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日,美国这家报纸派记者凯特琳·多恩博斯去乌克兰西部转了一圈,直接进了当地最大的一个俄罗斯战俘营。这营地是乌克兰五个关押俄军俘虏的地方里头规模最大的,离前线足有几百英里远,关着上千名俄罗斯士兵。报道一出来,就把人看乐了,因为里面那些俘虏过的日子,
2025年3月2日,美国这家报纸派记者凯特琳·多恩博斯去乌克兰西部转了一圈,直接进了当地最大的一个俄罗斯战俘营。这营地是乌克兰五个关押俄军俘虏的地方里头规模最大的,离前线足有几百英里远,关着上千名俄罗斯士兵。报道一出来,就把人看乐了,因为里面那些俘虏过的日子,说是“度假”有点夸张,但比起前线天天挨炮弹,确实像换了个世界。记者采访了二十多个士兵,他们大多直言不讳,说自己上战场纯粹是为了挣钱养家,不是啥爱国热情。想想也对,这场俄乌冲突拖到现在,俄罗斯那边经济压力山大,好多普通人被征召上阵,工资虽说不高,但总比在家饿肚子强。
先说说营地的条件吧,这报道里头提得挺细的。乌克兰官方管战俘的协调中心发言人彼得·亚岑科带记者参观了,强调他们严格按日内瓦公约办事。营地有专业的牙科诊室,那些士兵很多人头一回享受到正规的牙齿检查和治疗,以前在前线顶多自己忍着疼,用盐水漱漱口啥的。受伤的俘虏也得到照顾,护士和医生轮班,处理枪伤或炮弹碎片留下的疤。寝室整洁得像军队宿舍,床铺统一,毯子叠得方方正正。
新来的俘虏一到,就发保暖衣物、三双鞋,还有洗漱用品,旧衣服他们也帮着洗干净收起来,等以后交换回去时带走。食堂的饭菜简单但管饱,有面包、红菜汤、水果啥的,一个士兵还说,关得时间长了,人容易胖起来。这听着像在度假村啊,但话说回来,这些设施都是为了让俘虏们活得像个人样,顺便也为了将来换回乌克兰自己的战俘。乌克兰那边关了这么多俄军俘虏,总归得有点筹码。
那些士兵为啥去前线?这点是报道的重点,采访的二十五个里头,大部分都提到了家庭经济。俄罗斯经济这几年被制裁卡得死死的,通胀高企,工作难找,好多人失业在家。像一个叫阿纳托利的家伙,他是被征召的,说自己不想杀人,但命里就这样,家里得靠那点军饷过日子。另一个自称马卡洛夫的,从阿斯特拉罕来的,妻子在当地工厂打工,收入勉强够房租,两个孩子上学鞋子都得省着穿。
他直说,上战场就是为了钱,很多跟他一样的人,都是被经济逼的。报道里还提到一个养着妻子和四个孩子的年轻士兵,他把参军比作“炮灰工作”,但这活儿上手快,工资马上到账,能买米买奶粉。俄罗斯那边征兵制度松散,好多底层民众没啥选择,工厂倒闭、失业通知一堆,军营成了最后的饭碗。冲突开始以来,俄罗斯损失了上万士兵,好多是这些普通老百姓,不是精锐部队。联合国人权报告也印证了这点,俄军俘虏里头,很多人是强制征召的底层劳工,文化水平不高,战前干着体力活儿。
这事儿搁在整个俄乌冲突里头,得拉远了看。冲突从2022年二月打响,到现在2025年九月,还没个头。俄罗斯那边俘虏乌克兰士兵的报道多得是,联合国和国际特赦组织都发文谴责,说俄方关押的乌克兰战俘遭受酷刑、饥饿、医疗缺失,还有强迫剃头、殴打啥的。像六月份就有照片曝光,一个乌克兰士兵被烧上“荣耀属于俄罗斯”的字,腹部疤痕累累。俄方营地大多是秘密关押,家属联系不上,国际红十字访问都难。相比之下,乌克兰的营地透明多了,允许记者进、联合国查,条件也相对人道。纽约邮报这篇报道一出,就有人拿来对比,说乌克兰在国际法上站得稳,西方援助也没白给。但话说回来,俘虏这事儿哪边都难说清,俄方也指责乌克兰在抓捕时打人,联合国报告里提过五十多起俄俘被殴打或电击的案子,不过规模比俄方小多了。
