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点赞”“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诚邀您在评论区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观点和想法,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点赞”“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诚邀您在评论区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观点和想法,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L
编辑/L
——正文——
提到武举,大伙儿是不是立马想到壮汉举石墩、耍大刀的画面?可别被影视剧带偏了!唐代武举刚设那会儿,就有考生能拉开百斤硬弓,舞得动八十斤的长柄重刀,结果还是没闯过选拔——不是武艺不够格,是后面的策论写不出“如何防御突厥入侵”,考官在卷子上批了句“勇而无谋,不堪用”,直接刷了下来。其实古代武举远比“比力气”复杂,有时候比文科举还考验综合能力。为啥考武官还要过“笔杆子”关?连算数都要考的细节里,藏着古人选将的大智慧。
很多人觉得武举就是“纯拼武力”,其实从唐代设武举开始,“文化课”才是真正的“决胜项”,只是流程得拎清——不是先考文化,也不是光凭武艺就够。唐代武举流程讲究“先筛武艺,再定文策”:先考骑射、马枪、步射这些实打实的本事,这是入门的“入场券”;但真正卡人的是后面的策论——就算武艺合格,策论不过关,哪怕你能举三百斤石墩,照样没机会上榜。
当时的策论分两部分:一是“策问”,考官会出三道关于军事、边防、时政的题,比如“边境守军怎么防游牧民族偷袭?”“粮草运输咋减少损耗?”,考生得写篇议论文把想法说透;二是“兵书墨义”,考的是《孙子兵法》《吴子兵法》这些,比如让考生解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还得结合过去的战例说清楚。
《通典·选举三》里明明白白写着,唐代武举“策论不通者,虽武艺绝伦,亦黜之”。有次长安科考,一位考生武艺出众,能拉百斤硬弓,却在策论里只提马车运粮,没算上水路辅助,考官批他“不通军务”,直接刷了下来。后来这人从军立了功,还常跟袍泽叹“当年该多啃几本兵书,也不至于栽在策论上”。
到了宋代,武举的“文化课”要求更严。宋神宗那时候,朝廷把武举和文科举的进士科并列,叫“右科”,还加了“算术”考试——考的是“马步军阵法”里的实用计算,比如“一万士兵布阵,要多少粮草、多少兵器”,全是战场上用得上的账。《宋史·选举志》里记过这么件事:北宋末年,后来的抗金名将韩世忠考武举时,算术题是算“五千骑兵三天的粮草用量”,他不光算对了数,还提了句“分批次运输,免得被敌军劫粮”,考官看了直夸“有将才之风”,直接给了算术满分。
为啥武举这么看重“文化课”?因为古人选的是“武官”,不是“打手”。一个将领要是只会冲锋陷阵,不懂兵法、不会算账,就算打赢了仗,也可能把粮草耗光,或是中了敌人的埋伏。就像北宋名将狄青说的:“武将不读书,跟匹夫有啥区别?上了战场,只会让弟兄们白白送命。”
过了武艺的“入门关”,再闯文策的“决胜关”,才算真正走完武举的核心流程。但武艺考试也不是“谁力气大谁赢”,分了好几个项目,考的是“综合战力”,从力气到技巧,再到实战本事,都得过关。
1. 力气测试:拉弓、舞刀、掇石,有硬标准
这三项常被称作“武举三鼎甲”,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合格线”,不是“能举起来就行”。
先说“拉弓”。武举用的是“硬弓”,按拉力分等级:唐代最低是“八力弓”(1力约12斤,八力就是96斤),最高是“十二力弓”(144斤);到了清代,又加了“十力弓”“十一力弓”。考生得按自己的本事选,选了高等级的弓,就算没拉满,得分也比拉满低等级弓高。但有个死规矩:弓必须拉成“满圆”——弓身得弯成弧形,弓弦得贴到弓臂上,还得“稳3秒”,手一抖就算失败。《大清会典》里记着,乾隆年间有个考生选了十二力弓,拉到一半没稳住,弓掉在地上,不光这一项没分,还被考官训了句“心气浮躁,不堪大用”。
再看“舞刀”。武举用的刀,唐代常用长柄重刀(后世常以“陌刀”类比这类实战重刀),明清时则规范用偃月刀,都不是戏曲里的花架子——唐代长柄重刀重五十到八十斤,清代偃月刀六十斤到一百斤不等,刀柄长三尺(约一米)。考试要求是“舞花三次,劈砍三次”:舞花得在身前、身后各绕一圈,不能碰着身子;劈砍要对准木靶,每次都得砍中靶心,脱靶就不算数。明代《武备志》里提过个细节:有个考生舞刀时,刀柄太滑差点掉地上,虽说最后勉强做完了动作,考官还是给了“不合格”,理由是“战场上拿刀,手滑就是丢命,这点都做不到,怎么带弟兄?”
