叔念念有词“AI福泽到我家”。一条供应链被连根拔起,夸张得像年货大集。

苹果、微软也没闲着。虽然官方口风向来严谨,可看数据中心选址招工就能闻到火药味。要知道,电力批文不是糖果,谁握得多,服务器就能摆得多。阿里把未来能耗拉到十倍量级,苹果的新能源合同也悄悄刷新。大家排队找风电、找光伏,免得被说“碳排第一”。

说回那张“算力即国力”的牌匾。过去喊“石油是工业血液”,现在听上去像老唱片。各国新口号露骨,“有几张GPU”堪比“有几艘航母”。阿里在国内挥舞巨额支票,美国群雄在海外争夺市电,双方你来我往,把AI机房堆成全球最贵的积木乐园。

写到这儿再翻时间轴,会发现节点像串珠:华为喊十万倍需求→阿里春节后坚定3800亿→英伟达50亿参股英特尔→甲骨文公布380亿营收→阿里管理层说“有泡沫”→英伟达1000亿砸数据中心→云栖大会追加投入。顺序无所谓,箭头全指向同一张账单:机房永远嫌小,显卡永远缺货。

GPU产能拉不满时,企业哼哧哼哧登门排队;产能一填平,模型又升级,内存翻倍,需求继续蹿。这场循环像拔河,每拉一米就烧掉一座小水电站的发电量。旁观者惊呼浪费,参与者拍着合同,眼里只剩“下一轮融资到账”。

工程师苦乐参半。苦在通宵调集群、抢芯片配额;乐在项目名单不缺预算,手里螺丝刀永远有活干。有人笑言:“早知道算力这么香,当年就去学制冷。”玩笑归玩笑,现状摆在眼前:谁掌握大模型,谁就要喂饱它;想喂饱它,就得铺机房;想铺机房,首先得掏钱。简单粗暴,最适合商业世界。

讲点花絮。甲骨文新季度电话会结束,股价一度冲上热搜。原因无它,投资者看见“4550亿美元订单”就像小孩看见糖罐。那一头,阿里云工程师在现场测PUE,网传数值比上季度又低。节能指标成了炫耀资本,连测试笔记都被同行盯得发烫。

别误会,上面这些不是集体狂欢。各家背后小算盘打得啪啪响——基础设施谁先铺完,客户就会谁家签到。云厂商的“锁客”策略,和当年电商抢物流园区如出一辙。区别在于,送快递看地面,送算力看天空的光纤。

有人问:“3800亿够不够?”答案跟吃火锅差不多:眼下可以,但下一轮更新随时要加菜。GPU摩尔定律没死透,新架构年年冒头。硬件涨价一个坡度,软件能力立刻跟进。到时候算力需求又高上一截,旧账单还没结清,新账单已经递到桌边。

这场技术炼丹,烧的是钞票,也是时间。阿里云把2032年定成里程碑,要让全球数据中心能耗翻十倍。局外人眼里“十倍”是天方夜谭,项目经理却怕数字写小。谁让大模型胃口一年一个样,没人敢低估它的饭量。

英伟达选择从卖显卡转身做数据中心,说明单纯卖铲子赚取差价已不能满足胃口;Oracle用财报数字表演“上云即赚钱”;华为给出“十万倍”口号,像是提前为电力部门打预防针;阿里则用实打实预算把信心砸进水泥地。看似各走各路,实则殊途同归——争夺算力霸权。

说到名单,市面已流传不少版本,谁家在哪儿新建、扩建、改建,一条Excel都摆不完。一颗芯片从台积电出厂到插进机架,中途物流、关税、保险、仓储,再换三拨叉车。学术论文里称这种现象叫“供应链耦合”,在工地现场就是“卡车堵门口”。夜半时分,司机躺驾驶室刷短视频,头顶是机房灯光,映得天幕亮一块。

也别忘了冷门英雄——高压电、超高压直流、液冷软管、氟化液、消防喷淋。这些听起来像化学实验的名字,现在统统搬到AI战场。阿里3800亿预算里,相关设备分得不小头。要是电力输送掉链子,GPU再贵也只能当摆设。电工师傅口袋里那根电笔,从前给家里修灯泡,现在要给全球用户的聊天机器人保驾护航。

文章写到这里,时间轴已被揉成彩带。无论翻到哪一截,都闪着同一种光:钞票飞进数据中心,风扇卷走热浪,大模型继续咀嚼语料,全球科技大厂守在终端屏幕,看进度条一点点走向百分之百。谁家按下“启动”键快,谁就敢在新一轮赛跑里笑出声。

来源:繁花似锦一点号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