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从自家木屋二楼的贮藏柜里面找到1小包种子,把种子交给了林文忠,说自己家就剩下了这么多,其他的都已经碾碎吃掉了。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我年纪大了,明年也不会再种这种稻米了。”
2016年,彼时已经79岁高龄的邓老汉对双牌县农委副主任林文忠说。
他从自家木屋二楼的贮藏柜里面找到1小包种子,把种子交给了林文忠,说自己家就剩下了这么多,其他的都已经碾碎吃掉了。
林文忠赶紧把种子接过来,好像捧着什么宝贝一样,上称一称,好家伙,才1.5斤。
虽然这数量算是很少,但林文忠还是激动不已,因为他寻找这种种子已经10年了。
这一次来到邓老汉家里,也已经是第四次了,前三次因为联系不上人,林文忠来到邓老汉家里的时候都是没人的。
那么林文忠是怎么找到这种稻米种子的呢?
«——【·艰难的寻找之路·】——»
2006年的一天,林文忠来到长沙参加一个产业发展会,会上遇到了一个老领导。
老领导听说他是双牌县的,就滔滔不绝地跟他讲起来自己曾经在双牌县吃过的一种稻米,他表示这种稻米很对胃口,说不定现在能做成产业。
林文忠知道这种稻米,它的名字叫做“干禾谷子”,小的时候也曾经吃过。
开完会回到双牌县之后,林文忠就开始寻找千禾谷子,但令他失望的是,已经很久都没有人再种了。
林文忠觉得不能轻易放弃,于是就动员了自己家人帮着一起找,只要是平时休假,他就进村挨家挨户问。
2010年的除夕,打鼓坪林场的一位村民突然打电话来表示说,一位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回乡了,听说有人要找千禾谷子,于是想起来自家可能还有。
林文忠十分惊喜,于是连团圆饭也不吃了,租了一辆摩托车就赶到了打鼓坪林。
但到了之后,他发现村民找到了种子袋子竟然被老鼠给咬破了,现在就只剩下一堆壳。
林文忠很难受,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寻找千禾谷子。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2016年。
林文忠始终都没有找到千禾谷子,但有一天他的妹妹给他打了一个电话,说一位姓邓的老汉家里有。
原来林文忠的妹妹是开饭馆的,平时邓老汉路过餐馆的时候会留下来吃饭,一来二去就熟悉了。
有的时候他们会聊一会,聊天的过程中林文忠的妹妹得知,老人这些年难得一直还在种着过去的一些老品种。
而且他提到自己也在种植千禾谷子。
于是林文忠的妹妹记下了老人的地址,然后将这件事告诉了哥哥。
林文忠才能四顾“茅庐”,总算是找到了最后的这1.5斤种子。
林文忠将种子带回去之后,和一些老科技工作者商量了一下,将种子种在了上梧江瑶族乡青春村的山坡上。
他们希望能摸索出千禾谷子的种植技术,然后将它们保育下来。
为了保证种子安然无恙,一行人决定轮流值班看护种子,结果第二天的时候就遇上了山洪。
于是林文忠赶紧带了一些村民赶到值班人身边,在试验田上面挖出来一条排水沟,总算是将大部分种子都保住了。
剩下的种子也相当给力,就花了三四天的时间就生根了,一行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但麻烦还在后面,好不容易等到千禾谷子长出稻穗,人们却发现这香味引来了山鼠。
它们半夜三更跑过来啃千禾谷子的茎来吃,谷子成熟了之后,鸟儿也跑过来凑热闹。
于是一行人只能自己驱赶,也不敢随便用化肥。
就这样,2017年8月份的时候,一行人总算是收获了18.5公斤种子,他们又一次将这些种子种下去,这次种了4亩地。
后来经过检测,人们发现这种稻米的微量元素含量非常高,比普通的水稻营养含量高不少。
那么千禾谷子是什么样的稻谷呢?
«——【·珍贵的稻谷·】——»
干禾谷子的种子呈红褐色,种皮较厚,表面有细微的纹路,比普通水稻种子略显饱满紧实,每千粒重约25克左右。
长成的植株株高约1.2米,茎秆坚韧,叶片呈深绿色,剑叶狭长,能更好地适应山地光照条件。
最特别的是它的谷穗,成熟时呈下垂状,穗长约25公分,谷粒排列紧密,颖壳为黄褐色,脱粒后露出的红米颗粒圆润,种皮上的红色素均匀分布,煮制后汤汁会染上淡淡的红色。
在生活习性上,干禾谷子展现出极强的山地适应性,这也是它能在双牌大山中存活千年的关键。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耐旱性强,根系极为发达,主根能深入地下1米以上,侧根横向延伸可达半米,能充分吸收山地深层土壤中的水分。
全生育期约130-143天,通常在4月上中旬播种,8月中下旬成熟,刚好避开山区的汛期和干旱期。
与传统水稻不同,干禾谷子采用种子直播技术,不用催芽育秧,直接将种子撒播在山地里即可生根发芽,省去了育苗移栽的繁琐步骤。
它不仅耐旱,还耐热、抗虫、抗病性强,在栽培过程中几乎不需要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是天然的绿色作物。
更令人称奇的是,其种子具有休眠特性,遇到恶劣天气会暂停发芽,待环境适宜时再恢复生长,展现出强大的生存智慧。
在分布范围上,干禾谷子曾广泛生长在双牌县上梧江瑶族乡及周边湘桂交界的山区,适宜海拔300-800米的坡地种植。
历史上,瑶族群众采用"林下轮作"模式,在新种植的幼林地先种虎爪姜,第二年种红米旱稻,既利用了土地资源,又能涵养水源。
但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和山区劳动力外流,到2016年时,仅邓大合老人还在坚持种植,分布范围萎缩到不足半亩地。
从基因价值来看,千禾谷子是中国乃至世界水稻基因库中的稀缺资源,其耐旱、抗病的基因片段对培育新型水稻品种具有重要科研价值,能为杂交育种提供珍贵的种质资源。
更重要的是,在双牌瑶族的传统中,红米旱稻是招待贵客的珍品,用其酿造的米酒清澈甘醇,杂质极少,是节庆祭祀的必备品。
这种稻种的存续,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保障,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2019年,林文忠将这种稻谷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00亩进行实验,也获得了适应性的成功。
这成功里面有林文忠十年寻种的坚守,有科研团队日夜守护的执着,更有瑶族群众传承千年的农耕智慧。
这株差点消失的古老稻种,如今在双牌的大山里重获新生,正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丰收传奇。
参考:
湖南日报《欲使红米旱稻漫山坡:他磨破10多双鞋 只为寻找千年稻种》2020-1-6
来源:牧子说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