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聊聊最唬人的“采香噱头”。现在打开不少店铺主页,全是采香人扛着工具在山林里拍照的画面,配文还写着“深山直采,天然保真”。但你细想,真正的采香哪有闲工夫拍视频?就拿印尼加里曼丹来说,采香队五六个工人进山一次要待3个月,每人要先交8000块的“进山费”。山里全是
沉香市场的水有多深?不少老香友都栽过跟头,更别说刚入门的小白——明明花了大价钱,到手的要么是人工造假,要么是香韵寡淡的“鸡肋货”。
说句实在的,不是商家故意藏着掖着,而是有些“潜规则”早成了行业默认的“避谈项”。今天就把这些挑香时的“坑”扒开了说,帮你少花冤枉钱。
先聊聊最唬人的“采香噱头”。现在打开不少店铺主页,全是采香人扛着工具在山林里拍照的画面,配文还写着“深山直采,天然保真”。但你细想,真正的采香哪有闲工夫拍视频?就拿印尼加里曼丹来说,采香队五六个工人进山一次要待3个月,每人要先交8000块的“进山费”。山里全是豹子、鳄鱼,蚊子能传播要命的马拉蒂亚病,工人睡觉只能用抹了驱虫药的米袋搭吊床,饿了靠打野味、摘野果充饥。
更残酷的是,进山10个人,能完整回来一半都算幸运,甚至有工人藏香会被直接严惩。这种拿命换香的活,谁会边找香边举着手机拍照?那些精致的“采香晒图”,十有八九是摆拍造势。
比采香噱头更坑人的,是“形态决定价值”的说法。不少商家拿着纹路整齐、形状饱满的沉香喊高价,说“品相越好越值钱”。但沉香的核心是“香”啊!又不是买摆件——我见过纹路歪歪扭扭的小块沉香,熏起来清雅悠长;也见过形状规整的珠子,点着全是木头味。要是奔着品香去,别管它是块状还是圆珠,先闻香韵才是正经事。
颜色也是个典型的“误区陷阱”。新手总觉得“越黑越好”,觉得发黑的就是高油高品。可天然沉香有黄、褐、黑等好几种颜色,产地不同色泽差异大。现在造假技术多成熟?人工注油、染色的假沉香,看起来比真沉香还“黑亮”,但点起来要么刺鼻,要么一点香味没有。记住,香韵才是定价的核心,不是颜色。
在线上买香更得留神,别被商家的“理论”绕进去。电商平台上,卖家把沉香吹得天花乱坠,什么“百年老料”“帝王香韵”,但沉香这东西,隔着屏幕根本闻不到。我给新手的建议是:先找有口碑的卖家,第一次别买贵的,先拍个小样试闻。自己的鼻子不会骗人,比卖家说一百句都管用。
还有个常见的误区:觉得“含油度越高越好,非沉水不买”。含油度高确实可能香韵更浓郁,但前提是“香韵本身好”。要是油多但味道发闷、发腥,再沉水也没用。而且沉水和非沉水的价格能差好几倍,可日常燃点的话,香味差别真没那么大——除非你用专业熏香炉细品,不然普通品香根本尝不出区别,何必多花几倍钱?
最后想说,买沉香别迷信“贵的就是好的”。有人一门心思想找棋楠,觉得沾边就高级,可就算真买到了,你舍得天天燃点吗?沉香本来就是拿来用的,宗教祭祀、日常熏香,发挥它的价值才重要。工薪族有几十块的实惠好香,高收入人群能选顶级料,关键是选自己喜欢的味道,且天天用着不心疼。
沉香市场乱,但别乱了自己的判断。少信噱头,多试香韵,别贪“捡漏”,也别盲目追高价。毕竟,能让你闻着舒心、用着踏实的,才是真的好沉香。
来源:沉香收藏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