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9月25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围绕“在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主题,杨浦区委书记薛侃介绍杨浦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海鹰,杨浦区委副
今天(9月25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围绕“在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主题,杨浦区委书记薛侃介绍杨浦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海鹰,杨浦区委副书记周嵘,杨浦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尼冰,杨浦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建华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发布内容请戳↓
在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看杨浦“十四五”如何拓展新路径、干出新业绩→
——热点问答——
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域创新体系,营造全主体参与、全要素统筹、全链条加速的创新生态,不断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Q
新华社:杨浦提出全域推进“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建设,强调“全域创新”。请问将整个城区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布局,主要是基于什么考量?当前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成效?
A
周海鹰:创新是杨浦的来时之路和未来引擎。杨浦历史上是个老工业区,曾经创造了民族工业“13个第一”的辉煌。过去20年,我们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转型之路。“十四五”期间,杨浦增长的动力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数字经济连续多年呈现两位数增长,税收占比超四成,营收占比超六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杨浦过去由“杨树浦”得名,今后杨浦将以“杨‘数’浦”闻名,从树木的“树”到数字的“数”,是杨浦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动缩影。站在新的起点,我们仍要坚定不移走好创新转型之路,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充分发挥杨浦“数字经济集聚、科创资源丰富、空间潜力大”的优势,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域创新体系,营造全主体参与、全要素统筹、全链条加速的创新生态,不断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我们将用全域资源、举全区之力,让创新在杨浦的每个街角、每个园区、每个课堂自由绽放。下阶段,我们将重点抓好三方面。
第一,加强平台建设,让高校成果“走出围墙”、企业需求“走进课堂”。我们聚焦科技创新“1到3”关键环节,以高能级创新平台为抓手,主动承接高校创新溢出效应,促进产业和研发需求深度链接。比如,我们携手企业、高校打造复旦未来谷、同济城市数字研究院、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一批原创科研成果在杨浦加速转化为产品、孵化为企业、蝶变为产业。
第二,引育一流企业,让参天大树“顶天立地”、新苗嫩绿“茁壮成长”。我们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产业链链长制为牵引,深入推进招商服务一体化,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暖城区,构建头部企业引领带动、腰部企业有力支撑、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雁阵格局。一方面聚焦链主企业精准发力,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成长。另一方面加强创新企业超前孵化,实施专精特新和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让今天的“种子选手”成长为明天的独角兽和“隐形冠军”。“十四五”期间,杨浦区累计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型企业总部数均位居全市前茅。
第三,优化空间布局,让硬核科技“蓬勃涌现”、顶级创意“无界生长”。杨浦的大创智、环同济、长阳创谷一带是杨浦创新浓度和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十四五”时期发展基本成型,未来,我们将着力打造“一核引领、多点联动”的创新发展新格局。一核引领,就是以复兴岛为核心资源,联动黄浦江两岸建设低成本、快创新、开放式的“超级孵化器”;多点联动,重点是探索深化环高校国际创新人文社区更新试点,打造以高校为母体,科技企业、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创新人才等要素耦合互动的脐带式创新社区,让更多的创新种子在杨浦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坚持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着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Q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杨浦区在城市治理方面一直有许多新探索,今年涌现出种花爷爷“梦想小院”和“骑手友好城区”这样生动故事,能否请分享杨浦在城市治理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A
周嵘:“十四五”期间,杨浦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着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着重做好三个方面:搭平台、通资源、做保障。搭平台,就是面对城市多元主体搭建一个交流交汇的平台。杨浦作为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各类人群生活社交、职业发展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诉求,我们通过人民建议征集平台,汇聚各方真知灼见、智慧思想,已经累计推动了超千条市民建议落地转化。通资源,就是统一网格“度量衡”,将各类公共行政资源与社会治理力量无缝衔接,形成“化学反应”,涌现了透明物业、定制公交这样一批优秀网格治理案例。做保障,为了让基层干部能有更多时间精力贴近群众、服务民生,我们持续“做好减法”,比如在全市率先试点街道报表数据“只报一次”,将已排摸到的近500张报表通过科学合并整合精简到58张,真正实现了“数据归类、报表消赘、高效匹配”。
二是坚持共建共享。杨浦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共享精神,始终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让更多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城市治理的“金果子”。我们深化“三区联动”,吸收248名专家学者构建了“三师三顾问”基层治理智库,联合绘就了风貌蝶变的228街坊、种花爷爷的梦想小院这样一批生动的基层治理图景。我们深化推动骑手友好城区建设,发动更多“骑士们”参与社区环保、防灾等治理项目,实现了一座城与一群人的双向奔赴。再比如针对网红街区“一位难求”“有路难行”的两难困境,我们试点外摆位的制度,让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商定和实施“外摆公约”,现在大学路限时步行街已成为人气十足、活力十足、创意十足、烟火气十足的24小时社交目的地。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五年来,杨浦注重在传承和发展中持续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我们深化拓展“一线工作法”品牌,启动拓面提质专项行动,发动全区各级干部深入306个社区、41个园区,412家重点企业听民意、解民忧、聚民智,累计解决各类问题超过4000个。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三所联动”,探索“云端听证”,形成了“案案有质效、时时有渠道、事事有回音、桩桩有措施、件件有温度”的“五有工作法”,首次矛盾化解率达94%。 我们抢抓数字化转型契机,深化“1235”城市治理数智化平台建设,构建城市运行风险预警监测系统,推出了无人机巡飞、“数字城管”等一批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市民群众感到受用的治理场景。
未来杨浦将不断细化颗粒度、缩短处置链、升腾烟火气,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杨浦样板。
主动开发科教资源、积极创造新发优势,打造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Q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刚才讲到两个“五分之一”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某种程度上也是概括了杨浦这些年新旧动能转化的来时路,请问“十四五”期间杨浦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和探索?还取得了哪些成效?
