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9月,iCAR先后在浙江国际赛车场创下“最速方盒子”圈速纪录,并冲击沙漠珠峰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两场出圈的营销事件并非偶然,而是iCAR产品力的一次集中释放。
在新能源市场陷入配置堆砌、价格血战的“内卷”泥潭时,iCAR选了一条看起来与众不同的路。
今年成都车展前夕,原奇瑞品牌国内业务部副总李东春出任iCAR事业部副总经理,他主抓营销工作,影响立竿见影。
今年9月,iCAR先后在浙江国际赛车场创下“最速方盒子”圈速纪录,并冲击沙漠珠峰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两场出圈的营销事件并非偶然,而是iCAR产品力的一次集中释放。
从iCAR V23S在浙赛的成绩来看,双电机455马力、零百加速4.9秒、接近50:50的轴荷比绝对不是简单的纸面漂亮参数,而是有既能越野也能下赛道的真功夫在的。
但令人意外的是,尽管性能与配置全面提升,V23的外观却几乎“一刀未改”。
李东春在媒体沟通中坦言:“我们看了大量用户反馈,几乎没有人对V23的造型提出异议。”用户对设计的认可,成为iCAR“不改外观”的底气。
这也反映出iCAR产品迭代的逻辑:保留用户最爱的部分,补齐短板,而非为了变而变。
这也很符合iCAR品牌事业部副总经理马永东的用户哲学,在他看来,“特色”是新品牌突围的必选项。
“如果产品平平无奇,就无法在用户心智中建立认知。”iCAR的特色,是在主流品类中做出差异化,用设计、性能、场景体验构建用户的情感连接。
为此,李东春规划了iCAR未来将布局三大产品序列:V系列(方盒子风格)、X系列(跨界多功能)和S系列(性能钢炮)。几乎都是根据年轻人多元的喜好来设计的,并且有意超越单一品类的标签。
要知道,目前仅仅靠着V23一款车,iCAR的销量就已经有六七千了,借着这次V23S的升级,李东春认为月销破万是触手可及的目标。
如何把单一的品类拓展开来,把小品类做成大市场,是李东春和他的团队未来最重要的目标。“放眼全球,一年9000万的汽车市场,我们只要做到1%的份额,就是近百万辆的规模。”
这个规模不是以价换量,毕竟李东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表示过,iCAR不做降价。而是以质换量,即通过产品的迭代和功能的升级去加量不加价,持续提升产品价值。
这说明iCAR的内部,想把V23打造成一款能够直接代表iCAR品牌形象的车。而这样的车通常都需要一个很长的生命周期。
关于iCAR接下来还会如何发展,在iCAR 全新超级 V23上市发布前媒体沟通专场上,iCAR的高管们给了我们一些答案。
访谈内容摘录
以下是iCAR高管采访的重点内容摘录。
高管包括奇瑞品牌国内业务事业部副总经理、iCAR品牌事业部副总经理、iCAR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 李东春;iCAR品牌事业部副总经理 马永东;iCAR品牌营销中心副总经理 陈刚
媒体:V23的产品定位和营销方向是否在最近发生了变化?其次,V23的“S”如何定义?这款车在V23家族乃至iCAR品牌未来的发展中,将承担怎样的角色?
李东春:这两个营销事件确实表现亮眼。这次焕新,我们把用户之前提出的一些配置缺憾,如后视镜加宽、座椅通风等全部补齐了。我们是一个“听劝”的品牌。
所以,我们大的营销策略并未改变,依旧是为拥有年轻心态、热爱生活的人群,打造有特色的新能源车。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根据用户意见,不断迭代产品,让“特色新能源”这条路走得更扎实。
关于V23S的角色定位,V23作为iCAR品牌真正意义上的首款车,是我们当之无愧的“销量担当”。虽然上市仅9个月,月销已达六七千台,在新能源方盒子细分市场中位列第一。我们相信,借由这次“超级”升级,V23的月销量很快会突破一万辆。
媒体:iCAR在成都车展上发起了中文名全球征集,在当前阶段,这一举措背后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李东春:关于中文名征集,是基于我们走访了大量的经销商、也进行了大量的用户调研,发现V23很吸睛,在街上回头率极高,很多用户是先被车吸引,再反向寻找我们的品牌和门店。
过去,我们更多是依靠产品力带来的“逆向传播”(由产品认知品牌)。我们希望通过征集一个易于传播的中文名,增加“正向传播”(由品牌触达用户)的通路。
当正向和逆向传播形成“双向奔赴”,iCAR品牌的传播效率将大大提升。我们的目标是在一两年内,伴随产品矩阵的丰富,将iCAR打造成一个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具备高知名度的品牌。
媒体:全新超级V23性能提升,外观造型方面却几乎没有改动,但为什么外观造型没有太大变化?是用户对现有设计的满意度非常高吗?
