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社会,“校闹”现象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谓“校闹”,是指家长等相关人员在学校无理取闹,以不正当的方式表达诉求的行为。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令人咋舌。有的家长在学校门口拉起横幅,上面写着一些过激的标语,吸引众人的目光,试图给学校施加舆论压力
在当今社会,“校闹”现象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谓“校闹”,是指家长等相关人员在学校无理取闹,以不正当的方式表达诉求的行为。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令人咋舌。有的家长在学校门口拉起横幅,上面写着一些过激的标语,吸引众人的目光,试图给学校施加舆论压力;有的家长直接堵在学校门口,阻止其他学生和老师进出,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通行;更有甚者,在学校的办公室或者会议室里大吵大闹,摔桌子砸椅子,完全不顾及学校的公共秩序和他人的感受。这些“校闹”行为看似是家长在为孩子争取权益,实则像一颗隐藏的毒瘤,侵蚀着基础教育的质量。
想象一下,老师们正站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解着知识,突然教室外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家长在学校里大闹,要求学校给自己孩子一个“说法”。专家指出,教学是一个需要连贯性和稳定性的过程,而“校闹”的出现,会让原本有序的教学节奏被打乱。相关数据显示,一旦发生“校闹”,学校当天至少有 30%的课程无法正常进行,学生们的注意力也会被分散,学习效率大幅下降。比如之前有一所学校,因为家长认为孩子在体育课上受伤是学校的责任,在学校里又哭又闹,导致整个年级的课程都受到了影响,原本一周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愣是拖了两周才完成。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力量,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然而,“校闹”却像一盆冷水,浇灭了老师们的热情。很多老师表示,每次遇到“校闹”,自己都会感到特别委屈和无奈。明明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教育和保护学生,但家长却不理解,还来学校闹事。长此以往,老师们会产生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在教学中变得畏手畏脚。例如,有的老师因为害怕再引发类似的“校闹”事件,对于一些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像户外实践课、体育竞赛等,都不敢再组织了,这无疑会让学生们失去很多宝贵的学习机会。
基础教育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而“校闹”的存在却破坏了这种生态平衡。家长的“校闹”行为会让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变得脆弱,学校为了避免更多的“校闹”,可能会采取一些保守的管理措施,比如对学生的管理更加严格,限制学生的自由活动空间等。这样一来,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都会受到抑制。而且,“校闹”事件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会让公众对学校的教育质量产生质疑,影响整个教育行业的形象。
“校闹”看似是家长为孩子争取权益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却对基础教育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它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破坏了教育的生态环境。为了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家长们应该摒弃“校闹”这种不理智的行为,遇到问题时,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与学校沟通解决。只有家长和学校携手合作,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稳定的教育环境,让基础教育质量得到真正的提升。
来源:立恒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