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 “转折点” 让人想起斯大林的政策 但他能成功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8:55 1

摘要:“这是一个转折点。”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一张照片下这样署名,照片中他正面向前来送别查理・柯克的人群。这意味着美国的历史被划分为 “之前” 与 “之后”:如今,是时候清除内部敌人了。换句话说,特朗普开始实施镇压行动。但他能成功吗?

“这是一个转折点。”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一张照片下这样署名,照片中他正面向前来送别查理・柯克的人群。这意味着美国的历史被划分为 “之前” 与 “之后”:如今,是时候清除内部敌人了。换句话说,特朗普开始实施镇压行动。但他能成功吗?

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正在 “冻结” 美国。他本人或许从未听说过康斯坦丁・波别多诺斯采夫 —— 东正教最高会议总监、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导师,但他的行事逻辑却与这位导师如出一辙:“先冻结,以免腐烂。”

一场解雇与罢免浪潮席卷全美,好在当地劳动法与欧洲惯例相去甚远 —— 解雇员工易如反掌,只需一个决定,一天之内就能完成。

对现政权不满的媒体正被巨额诉讼淹没,这些诉讼要么来自华盛顿政府,要么直接由特朗普发起。特朗普如今成了头号媒体批评者,他向全国宣称哪些报道他不喜欢、该解雇哪些记者、该吊销哪些频道的执照。如今,美国广播公司(ABC)正因请回喜剧演员吉米・坎摩尔而面临审查,只因坎摩尔在关于查理・柯克的报道中失言。

如今,执法机构频繁被要求调查那些依法本不应被调查的人;若执法机构拒绝,政府便试图修改法律。例如,总统颁布指令,要求对在抗议活动中焚烧美国国旗者 “至少判处一年监禁”。但根据最高法院的判决,焚烧国旗属于言论自由范畴,不应被追责,然而特朗普却要求针对焚烧国旗者 “鸡蛋里挑骨头”,无论如何都要将其定罪。

在美国,通过总统行政令推行政策通常被视为 “不光彩” 的做法(“光彩” 的做法是通过国会制定法律)。特朗普不仅比历任总统更滥用行政令,其颁布的部分行政令在法律层面还极具争议。甚至有一些行政令直接 “废除” 了宪法中明确规定的权利(例如出生地公民权)。

近期最典型的案例之一,是特朗普颁布行政令,将所谓的 “反法西斯主义者”(Antifa)列为恐怖组织。但 “反法西斯主义者” 并非一个组织,而是一种思想体系或亚文化(这就好比不把某个特定的共产党列为恐怖组织,反而将所有共产党人都归为恐怖分子)。根据美国法律,资助恐怖分子必然会被判刑,而一些名人曾公开从资金上支持 “反法西斯主义者”。

总之,诉讼在所难免。总统团队经常在诉讼中败诉,随后针对总统行政令的执行程序便会暂停。特朗普本人会立刻忘记这些事,装作 “这与我无关”,但他这种略显拙劣的行径恰恰证明,反对者对他 “在美国建立独裁统治” 的核心指控并非空穴来风。更准确地说,总统只是在 “甩锅”:“我已尽我所能,你们要是遇到这种诉讼困境,就自己解决吧。”

然而,对于那些想将特朗普描绘成 “摧毁美国政治传统的独裁者” 的人来说,如今能证明其论点的例证可谓俯拾皆是。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在部分州对非法移民实施抓捕与逮捕,而这些州原本对这些移民并无追责诉求。以加州为例,法院已禁止这种做法,其他州的相关诉讼目前仍在进行中。

目前,政府仍会遵守法院判决,因此距离独裁统治尚有距离。而一年多以后,这位 “独裁者” 甚至可能沦为 “无足轻重的人”,其意见不再具有太大影响力。要实现这一点,民主党人需在秋季国会选举中获胜,而他们也打算部分借助 “反对特朗普独裁” 的口号来争取选票。