最后是“掇石”,也就是举石头。这些石头不是随便找的,是官府专门打造的“石墩”,上面有两个“印子”当把手,方便抓握。石墩分三个等级:“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考生选一个,从地上抱起来,举到胸口就得稳1秒,能举到肩膀就算“优等”。《武举制度史》里记着,清代有个武状元叫王玉璧,能把三百斤的石墩举到肩膀,还能转一圈,考官看了都忍不住鼓掌,直接给了武艺满分。
2.关键项目:马上功夫,才是“定胜负的关键”
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战场上的“王牌”,所以武举的“马术考试”比力气测试还重要,有时候能“一票定胜负”。
第一项是“骑射”。考生骑官府给的马,在百米跑道上跑,边跑边射三支箭,目标是前面的“熊鹿靶”——靶上画着熊和鹿,熊的胸口、鹿的咽喉是“要害区”,射中要害得满分,射中身子得半分,没射中就没分。唐代要求“三箭中两箭”算合格,宋代更严,得“三箭中两箭要害区”。《唐六典》里记过,有个考生骑射时,三箭都射中了熊的胸口,考官当场就说:“这箭术,上了战场能当先锋!”
第二项是“马枪”。考生骑马拿长枪(枪杆长八尺,枪头锋利),前面有个“木人靶”,木人胸口画着红圈,是咽喉的位置,要求冲过去时一枪刺中红圈,还得“枪不脱手”。要是刺偏了,或者枪掉地上,就算失败。宋代对马枪的要求更细,还考“变招”——比如冲过去时,木人旁边突然跳出“假敌兵”(由士兵扮演),考生得一边刺木人,一边躲开“攻击”。《宋史·选举志》里就有例子:北宋时有个叫武允成的考生,马枪考试时不仅刺中木人咽喉,还巧妙避开了旁侧“假敌兵”的突袭,考官当场称赞他“应变机敏,有将才”。
为啥马枪这么重要?因为古代骑兵打仗,长枪是主要武器,将领要是马枪不行,冲锋时很可能被敌人挑落马下。就像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说的:“武举不考马枪,选出来的将领上了战场,连骑马捅人都不会,还怎么带骑兵?”
