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墓穴价格已逼近上海核心地段房价,单个墓穴均价达11.95万元,而上海核心区域住宅均价约为每平方米12万元左右。近日,国内殡葬行业龙头企业、素有“房地产茅台”之称的福寿园发布了上市11年来的首次亏损预警,亏损金额接近2.5亿元。
墓穴价格已逼近上海核心地段房价,单个墓穴均价达11.95万元,而上海核心区域住宅均价约为每平方米12万元左右。近日,国内殡葬行业龙头企业、素有“房地产茅台”之称的福寿园发布了上市11年来的首次亏损预警,亏损金额接近2.5亿元。
这一消息引发关注,原本被视为“永不落幕的朝阳行业”为何出现如此转折?中国平均每日离世人数约为2.8万人,60岁以上人口规模已超3.1亿,预计2035年将突破4亿。在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背景下,理应盈利可观,然而现实却出现逆转。
福寿园在行业内堪称“爱马仕”级别的存在,其墓穴并非按个售卖,而是按平方米计价。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2023年,单个墓穴的平均单价从10.25万元上涨至11.95万元,2024年进一步升至12.102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仅是平均价格,高端墓穴售价可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其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土地银行”模式,即早年以较低成本获取土地,逐步开发为高端墓园,通过附加情感价值与服务实现高溢价销售。
其利润率之高令人咋舌:2023年福寿园仅墓地销售的利润率就超过60%。作为对比,2023年所有实体上市公司平均利润率仅为5.06%,意味着福寿园的盈利能力是其他行业的12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长期被投资者奉为“抗周期典范”和“刚需之王”的行业,在今年却出现明显拐点。2025年上半年,福寿园仅售出6253个墓穴,同比下降6.7%。更关键的是价格出现大幅下滑,均价下跌5.7万元,相当于打了六折。
不仅销量下降,消费者也更倾向于选择低价产品,甚至连殡仪服务的人均消费也从去年同期的5300元降至4700元。上海作为其传统主力市场,收益从5.26亿元腰斩至2.41亿元,跌幅达54%;其他省市业务也普遍下滑30%至50%。
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从10.9亿元降至不足6亿元,半年收入已低于2023年单季度水平。福寿园将原因归结为“消费谨慎”,但显然无法完全解释如此断崖式下跌。
居民面临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多重支出压力,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仅5.3%,较2023年下降3.9个百分点。在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动辄十几万元的殡葬支出成为首先被削减的非必要开销。
越来越多家庭意识到,与其为逝者风光大葬,不如将资金用于改善生者生活,例如作为小城市首付或支付多年养老费用。
“厚养薄葬”逐渐成为新常态。以上海为例,选择海葬的人数从1991年的200余具增至目前每年近万具,累计已有超过8万逝者长眠大海。
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方式因价格亲民、环保而日益受到欢迎,VR扫墓等新技术也打破了时空限制。公众逐渐认识到,花费十几万元购买墓穴并非唯一选择,更具意义的告别方式正在被接受。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动节地生态安葬,鼓励公益性墓地建设,民政部多次发文推广绿色殡葬方式。
2025年4月发布的《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强化公益属性,2024年10月起开展的殡葬腐败专项整治行动也为市场秩序带来规范。这三股力量共同指向一个信号:天价墓穴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福寿园的亏损警示我们,即便处于老龄化加剧、需求刚性的行业,若产品脱离民众真实承受能力和价值观变化,也难以持续。联合国预测,2025年至2030年间,中国年死亡人口将达到1293万。殡葬虽是刚需,但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转变。
价格回归理性,有助于民众在亲情表达与经济负担之间找到平衡。这也反映出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正逐步现代化,逐渐摒弃攀比式的殡葬消费,转而追求更有意义的纪念方式。
福寿园的亏损并非行业衰退的标志,而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从“死要面子”到“死得明白”,我们正在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亲人最好的怀念,或许不是葬礼的排场,而是生前的陪伴与关怀。
来源:财经月月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