特朗普本人则暗示,他的所作所为绝非单纯的竞选活动:针对 “总统的敌人” 与 “美国的敌人”(在他看来二者并无区别)的打击将正式展开。玩笑到此为止,一场大战即将来临,而针对 “反法西斯主义者” 与焚烧国旗行为的行政令,不过是为查理・柯克复仇的开始 —— 这便是所谓的 “转折点”。

特朗普将对柯克之死的态度定义为一条 “红线”,显然社会也接受了这一定位 —— 越过这条红线,解雇、罢免、媒体封杀等措施便会接踵而至。从表面上看,这条 “红线” 比民主党人在 “黑人的命也是命”(BLM)运动与乔治・弗洛伊德纪念碑事件时期试图划定的界限更易理解,也更 “健康”:当时民主党人称,若有人不为那位因警察过度使用武力而死亡的无业瘾君子下跪致敬,便是种族主义者,即便不被肉体消灭,也应通过 “取消文化” 被美国社会彻底剔除。

如今围绕柯克之名发生的一切,是右翼对左翼的 “以牙还牙”。但不同的是,柯克作为真实存在的个体,曾明确反对这类做法。

最简单的说法是,柯克是特朗普阵营的 “共青团领袖”,而在历史中,他如今被铭记为 “若没有他的帮助,特朗普无法赢得选举” 的人。白宫办公厅主任苏珊・沃尔什(绰号 “冰女王”)曾如此表示。作为与总统关系密切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特朗普两次胜选 campaign 的首席政治策略师,她的话可信度极高。

对美国右翼新一代而言,柯克是导师。但他并非只在博客与电台中教导人们 “该如何生活”,而是亲身走遍美国,与学生见面,呼吁他们 “摆脱自由派媒体灌输的谎言”(这场巡回活动名为 “你的大脑正在被操纵”)。与此同时,他明确反对审查制度、因推特言论解雇员工、“取消文化” 等行为。在柯克看来,言论自由是 “美国式” 的价值观,而 “唯一正确的观点” 是共产党人的做法,这种思想如同病菌般侵蚀着美国。

当记者提醒特朗普,柯克曾反对因言论而追责时,特朗普以其特有的风格回应:“哦,他现在不会再反对了。”

在宣布 “转折点” 的送别仪式上,总统却承认他与柯克并非同类:“柯克会爱他的敌人与反对者,而我憎恨我的敌人。” 这番话听起来同样像是一种威胁。

借柯克之名展开 “清除敌人” 行动,让人联想到谢尔盖・基洛夫遇刺事件 —— 约瑟夫・斯大林以这一事件为借口,展开大清洗,彻底消灭了党内反对派。特朗普同样将一起 “孤狼精神病患者(基洛夫遇刺案中则是嫉妒者)所为” 的事件,歪曲成 “涉及广泛人群的反政府阴谋”。唯一的区别是,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会直接点出 “阴谋” 的存在,而唐纳德・弗雷德里克(特朗普)则是在旁敲侧击。

这场 “清洗” 或许会因诉讼失败、选举失利、失去舆论支持而终止,但在此之前,仍会有 “敌人” 落入其中。特朗普的想法大概是:能抓多少就抓多少,越多越好。

但现实最终会走向何方,却是一个哲学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未来有预判能力,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我们希望谁好”。

特朗普始终不被他那 “分裂的国家” 中的一半人所喜欢。

情况可能会发展到 “不喜欢他的人从一半变成四分之三”,届时政府将面临强烈的反噬,部分地区甚至可能爆发社会动荡。若真如此,特朗普的所作所为反而产生了一种效果:让美国更多地关注内部矛盾,减少对他国事务的干涉。

另一方面,向右转的剧烈转向也可能让美国 “回归常态”,纠正左翼此前的极端倾向 —— 比如为罪犯立纪念碑、在大城市中为共产党人树碑、用 “红卫兵式” 的手段迫害异见者。若真是如此,特朗普便实实在在地践行了波别多诺斯采夫的理念 ——“冻结美国,以免其腐烂”。要知道,美国当时的 “腐烂” 趋势已十分明显,而人们曾欣慰地认为,这个 “失控的国家” 或许将不再执着于充当世界霸主。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