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初由大鹏导演的喜剧电影《保你平安》上映,主要讲述了“裸捐女孩”韩露被造谣为坐台小姐,经过层层调查发现起因竟只是一位网友为了省9.9的小说会员的故事。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撰文 | 苑来如此呀
年初由大鹏导演的喜剧电影《保你平安》上映,主要讲述了“裸捐女孩”韩露被造谣为坐台小姐,经过层层调查发现起因竟只是一位网友为了省9.9的小说会员的故事。
影片敏锐地以“网络暴力”为主题,以一个“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故事点出了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乱象丛生的社会现状。
2022年,一名女生拿着自己保研的录取通知书,向病床上的爷爷报喜。
就因为照片里她染了粉色头发,遭遇了大规模的造谣和侮辱,被污蔑为“陪酒女”、“不正经”。
最终她重度抑郁,和这个世界说了再见。
同一年,一名女教师在上网课时,被一群陌生男生连续多次入侵网课直播,干扰正常课堂秩序。
上完课,她因为心梗去世。
依然是2022年,4月,上海,特殊情况期间,一名女性为了让独自居住在家又是听障人士的父亲能吃上饭,求助外卖员帮忙配送。
好心的外卖员接了单,用了三个多小时,跑了27公里,将菜送到了老人手上。
女士想给他报酬,但他不忍心收钱,最后女士给他充了200元话费以示感谢。
结果这200元话费成了很多人指责这名女性的入口,她被指责“精明”、“吝啬”,被辱骂攻击。
最后她坠楼身亡。
这样的悲剧,太多,太多了……
这让我想到之前的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我们与恶的距离,很近很近,我们与网暴的距离,同样很近很近。
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曾提出了六度分离理论,大意指“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 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的时代,我们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也可能无形中成为网络暴力的加害者。
为什么网络暴力会发生?
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处于群体中的个人自我同一性和责任意识降低的现象,会增加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去个性化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匿名性,当人们处于一个没人认识自己的环境中时,会更倾向于做一些违反道德甚至法律的行为。
另一个是责任分散,处于群体中的个体所担负的责任会被群体中的其他人分散,降低了自身的责任感。
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人们自我意识会下降,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缺乏抑制,加上大家具有“法不责众”的心理,更容易出现不负责任甚至极端的言论和行为。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指在群体决策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化倾向,如果群体内成员的意见比较冒险,则在群体讨论后更加冒险;如果群体内成员的意见比较保守,则在群体讨论后更加保守。
这可以解释舆论发酵的过程,对于某些社会事件,最开始某些网友可能会持有一些偏向,但是经过和其它网友的讨论,往往会朝向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进而形成极端的观点。
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动机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网络暴力的行为反映了人们归属的需要,持有同一观点的网友们往往会形成自己的小团体,即使自己的言论明显违反了社会道德也会受到团体中其他成员的支持与鼓励,这使个体的归属感大大增强。
此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判他人会让自己获得权力感以及成就感,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满足了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
网络暴力可能会带来哪些伤害?
近些年由于网络暴力而受到伤害甚至结束自己生命的案件不在少数。研究表明,遭受网络欺凌的人可能表现出:
停止责怪自己
遭受网络暴力并不是你的错,我们不应该责怪自己。恃强凌弱本身就是不对的,没有人应该被欺负,所有人都有权利受到尊重。
留下证据
网络欺凌的一个特点在于它会留下一系列证据。遭受网络暴力者一定要留下证据的详细记录,这将成为向执法人员提供网络欺凌证据的关键。
我们可以保存欺凌证据的截图,保存电子邮件、短信和照片,并确保记录下每次欺凌发生的日期和具体的描述。
采取行动制止网络暴力行为
如果对你施加网络暴力的人是自己身边认识的人,比如学校的同学、前任、朋友等等,当面跟他们沟通,让他们及时停止该行为。
如果无法识别对你进行欺凌的人的身份,可以忽视他们给你发的威胁或攻击等骚扰信息,及时保存霸凌的证据。
我们可以通过平台的隐私设置功能屏蔽霸凌者,可以在短信设置中将其加入黑名单,这都能立刻停止他对你的在线骚扰。
寻求帮助
如果你是青少年,可以向父母、老师、校长及时说明情况,确保能够获得他们的帮助。家长和学校都有更大的能力应对网络霸凌,学校也有相应的防治方案,你并不需要孤军奋战。
如果你是成年人,可以与社交媒体、网站或应用程序供应商联系,许多社交媒体网站都有相应的界面,为如何解决网络暴力问题提供指导。
将收集到的证据上传给平台,施害者将会受到惩罚。如果网络暴力行为严重的威胁了你的人身安全,可以及时报告给执法机构,他们有权获得对方的身份信息。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并不会故意通过通讯软件威胁或者侮辱他人,但是你的某些行为也可能为网络暴力做了幕后推手。
根据自己的刻板印象评价他人的行为
我们对某些群体或者行为或许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往往存在的逻辑是:“这个人......,一定是......”,看起来是不是毫无逻辑?
我们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做出评论之前,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做出推断的依据有哪些,如果发现仅仅是根据自己的感受,那么最好不要随意发表这些言论,因为很可能你的一句话会导致整个舆论导向的走偏。
随意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
网络上存在大量的信息,我们需要判断哪些信息是真实的,哪些信息是没有事实依据的。转发官方发布的信息是最为保险的、不会伤害到别人的做法。
舆论发酵离不开人与人之间消息的快速传播。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有时你可能觉得自己只是出于娱乐的心态与朋友分享一个八卦,并不需要在乎事实,但是经过不同人的解释与歪曲,八卦可能就会被描述成事实,甚至更加夸张.
在这个网络自由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要成为施暴者。如果受到网络暴力,希望你能及时寻求帮助,风雨过后总会见彩虹。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识?来源:医学界精神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