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非洲之外,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含有一个古人类人种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只是多少而已。那么现在这个世界上,究竟哪个人含有最多的尼安德特人基因,他/她又长什么样,会不会更像尼安德特人呢?
除了非洲之外,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含有一个古人类人种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只是多少而已。那么现在这个世界上,究竟哪个人含有最多的尼安德特人基因,他/她又长什么样,会不会更像尼安德特人呢?
一、我们都是“行走的活化石”
最近,一篇题为《DNA测试告诉一个男人,他比几乎所有活着的人都更像尼安德特人》的文章在网上火了。故事的主角在做了基因测试后,发现自己的尼安德特人血统高达4%,远超1-2%的平均值。兴奋的他从此自称“穴居人”,还在墙上挂上了《摩登原始人》的画,声称这是“文化遗产”。
这个故事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个问题:
我,究竟是谁?我从哪里来?
科学告诉我们,除了纯正的非洲血统外,今天地球上几乎所有人的基因组里,都携带着1%到4%的尼安德特人DNA。是的,不管是你、我,还是隔壁那个不爱说话的程序员,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行走的活化石,基因里藏着几万年前的风雪与爱情。
但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有,那谁的最多呢?按照“谁主场,谁基因多”的逻辑,尼安德特人主要生活在欧洲和西亚,那基因最多的人,不应该是个金发碧眼的欧洲大汉吗?
答案是:错,而且是大错特错!
二、尼安德特人基因最多的,竟然是我们东亚人?
经过全球科学家们对数万份现代人类基因组的分析,一个惊人的事实浮出水面:
在宏观层面,全球尼安德特人基因平均比例最高的,是我们东亚人!
多项顶级研究,比如发表在《科学》和《细胞》杂志上的论文都证实,东亚人群体比欧洲人群体,平均要多出8%到24%的尼安德特人DNA。
是不是很颠覆认知?这背后其实藏着一部长达数万年,充满偶然与必然的人类迁徙史诗。
三、一部关于“稀释”与“叠加”的史诗
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像侦探一样,回到几万年前的岔路口。
第一站:出非洲记
大约6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智人,勇敢地走出非洲,踏上了征服世界的旅程。在中东的某个地方,他们遇到了“原住民”尼安德特人。然后,就像所有物种相遇的故事一样,发生了你懂的基因交流。这是所有非非洲人身上尼安德特人基因的“初始大礼包”。
第二站:欧洲的“稀释”
拿到“大礼包”后,一部分智人继续向西,进入欧洲。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体内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比例相对稳定。但关键的转折点发生在约1万年前:
一群来自近东(今天的土耳其一带)的早期农民,带着更少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涌入了欧洲。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也带来了不同的基因。他们与欧洲本土的狩猎采集者通婚,就像一杯浓郁的果汁被加入了大量清水,欧洲人祖先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被“稀释”了。
历史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复杂的稀释与交融。你以为的血脉传承,其实是一场长达万年的“鸡尾酒”调制过程。
第三站:东亚的“富集”
而另一批拿到“大礼包”的智人,则一路向东,来到了亚洲。关键在于,那场发生在欧洲的“基因稀释”事件,并没有大规模地发生在东亚。不仅如此,一些科学家还提出假说,认为东亚人的祖先在东进的路上,可能还遇到了另一小撮不同分支的尼安德特人,又来了一次“小份额外加餐”。
一“稀释”,一“富集”,此消彼长之下,就造成了今天东亚人平均尼安德特人基因比例更高的局面。
四、所以,尼安德特基因最多的人长啥样?
好了,终极问题来了。既然东亚人是“天选之子”,那那个拥有最多尼安德特人基因的“天选之人”长什么样?是不是浓眉大眼、毛发旺盛、身材魁梧?
答案可能让你失望:他/她,就长我们这样!
