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硬核成果 + 微生物绘画大赛!习酒2025秋收论坛绘就酱酒创新图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20:37 1

摘要:四载时光沉淀,习酒秋收论坛早已超越普通行业会议的范畴:它不仅是习酒亮出科创“成绩单”的重要窗口,更升级为“技术成果发布+科普互动”的双维平台。

守正创新添智翼 秋收论道启新程

文 | 岳治中

秋分日的赤水河畔,稻浪翻滚时,习酒商务体验中心里的一场论坛,正为酱酒行业的“秋收”写下新注脚。

9月23日,以“守正创新 加‘数’前行”为主题的习酒集团2025年秋收论坛如期而至。

四载时光沉淀,习酒秋收论坛早已超越普通行业会议的范畴:它不仅是习酒亮出科创“成绩单”的重要窗口,更升级为“技术成果发布+科普互动”的双维平台。

在这里,酱酒的“硬核创新”不再是冰冷的技术术语,而是通过通俗化解读、场景化呈现,为专业成果装上“大众语言”的外壳,让神秘的酿造科技,变得人人可感知、可读懂、可参与,真正实现“科创向下扎根,科普向外延伸”。

01
不空谈的“秋收论坛”,在守正中传承

“‘秋收论坛’是一个极富文化意蕴和创新精神的举措,正在形成习酒独有的文化印记,展现习酒引领产业文化思考与战略探讨的格局与担当。”在论坛现场,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高度评价了习酒坚持举办秋收论坛的深远意义。

与常规的行业论坛不同,习酒的秋收论坛没有繁琐仪式,取而代之的是习酒最新科技成果的集中亮相、一场联结大众的微生物艺术展,以及围绕“传统酱酒怎样守正创新”的热烈探讨。

其中,首次亮相的《鰼部酒谷酿造微生物图鉴》(2025年版),对习酒微生物菌库中62属123种微生物(含细菌13属29种、酵母37属64种、霉菌12属30种)的分类学地位、菌落形态、显微形态及微生物功能进行了描述,为业内企业、科研机构微生物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尤为难得的是,习酒未将这份酿造微生物数据库视作“独家秘藏”,反而选择主动公开、向全行业共享。

这一举措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白酒微生物研究领域的技术壁垒,更以开放共赢的姿态为行业发展赋能——既为同行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基底,也为白酒产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具差异化特色的发展之路,贡献了可落地、可复制的“习酒方案”,彰显出头部企业的行业担当。

除此以外,论坛还同时发布了习酒制曲小麦品种及标准化应用成果。过去,酿酒小麦主要依靠经验筛选与地域性采购,品质波动大、标准不统一。

为解决这一问题,近些年习酒通过感官评价、理化检测、宏基因组测序等“感官+仪器”技术手段,对多种小麦样本进行了系统分析,最终筛选出最适宜酱酒制曲的优质专用品种——“泛麦8号”,以此为基础习酒建立了科学化、可量化的小麦选用标准和大曲品质评价体系,将制曲原料的选择,从依赖老师傅经验的“模糊艺术”,提升至基于科学数据的“精准决策”。

这种由“凭经验选料”到“用数据决策”的转变,成为习酒守正创新的真实写照。

02
更务实的“秋收论坛”,在数字化中突破

相较于前两项直接作用于酿造的“精准决策”,习酒在“数字化”维度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特别是“习酒生产预测大模型1.0”,一亮相就惊艳全场。

该模型采用数字化与大模型协同方案,基于习酒近十年生产数据与百万级实验记录精练而成,通过实时采集酿造环境、原料、半成品数据,构建智能分析平台,可实现轮次产酒预测和生产智能调控,为生产规划、工艺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对此,有习酒酿酒工人表示,“以前要等酒酿出来才知道好不好,现在发现参数不对,当天就能调整工艺,等于给酿酒装了‘预警雷达’。”

更具温度的创新,藏在数字员工的“入职”里。

现场演示中,由习酒团队自主研发的数字员工“黛阿央”与“东方筱智”分别围绕智能讲解、直播、主持、客服等场景展示了自身的作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习酒的“数字员工”绝不是简单的虚拟形象展示,而是习酒数字化服务的“前端触角”,深度嵌入企业运营当中。

从上述内容不难发现,习酒的数字化变革并非停留在表面的技术堆砌,而是深入生产、管理与服务的全链条重塑,其核心在于以数据驱动决策、以智能提升效能,将传统酿造工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与品质稳定性,更让科技成果从“PPT概念”,转化为能真正解决酿酒人和卖酒人难题的实用技术,让习酒不断贴近“酿造美好生活”的初心使命。

正如习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地强所说,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领航”,从“手工制造”到“智能协同”,习酒实现了从生产到消费的“智慧闭环”。习酒正在以“企业唱主角”的姿态,走出一条传统酿造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

03
开放成果、链接行业,习酒勇做酒业“创新摆渡人”

当四项硬核成果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坐标”,与论坛同期举行的第四届“习酒杯”全国微生物绘画艺术大赛及科普活动颁奖仪式,更是让习酒的科创底色从实验室与车间延伸至公众视野,让微生物转化为大众能感知的“文化表达”,成为串联微观与宏观的关键纽带。

据了解,本届大赛共计收到优秀参赛作品845幅,参赛者以培养皿为画布,以接种工具为画笔,以不同微生物为颜料,在方圆之间描绘出科技创新、绿色生态、智能制造等生动精妙的图画,展现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之美,让原本高深的微生物研究变得可看、可懂、可感。

《锦绣黔承》

《古法传承-酿酒九序》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获奖的作品当中,不仅有高校学子的创意表达,还有不少其他酒企技术人员绘就的“匠心图腾”,这些作品的出现在展现人类想象力的同时,也让大赛突破“科普展示”的单一属性,升级为“跨主体技术交流平台”。

这种“以赛为桥、以创为媒”的共建共享,不仅传递着人们对微生物生态的敬畏与探索,同时也打破了白酒行业微生物研究的传统壁垒,让习酒的秋收论坛从成为企业技术成果的发布场,演变为行业智慧的交汇点。

从这里不难看出,习酒的秋收论坛,收的不仅是科技之果、数字之果,更收获了思想碰撞与行业共建之果。

当夕阳洒在赤水河畔,论坛落幕时,不少参会者还在讨论着“怎么把预测模型落地”“怎么跟学校合作搞科普”——这场没有空泛话题的论坛,留下的不止是“启发”,而是可带走、可落地的“方法”,这或许就是习酒给酱酒行业的“秋收答卷”。

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下面评论区留言分享。

来源:老李的厨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