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天吃饭”到“靠数增收”——陇南现代农业的数字化跃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20:36 1

摘要:曾几何时,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农业发展多依赖“看天脸色”,播种靠经验、收成凭运气,山高路远的阻隔让优质农产品难觅广阔市场。而今,在东西部协作的浩荡春风中,青岛与陇南跨越山海携手,以技术为笔、创新为墨,在武都的田野间勾勒出一幅从“靠天吃饭”到“靠数增收”的现代

曾几何时,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农业发展多依赖“看天脸色”,播种靠经验、收成凭运气,山高路远的阻隔让优质农产品难觅广阔市场。而今,在东西部协作的浩荡春风中,青岛与陇南跨越山海携手,以技术为笔、创新为墨,在武都的田野间勾勒出一幅从“靠天吃饭”到“靠数增收”的现代农业转型画卷,让昔日的山区农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无中生有——“七山两水一分田”里的空间革命

2020年前,陇南几乎没有养殖产业:武都“七山两水一分田”的地形,给大型畜牧养殖设下了天然限制——既难寻连片空间,饲料供应也易受限。然而这样的地貌,反而为小型的肉兔养殖提供了契机:农户房前屋后的空地就能搭建养殖场所,规模可大可小,完美适配庭院经济模式,农户能就近参与、灵活增收。更关键的是,武都紧邻川渝这一全国重要肉兔消费市场,销路有保障;地形适配、市场临近、气候适宜,三重优势叠加,让肉兔养殖成为武都产业突围的优选。

于是,亚洲最大的家兔养殖企业——青岛康大集团就这样落户武都区坪垭藏族乡,2020年12月,集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于一体的武都区肉兔养殖示范基地正式投产运营。走进基地,一排排整齐的兔笼中,肉兔正悠闲进食。如今,基地年出栏肉兔超300万只,年综合产值达2500万元,占全区产量的七分之一。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肉兔养殖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县发展肉兔养殖,2024年全区肉兔产业产值达1.37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2.6亿元。

“截止目前已经有27个乡镇,46个专业养殖合作社在进一步地发挥带动作用。”青岛协作陇南第四批挂职干部、武都区委常委、副区长华洪波介绍道,“三步走呢,就是先要肉兔养殖的规模体量巩固起来,再推动饲料加工、屠宰加工、兔肉餐饮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

尽管如此,创新的脚步并未停歇。为了让肉兔更贴合本地市场需求,团队又动起了“美食创新”的脑筋。结合武都茶叶、橄榄油、辣椒等特色物产,“茶香兔”的醇厚、“橄榄兔丁”的鲜香被端上了餐桌。如今,这20多道融合地方特色的兔肉菜品,已走进25家餐饮企业,不仅让本地人爱上了家乡味,更让游客记住了武都特色。从一片荒芜空地到自动化养殖基地,从单一外销到全链条发展,武都肉兔产业的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创新的支撑,肉兔产业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也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科技赋能——撬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东西部协作的浪潮中,青陇现代农业产业园早已不是单纯的种植园区,而是青岛先进农业技术扎根陇原大地的“试验田”,更是山东设施农业经验与良种良法复制推广的核心平台。

2019年,武都区锚定目标,借鉴青岛西海岸新区“绿色硅谷”的成熟模式,在石门镇打造起这片占地900亩的园区,集现代温室大棚、育苗、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让智慧农业的火种在这里燎原。园区配备了智能玻璃温室、双层覆盖连栋大棚、双坡面日光温室和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物联网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温光水气肥,实现精细化管理,将原本分散粗放的传统种植方式改造为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模式。

2025年春天,园区迎来了历史性时刻——一株株蓝紫色的果实挂满枝头,弥漫出馥郁芬芳,标志着陇南市首批蓝莓迎来丰收季。青岛西海岸新区选派的高级农艺师团队克服了土壤调节、低温等技术难题,成功培育出适应高海拔地区的F6、L25两个蓝莓品种,实现100%成活率和挂果率。清明小长假期间,500余名游客入园采摘,120元/斤的蓝莓在短时间内售罄,一个大棚收益就达3万多元。除了蓝莓,胶州的大白菜、泰安的车厘子、即墨的紫茄子……一批批带着东部基因的优质品种,先后来到这里进行引种试验。

青陇现代农业产业园不仅是技术示范窗口,更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田间学校”的方式,园区已培训100余名本地种植骨干,他们就像“技术二传手”,带着在园区学到的管护经验、种植技巧回到各村,通过“骨干带农户、一户带一片”的传帮带模式,让先进技术在武都的田野上遍地开花。

变废为宝——农业深加工平台的破局之路

2022年,武都区借鉴青岛西海岸新区先进的园区规划理念,建设了马安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等都市工业项目。园区为企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大大降低了初期投资门槛,吸引了一批优质农业加工企业入驻。

其中,奥利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园区的代表性企业,为武都区油橄榄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作为中国最大的油橄榄种植基地,武都区长期以来产业主要集中在初级加工环节,附加值不高。奥利沃项目的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

早在2017年,奥利沃团队初入油橄榄领域时,就敏锐察觉到行业的隐忧:国内橄榄油市场普遍停留在初级榨油阶段,众多企业扎堆生产基础橄榄油,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与此同时,政府虽大力倡导农业产业“深加工、延链补链”,但油橄榄精深加工面临着“投资规模大、技术门槛高、市场渠道难打通”的三重壁垒,许多本地企业望而却步,宁愿在初级市场“内卷”,也不敢轻易尝试升级。面对这样的行业困局,奥利沃团队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主动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为了摸清市场潜力,团队兵分多路,一方面深入对接国内外客户群体,全面了解食品、药品等领域对橄榄提取物的应用需求,最终验证该赛道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积极整合协作资源,依托青岛的资金支持缓解初期投入压力,还引入当地先进技术经验,联合中科院等科研院校开展技术攻关,逐渐验证了油橄榄精深加工产品的广阔市场前景——这些从橄榄果渣、废叶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在食品、药品等领域需求旺盛,且附加值是初级橄榄油的数倍。这一技术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大大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以前修剪下来的橄榄叶直接丢弃,现在企业回收,每亩能为农民增加三四百元收入。”奥利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黎伟说道。橄榄果渣从“废弃物”变为“宝贝”,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站在东西部协作的新起点回望,武都区的产业蝶变,早已超越单一项目的落地,成为一场关乎农业现代化路径的深度探索。从传统农耕向智慧农业的跨越,从零散产业向集群发展的转型,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突破,每一步都印证着协作的力量,更彰显着产业创新的核心价值。在数字赋能、产业升级的浪潮中,这片曾“靠天吃饭”的土地,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更多“武都方案”,为区域协调发展书写更多“山海共情”的新篇章。

来源:陇南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