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走5公里和跑5公里,哪个对身体益处更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21:21 1

摘要:但他平时几乎不运动,硬撑着在健身房跑了两天后,便开始出现胸闷、呼吸不畅等症状。

前阵子,我们公司一位同事小杨突然告假,住进了医院。

此前他因体重飙升,下决心跑步减肥。

但他平时几乎不运动,硬撑着在健身房跑了两天后,便开始出现胸闷、呼吸不畅等症状。

他本想着再坚持几天看看,结果第三天晚上,突发严重心悸被紧急送医。

到医院做了检查,被医生诊断为: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

在那之后,他就只能放弃跑步,以静养为主。

现在病虽然好了,但他还是欠缺重启运动的信心,说怕万一再给自己弄伤了,得不偿失。

我想起在人民日报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建议他,如果跑步不合适,不如换成走路试试。

小杨不以为意,说光靠走路能有什么运动效果,纯粹就是找心理安慰。

觉得只有跑步起来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应该也是很多人的一种固有认知。

但真实的情况是不是如此呢?

01

权威期刊《动脉硬化、血栓和血管生物学》通过对超过3.3万名跑者与1.5万名步走路的参与者,做6年的对比追踪发现:

在降低高血压、高胆固醇和2型糖尿病风险方面,跑步与步行效果基本一致。

但当二者同等能量消耗时,走路在降低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风险上略高于跑步。

由此可见,相同的运动量前提下,走路对某些健康指标的影响反而略优于跑步。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长期坚持走路的人,都能把身体保养得很好。

上个月电影《捕风捉影》上映,梁家辉饰演反派角色傅隆生。

剧中67岁的梁家辉贡献了多场精彩绝伦的打戏,战斗力爆表。

有记者好奇,他是不是有什么运动秘诀。

梁家辉给出的答案却让人颇为意外。

他平时不做任何专项运动,就是拒绝久坐。

他会抓住各种时间间隙让自己动起来,在家每天平均走2.5万步,拍戏时就增加到3-4万步。

原本他只想用这样的方式舒活筋骨,没想到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却获得了意外惊喜。

他不仅外在体态变得更挺拔结实,体力也变得更充沛,精神也更饱满了。

我们往往很容易忽视走路带来的好处。

事实上,它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

心脏病专家伊鲁约玛德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曾得出过一个结论:

“对于那些毫无运动习惯的人,即便只是每天散步一小时,也能获得可观的健康回报,甚至有可能每天走路的一个小时能够让他们多活几个小时。”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动也。”

只要你迈开脚步行走,就能充分调动全身机能的运行,达到气顺血通、强身健体的目的。

02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有疑惑,这是不是就能反向倒推,说明跑步不好或者无益?

当然不是。

跑步在提高身体的代谢效率方面比走路有更显著的效果。

据斯坦福大学持续5年的跟踪研究显示,长期跑步者(每周3次以上,持续2年以上),体脂平均下降达12%。

可以说,跑步和走路在健康收益上其实是各有千秋。

对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量体裁衣,因己制宜。

著名健身教练加布丽·里斯曾在书中分享过她的运动心得。

加布丽曾是一名排球运动员,退役后出于职业习惯,她每天仍会坚持做很多高强度训练。

可这类运动虽然让她保持住了体能,却诱发了膝盖和髋关节损伤等问题。

特别随着她的年龄增长,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她由此意识到,运动方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身体状态做灵活调整。

自那时起,她开始注重做以增强平衡感和提升肌肉量为主的运动。

年逾五十之后,她主要进行的是温和的有氧运动,包括长距离步行和倒走。

正确的运动理念,让她在养成健康体魄的同时,也杜绝了无谓的伤病困扰。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一种运动适合所有人,但一定有一种运动适合你。

运动之道,关键在于找到一个与你身体状态相契合,并能持续坚持的方式。

跑步强度属于中高等级,对身体的心肺能力、肌肉力量、耐力等都要求更高。

适合有一定运动基础,或者是身体相对健康,且希望进一步提高心肺耐力和减重效果的人群。

相比之下,走路强度低,对膝关节、脚踝等压力都较小。

如果你是长期缺乏运动者、 体重基数过大者、 65岁以上老人、孕中晚期的孕妇或者有慢性疾病的人,那就更适合走路锻炼。

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提出过一个运动处方制定法则。

制定科学的运动指导方案,需要遵循个体化、渐进化、特异性、全面性、安全性、可逆性、及时调整性等八大原则。

所以,不要盲目跟风,更不要刻意逞能。

让身体在舒适的节奏里得到循序渐进的改善和调养,才是运动的正确打开方式。

03

网上看到一个提问:

中年之后,做的让自己受益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高赞的写道,运动,重塑了我的人生。

对此,我真是深有同感。

到了一定年龄,压力与日俱增,这时若身体再不给力,人很容易被会拖入中年危机的困局里。

反之当身体强健了,精力充沛了,我们自然就能以最佳状态去应对化解很多生活难题。

正如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瑞迪所说:

“运动一下就会让心情变好,而且那种知道自己就要好起来感觉,将彻底改变你的心态。”

一个人,运动与不运动,过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当然,如何科学运动,也是一门学问。

分享三个关于走路和跑步时需要掌握的要点,助力你畅行健康之路。

1. 控制好适度的运动频次和时长。

我早些年刚开始跑步时,总嫌自己跑得太慢。

为了提升配速,我要求自己每天至少要跑上两小时,结果一周后,就开始频频头痛。

后来查阅了资料才知道,持续运动强度超过90分钟,会让机体免疫力出现暂时性下降,幅度可达15%~70%。

如果你和我一样,运动基础和体能都一般,先别急于求成。

每周锻炼 3 至 5 次,每次 30 至 60 分钟,最为宜。

按照这个规律去坚持,你会发现,运动无需过度劳累,也能达到应有的成效。

2. 量身定制专属运动时间。

哲学家康德的习惯是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每天下午三点半准时出门散步。

春上村树则习惯每天清早先投入写作,到上午十点后再准时开跑。

很多人总是为“无法在某个时间腾出身运动”而纠结,其实没必要。

优选一个与你日常作息不冲突的固定时间就好。

唯一要注意的是可以尽量避开两个时段:“天刚亮时”和“临睡前”。

研究表明,前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后者则容易引发夜间静息心率紊乱等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让自己在睡觉前4小时结束运动,以安静平和的状态进入睡眠。

休息好了,能量恢复充足了,运动方能久久为功。

3. 化被动坚持为主动享受。

女作家奥茨在伦敦时居住时,特地为自己挑选了一条乡间小路作为跑步路线。

每天途经这条路时,看到路边一整片果园和金黄的玉米地,都会让她心生愉悦。

她说,当我沿着小路奔向另一头的山坡,便开始期待,觉得那里会有灵感等着我。

运动的过程本身是枯燥的,而能做到长期坚持的人,都是主动打造运动仪式感的人。

你可以选择一些喜欢的音乐、播客、影视剧,作为锻炼时的背景音乐。

也可以在如期完成小目标后,定时给自己奖励一份礼物或添置一项好的运动装备。

运动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给自己以耐心,尝试多激发对运动的兴趣和热情,你才会发自内心爱上运动。

蔡元培先生曾说: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还靠运动。

身体再好的人,也经不起久坐不动,时间久了,体内生态系统迟早会走向颓败。

有运动习惯的人,不管跑步还是走路,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让健康之树长青不衰。生命不息,当运动不止。

从今天开始,哪怕生活再忙碌,也要督促自己迈开脚步动起来,用坚持和汗水,成就后半生的精彩与康健。

点亮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来源:洞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