报道发酵后,影响不小。俄罗斯官方没啥回应,但民间媒体转了些,强调俘虏待遇好是乌克兰的宣传。国际上,欧洲议会和奥斯陆议会联盟都发声明,呼吁双方多换俘虏,停下虐待。乌克兰协调中心也借机宣传,说他们关俘虏的目的是交换,不是报复。五月份,俄乌在伊斯坦布尔框架下启动了大交换,第一批五月二十三日,双方各放三百九十人,包括士兵和平民。乌克兰那边,释放的士兵一回家,就给情报部门提供信息,帮着找失踪的同胞。俄罗斯放人的也多是重伤的,家属在边境接人,哭成一团。六月份又换了一批,八月份阿联酋调解,互换一百四十六人。九月十八日,还交换了一千多具阵亡士兵遗体,卡车队拉着棺材过境,家属在围栏外等着认领。这些交换听着暖心,但实际操作难,名单对不上,伤员运送出问题,总得第三方盯着。
那些从营地出来的俄罗斯士兵,回国后日子也不好过。报道里士兵们说,最好冲突结束再放人,这样就不用回战场了。俄罗斯那边,交换回的俘虏常被审问,情报部门盘问战时见闻,然后很多人伤没好就又扔上前线。八月份有报道说,俄罗斯把前俘虏当消耗品用,医疗都没跟上,直接补到顿巴斯。像那些为养家去的家伙,回去了还得面对歧视,邻居说你是懦夫,征兵办又盯着你家孩子。经济压力没减,军饷虽有,但通胀吃掉大半,卢布贬值,超市东西贵得离谱。联合国数据,俄罗斯底层家庭贫困率高,冲突加剧了不平等,好多士兵参军前就是失业汉,现在回来更惨。
乌克兰那边,交换回的士兵也变了样。纽约时报八月份报道,一个二十五岁的乌克兰小伙子,关了几个月,出来后满身疤,家人认不出。很多人PTSD,夜里做噩梦,找工作难,因为缺胳膊少腿或心理创伤。政府有援助,但杯水车薪,社会上志愿者办夏令营,给这些有失踪父母的孩子玩耍,缓解点压力。但整体看,战俘交换是冲突里头少有的正面事儿,证明谈判还有门儿。国际调解人像土耳其和阿联酋,帮着协调,红十字跑前跑后,核实名单。这不光是人道,还牵扯战略,乌克兰想换回精锐,俄罗斯想补兵源。
再深挖点,这报道暴露了战争的底层逻辑。士兵不是机器,好多是普通爸妈,为了几千卢布去送命。俄罗斯经济被制裁咬得慌,石油卖不动,工厂停工,年轻人没出路,就得靠军营混口饭。乌克兰也一样,东部地区被占,经济塌方,士兵家属靠汇款过活。纽约邮报采访那些俘虏时,他们没提啥意识形态,就说养家糊口。这接地气吧,战争再大,也得从小家说起。国际社会老喊停火,但经济牌没打好,底层人还得往前冲。像俄罗斯用二战老枪顶上,博物馆都扒,说明军工跟不上了。乌克兰靠西方援助,F-16啥的到手,但步兵还是人命填。
交换继续着,九月份又有小批次,边境卡车来回跑。那些营地里头,上千士兵等着,日子一天天过。报道说,他们知道自己运气好,没在前线炸成渣。但运气这玩意儿,战争里头说不准。俄罗斯那边,普京加兵一万六,准备新一轮攻势,乌克兰指挥官预测十天内动手。底层士兵呢?还得为那点钱上。纽约邮报这篇,提醒大家,战争不是地图上划线,是人命堆出来的。那些“度假”的俘虏,换个角度,是活下来的幸运儿,但也暴露了整个系统的烂摊子。经济不活,枪杆子就得转,养家这理由,听着多无奈。
来源:笙箫尽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