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并不会让你长成一个“原始人”。它们更像是我们身体里的“隐形插件”,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悄悄影响着你的生理特征:
免疫系统:一些尼安德特基因帮助我们的祖先抵抗了新的病原体。
皮肤与毛发:你的皮肤对阳光的反应、头发的质地,都可能受到他们的影响。
新陈代谢:某些基因甚至与脂肪代谢、对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有关。
新冠病毒:近期研究发现,一条来自尼安德特人的染色体片段,会显著增加新冠重症的风险。
所以尼安德特人没有消失,他们就活在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里,活在我们的每一次过敏、每一次熬夜和每一次晒伤中。
而那个自称拥有最多尼安德特人基因的个体,可能就是一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而且他或他的祖先有极大可能来自东亚。
他/她可能正在为报表发愁,可能对花粉过敏,也可能拥有怎么吃都不胖的“傲人体质”。他/她的外貌和我们没有任何区别,但他们的基因,却承载着更厚重的,来自远古的回响。
下一次,当你开玩笑说朋友是“原始人”时,请记住,从基因层面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不仅不是一句玩笑,反而是我们身为人类,最酷的勋章之一。
五、一个未来的狂想
畅想一下,如果未来某一天,个人全基因组测序变得像今天用手机扫码一样方便快捷,我们或许可以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大赛:“全球尼安德特人基因锦标赛”,来找出那位“当代尼王”!
不过,我们得现实一点。即便找到了这位冠军,他/她身上的尼安德特基因比例,大概率也只会比4%高一点点,别指望能出现6%-9%那么夸张的数字。
因为那样的超高比例,只存在于几万年前刚刚完成基因交流的古人类身上(比如著名的罗马尼亚“Oase 1”头骨化石)。经过上千代人的繁衍和基因重组,这些远古基因早已被均匀地“摊薄”在我们的基因池里了。
但那又怎样呢?冠军的奖品会是什么呢?一柄精心打磨的石斧,还是“地表最强远古基因携带者”的终身荣誉称号?光是想想,就觉得很有趣了!
所以你看看,有可能是尼安德特人让我们的脂肪代谢出问题了,那要怎么补救呢?
今天我想要介绍一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的“秘密武器”——菊粉(Inulin)。
它是一种天然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来自菊苣根或洋姜,被誉为“益生元”,是肠道里有益菌的“口粮”,在促进肠道蠕动方面一直表现优异。
但它最近突然火爆出圈,是因为一篇2025年9月发表在权威期刊《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上的重磅研究 。科学家们在小鼠实验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现象:
补充菊粉,不仅能预防,甚至还能逆转由高果糖饮食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也就是脂肪肝)!
我的天!脂肪肝,多少人体检表上都辣眼啊!
研究指出,适应了菊粉的肠道菌群能主动“拦截”并分解吃进去的果糖,从而减轻了肝脏的负担 。这简直就是从源头上给肝脏“减负”!
当然,科学家们也严谨地指出:“要确定菊粉在人体膳食中的最佳含量和持续摄入时间,未来的人体研究至关重要。”
这也就是说,虽然在人体上的效果还需验证,但这项研究无疑打开了一扇充满希望的大门。
我看到这篇论文后,激动得马上去找了市面上的菊粉产品,想着反正日常也要喝东西,不如换成这个试试,万一真有好处呢?
市面上产品不少,我最后选了这款“芊形”菊粉固体饮料。原因很简单:
配料表极简:打开配料表,上面干干净净只有“菊粉”两个字,让人非常放心。
纤维含量惊人:它的膳食纤维含量高达94%,堪称“纤维炸弹”。
方便快捷:它是一种固体饮料,日常用起来非常方便。官方建议每次取5克,用150毫升温水冲泡即可。味道带着一丝丝清甜,很容易接受。
当然,也要提醒一下,根据产品说明,每日的食用量最好不要超过15克,而且婴幼儿不适合食用哦。
⚠️ 最后再次郑重提醒:
这篇《自然·代谢》的论文目前还只是一项动物研究成果。在看到更多人体临床试验证据前,我们应该把菊粉看作一个健康的膳食纤维补充品,而不是逆转脂肪肝的“神药”。不过保持一颗平常心,为了更健康的肠道,试一试总是好的。
参考文献:
Kuhlwilm, M., & Boattini, A. (2022). The contribution of Neanderthals to phenotypic variation in modern humans. 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 76, 101955.
Bergström, A., et al. (2021). Origins of modern human ancestry. Nature, 590(7845), 229-237.
Sankararaman, S., et al. (2014). The genomic landscape of Neanderthal ancestry in present-day humans. Nature, 507(7492), 354-357.
Wall, J. D., et al. (2013). Higher levels of Neanderthal ancestry in East Asians than in Europeans. Genetics, 194(1), 199-209.
Zeberg, H., & Pääbo, S. (2020). The major genetic risk factor for severe COVID-19 is inherited from Neanderthals. Nature, 587(7835), 610-612.
van den Berg, C. (2024, May 22). Europeans have less Neanderthal DNA than East Asians because their ancestors had an 'early farmer' dilution. Live Science.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