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砷中毒?湖南专家详解“新国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21:26 1

摘要:华声在线9月25日讯(文/视频 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通讯员 乔木 余燕湘)9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职业性砷中毒诊断标准》(GBZ 83—2025)、《职业性减压病诊断标准》(GBZ 24—2025)等8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新标准将于2026年8月1

华声在线9月25日讯(文/视频 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通讯员 乔木 余燕湘)9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职业性砷中毒诊断标准》(GBZ 83—2025)、《职业性减压病诊断标准》(GBZ 24—2025)等8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新标准将于2026年8月1日起正式生效,届时原标准将同步废止。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职业性砷中毒诊断标准》(GBZ 83-2025)由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中毒医学科主任赖燕牵头起草,对2013版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包括明确急性砷中毒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临床诊断标准;细化慢性砷中毒皮肤损害的分级判定标准。新标准诊断更精准、操作更强,为全国职业病诊断机构提供统一科学的技术指南。新标准的发布实施,不仅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也将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力保障。

什么是“砷中毒”?砷,作为一种有毒的金属元素,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提到砒霜,大家都不陌生。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As2O3),有剧毒,影视剧中的“头号杀手”。在现实生活中,砷中毒多由误服砒霜,或长期、过量服用含砷药品导致。如中成药牛黄解毒片含有雄黄,它和砒霜、雌黄等都属于含砷矿物,长期超量服用,砷在体内蓄积将可能导致砷中毒。

砷中毒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砷中毒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头晕、乏力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抽搐甚至死亡。砷在体内的半衰期较长,可达数月之久,长期超量服用会使砷无法完全代谢排出,在肝、肾、皮肤等器官组织中蓄积,逐渐产生毒性作用。

赖燕提醒,慢性砷中毒症状较为隐匿,极易被误诊为普通皮肤病。可能导致以下情况:皮肤黏膜雨点状棕、黑色斑点、白斑(色素脱失)、手掌、脚底皮肤变厚变硬;手脚麻木、疼痛、无力,严重可致周围神经病变;食欲差、恶心、腹泻,甚至肝损伤、肝硬化。若患者长期服用含雄黄等成分的药物,出现皮肤变黑、手掌或脚底长硬茧等不适,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尿砷或血砷检测。

同时,砷及其化合物广泛用于冶金、化工、电子等关键工业领域。劳动者如在职业活动中长期或大量接触,可能引发职业性砷中毒,严重威胁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湖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矿产区,矿冶活动密集,职业性砷暴露风险较高。因此,砷中毒的防治与诊断工作尤为迫切。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