不少人以为武举只有“地方考”和“京城考”,其实还有最后一关——“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监考,考的不光是武艺,还有“人品”和“谈吐”。
唐代武则天时期,第一次设武举殿试,那时候主要考骑射和策论;到了清代,殿试流程更严:先考武艺,考生在太和殿前拉弓、舞刀、掇石,皇帝坐在上面看;再考策论,皇帝会问一两个问题,比如“让你守边疆,怎么防蒙古?”,考生当场回答,不用写卷子。
殿试里有个“加分项”叫“观德”——看考生的仪表和谈吐。《清史稿·选举志》里记着,乾隆年间有个考生叫刘荣庆,武艺全优,策论也答得好,可说话结结巴巴,乾隆皇帝说:“一个将领,说话都说不利索,怎么跟士兵传令?”最后把他从“状元”降到了“榜眼”;还有个考生,武艺考了第二,回答皇帝问题时说“守边疆得‘爱兵如子’,不能让弟兄们冻着饿着”,乾隆听了特别满意,直接把他提为状元。
武举考中后,待遇也不低。唐代武举“及第”后,最低能当“从九品下”的武官,差不多是现在的副连长;宋代武状元能当“从八品”的“閤门祗候”,负责宫廷礼仪、传宣这些事,虽说官阶不高,却能靠近朝廷;清代武状元更厉害,直接授“一等侍卫”,在皇帝身边当保镖,过几年就能外放当“总兵”——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清代武举制度研究》里统计,清代268年出了109个武状元,其中30多个最后当上了“提督”,也就是省级最高武官,比不少文科举出身的官员升得还快。
一提科举,大伙儿先想到的是文科举,武举却很少被提起,不是它不重要,是古代“重文轻武”的偏见在作祟——很多人觉得“文官治国,武官打仗”,文官比武官“高贵”,连史书里写武举的篇幅,都比文科举少很多。
可实际上,武举为古代选了不少好将领。比如唐代的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那时候武举刚起步,制度还没那么完善),后来平定了安史之乱,官做到“太尉”——唐代最高武官,还被封了“汾阳郡王”。《旧唐书·郭子仪传》里说,郭子仪当年考武举时,策论写的是“如何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后来他在边疆任职,真就用“安抚”的法子,让不少少数民族归附唐朝,少了很多边境冲突。
还有明代的俞大猷,是嘉靖年间的武进士,他不光会打仗,还写了本《剑经》——别看名字带“剑”,其实记的是棍术精髓,后来成了军中练棍的经典。他常跟人说:“当年考武举时,要是没读那些兵书,我上了战场只会乱砍乱杀,哪能打赢倭寇?”
武举还有个大作用:给寒门子弟指了条出路。古代文科举得读很多书,还得请先生,普通人家根本负担不起;可武举不一样,只要肯练力气、学武艺,再读几本兵书,就能去考。《中国科举史》里算过,宋代武举考生里,寒门子弟占了六成,比文科举的三成多不少。就像北宋有个叫王进的考生,家里是农民,没钱读书,靠练武考中武举,最后当上了登州兵马都监,成了当地的武官,彻底改了命。
到了清末,武举慢慢被废了,不是它不好,是时代变了——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火枪、大炮成了战场的主力,骑兵和冷兵器渐渐没用了,武举考的拉弓、舞刀、掇石,也跟不上战争的需求了。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朝廷下旨废了武举,结束了它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但武举留下的“选将理念”,一直都有用:选武官,不能只看力气,还得看文化、看谋略、看人品。就像近代军事家曾国藩说的:“当年的武举,虽说考的是冷兵器,可选的是‘文武双全’的人,这个道理到现在也不过时。”
现在再提武举,别再只想到“壮汉举石墩”了。那些既要练得一身武艺、又要提笔写策论的考生,用本事打破了“武夫没文化”的偏见;那些严格的考试标准里,藏着古人选将的智慧——选一个将领,不光要“能打”,还得“会想”,更得“懂人心”。
武举虽说没了,可它留下的启示还在: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是“只靠一项本事吃饭”,而是“多方面都过硬”。就像当年考武举的人,既要练出一身力气,又得读得懂兵书,还得说清自己的谋略——这种“综合能力”,放到现在,也一样重要。
出处参考
1. 《通典·选举三》(唐·杜佑 撰,记载唐代武举策论要求) 2. 《宋史·选举志》(元·脱脱 等撰,详述宋代武举算术、马枪考试标准) 3. 《大清会典》(清代官方典籍,记录清代武举弓力、石墩等级) 4. 《武举制度史》(马明达 著,解析武举拉弓、舞刀、掇石的具体流程) 5. 《唐六典》(唐·李林甫 等撰,记载唐代武举骑射靶型与评分) 6. 《旧唐书·郭子仪传》(后晋·刘昫 等撰,提及武举出身将领的战功) 7. 《清史稿·选举志》(民国·赵尔巽 等撰,描述清代武举殿试“观德”细节) 8. 《清代武举制度研究》(朱保炯 著,统计清代武状元的授官与晋升) 9. 《中国科举史》(刘海峰 著,分析武举对寒门子弟的意义) 10. 《武备志》(明·茅元仪 著,记载明代武举舞刀的技术要求)
来源:大个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