马永东:正是如此。V23的造型在量产前就经过了四五千人的大规模用户验证,上市后,用户对外观的认可度也非常高。
基于这一点,我们的策略是保持其已经足够惊艳的经典造型,内部甚至有“一刀不改”的说法。我们的出发点是,保留用户最喜爱的基因,同时全力升级其内在性能与配置,实现产品的价值向上。
媒体:V23在新能源方盒子细分市场中竞争日益激烈。请问全新超级V23与同级竞品相比,最核心的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永东:首先,如果严格从产品颗粒度来看,V23几乎找不到直接的竞品,它在同级别中是相当独特的存在。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产品定义之初的理念。
第一,惊艳且唯一的审美价值。在今天,产品的价值创造是第一位的。V23的造型设计,让它在众多车型中脱颖而出,这是它最大的竞争力。
第二,长板足够长,且没有明显短板。我们坚持“长板理论”,在设计这个长板足够突出的前提下,补齐所有短板。
第三,卓越的品质口碑。V23本身就是一款“社交神器”,转介绍率高达35%,车主们都是“带货达人”,甚至有车主一个人介绍五个人来购车,这很好地体现了V23的正向口碑。
如今,超级V23S的推出,将进一步强化性能长板,让品牌形象更锐利,从而助力整个车系的销售和品牌的确立。
媒体:全新超级V23上市后,iCAR如何确保交付效率和品质?针对新车型,在用户运营方面有什么新动作?
陈刚:首先,在生产制造端,iCAR依托奇瑞集团强大且现代化的工厂体系,产能和品质都非常有保障。
在交付流程上,用户通过官方APP下单,可以实时追踪车辆从生产到运输的全过程。
我们在上市前已在终端储备了充足的车辆,可以实现发布即交付。同时,我们对全国所有网点进行了严格的培训,确保终端的服务能力,不仅是交付车辆,更是交付优质的服务体验。
其次,在用户运营方面。我们的用户群体虽然年龄跨度广,但共性是心态年轻、不甘于现状、乐于共创。
我们在路上看到的iCAR,几乎每一台都经过了个性化改装,这本身就是一种用户共创。
我们将持续深化与用户的互动,比如我们参与的煎饼节、汉堡节等都是年轻人聚集的活动。未来,与年轻用户的互动和共创,将是我们所有营销策略的核心考量点。
媒体:iCAR的用户画像除了年轻、不安于现状,还有哪些特点?年龄分层和占比大概是怎样的?
马永东:首先,我们的用户其实很多是高知人群,在审美上他们有自己的独立主见和判断力;
第二是他们都有一颗爱玩的心,愿意发表见解,渴望参与和被尊重;
第三就是年轻、女性占比也很大,分享欲很强,希望通过车来表达个性和故事。
这些特点让我们的用户社群非常活跃,我们能及时听到真实的声音,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这对于做产品来说是一件非常宝贵和有趣的事,也让品牌与用户的连接更加紧密。
媒体:iCAR不做“内卷”,选择做特色车,但这是否意味着市场规模会受限?如何平衡“特色”与“规模化”之间的关系?
李东春:iCAR作为奇瑞集团旗下的新能源新势力品牌,承担着打造“特色新能源品牌”的使命,这与奇瑞、星途、捷途等品牌有明确区隔。做特色,不代表不要规模。任何车企都需要一定的规模才能生存。
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全球品牌,比如奔驰旗下的smart,宝马的MINI,或是斯巴鲁。斯巴鲁在全球并非规模最大的品牌,但年销量稳定在百万辆左右,经营利润非常可观。
这证明了特色品牌同样可以实现健康的规模化发展。
奇瑞的全球化体系能力非常强,iCAR从诞生之初就定位为全球车,按照国际标准打造。因此,“特色”和“规模”并不矛盾。
iCAR绝不是放在博物馆的“样子货”,而是需要规模支撑的实力派。
马永东:对于一个新品牌,“特色”是让用户快速关注并记住你的必要手段。我们的“特色”是在主流品类中做出差异化,比如SUV也可以做得不无聊。
未来,我们会在特色的基础上,叠加科技、智能等元素,引领潮流。特色和创新,是为了让用户对品牌产生期待和未来感。
媒体:未来在动态体验方面,品牌和渠道层面是否会有更多规划?比如举办单一品牌赛事,或者组织用户进行越野穿越等活动?
李东春:V23的动态性能确实非常出色,但我们要明确一点,iCAR V23并非纯粹的硬核越野车。
我们的定位是,它既能在城市中提供出色的造型、操控和视野,满足日常通勤;也能在周末带你和家人去郊外撒野,它具备攀登沙漠珠峰的能力,有这个底子。
但我们并不想与专业的越野车去比拼极限参数,也不是和性能车比极速。我们在浙赛的优异表现,主要体现的是车辆在多弯道下的整体平衡性和操控极限。
我们希望为用户提供一种“轻越野、趣生活”的状态,满足绝大多数人在城市为主、偶尔远行的使用场景。
马永东:我们在产品定义之初,就对“硬派”和“越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的结论是“硬派不等于越野”。硬派是一种风格,而越野是一种功能。
我们洞察到,绝大多数用户的真实需求是向往硬派的风格,而不是需要硬核的越野功能。
来源:Auto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