A
尼冰:杨浦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工业产值曾占全市“五分之一”;近年来,杨浦主动开发科教资源、积极创造新发优势,打造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造了全市“五分之一”的软信业营收,发展成效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这两个“五分之一”的关键转变期就在“十四五”,特点可以用厚积成势、能级跃升、加速集聚三个关键词概括。
一是厚积成势。近年来杨浦发挥“大学+大厂”优势,“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企业年均增长超1000家。从产业结构看,我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中四个门类——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覆盖齐全,数字经济企业贡献了全区超40%的税收、超60%的营收。从全市占比看,作为数字经济核心的软信业营收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达3259亿元,规模居全市第二、中心城区第一,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4%。今年以来增势依旧强劲。
二是能级跃升。“十四五”以来,杨浦构建起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在三大优势产业集群以及四个新兴领域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12条产业链。从成长看,今年重点产业链税收同比增长20%以上、重点企业利润同比增长超70%,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30%。从能级看,杨浦“在线新经济”产业集群入选上海市首批“市区协同”千亿级产业集群,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智能制造和创意设计产业集群,我们也有信心在“十四五”跨入千亿级。
三是加速集聚。当前,杨浦已形成了滨江南段、大创智、未来谷、滨江中北段含复兴岛四大产业集聚板块。看滨江南段,数字经济总部楼宇若春笋破土已蔚然成势,“十四五”期间累计建成商务载体面积超250万平方米。看大创智—未来谷,围绕复旦、同济、上财等双一流高校,加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创新型总部等各类高能级企业超1000家、中小型科技型企业超5000家,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上海市首批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看滨江中北段,正不断汇聚都市工业、智能制造等各类企业,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两业融合”“两新融合”特色更加鲜明。
正如杨浦的工业曾经百年辉煌,如今,转型发展大道已经呈现,数字经济也将在“十五五”向数智经济进一步跃升,“百年数智”的新辉煌,我们诚邀各位朋友共同见证。
“十四五”期间在中心城区率先完成旧区改造,提前3年完成小梁薄板收官,提前6个月完成“拎马桶”改造任务
Q
上海电视台:城市更新是提升城区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课题。作为中心城区人口大区,请问近年来杨浦在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提升居住感受上做了哪些努力?
A 徐建华:作为老工业城区,杨浦旧里总量曾占全市三分之一,老旧小区占比约四分之三。告别穷街旧里、迈向幸福新居是许多杨浦百姓一辈子的夙愿。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把宜居安居作为最大的民生,以“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的韧劲攻坚克难,“十四五”期间在中心城区率先完成旧区改造,提前3年完成小梁薄板收官,提前6个月完成“拎马桶”改造任务。主要有三方面体会: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核心理念。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始终,坚持政策向群众公开、环节请群众参与、方案由群众评判,找到居民满意的“最优解法”。如,针对大板房成套改造项目有超过90%老年人和约20%残疾人的实际,将原两个单元合二为一退让空间,做到全部套内独用、同步配备电梯,使两度“难产”的大板房项目创下签约首日即100%生效的最快记录。也正是这样以心换心的“双向奔赴”,“十四五”期间杨浦所有成套改造项目均实现征询、签约、搬迁3个100%。
二是发扬“敢为人先”创新精神。推出一系列创新性面向实施的政策工具包,将政策瓶颈转化为制度动能。如,将凤南一村拆除重建项目富余房源用于保障区域内其他房源比较紧缺、不能平衡的零星成套改造地块,先试先行“种子房源”机制,率先实践数字赋能城市更新全周期管理,首创“原址回搬、协议置换、货币安置”相结合的多元安置模式,为高密度不成套房屋改造提供杨浦经验。
三是用好“系统集成”关键一招。把城市更新从“重点攻坚”延伸至“全面提质”,全面打响新一轮“美丽家园”提质战,创新“美丽家园”设计导则、推出片区小区两级方案评审制度,将改造标准提升80%,联动“美丽街区”“微更新”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实现以住宅修缮带动“一老一小”、安全韧性、绿色环保等多功能集成焕新,以片区化改造“涟漪效应”打造高品质“完整社区”。
“十五五”,我们将以高质量城市更新为民生福祉“再加码”,与杨浦市民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用心办好民生实事,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城区,用心呵护“最柔软的群体”
Q
中国青年报:面对一老一小、学生、白领等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杨浦怎么更好地回应民生所盼?
A
周海鹰:“十四五”期间,杨浦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全力贯彻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的要求,用心办好民生实事,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城区。
我们用心呵护“最柔软的群体”。孩子与老人,是家庭的“小宝”和“大宝”,更是城市最柔软的存在。一方面,我们努力让孩子们茁壮成长。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覆盖面,全区托幼一体化幼儿园占比达100%,位居全市前列。比如,我们建立了全市首个园区嵌入式托育园——“托立方”,为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专业托育服务,让宝爸宝妈上班带娃“两不误”,部分缓解当前年轻人“不养孩子养毛孩子,不当父母当铲屎官”的现象。持续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与复旦、同济等高校合作办学,完善大中小幼一体化人才贯通培养体系,培育更多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有力的少年。比如,我们用好区域丰富的科创资源,实施“Science300共享实验室”计划,成立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让孩子们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能与前沿科技“对话”,让创新的种子在他们心田中早早发芽;我们举办“白洋淀杯”国际少年足球赛,让“足球小将”们在绿茵场上以球会友、逐梦奔跑;我们邀请孩子们参与社会治理,以“一米高度”的视角,打造杨浦滨江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段。另一方面,我们努力让老年人乐享生活。杨浦区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约42.5万人,长期位于中心城区首位,占户籍总人口的41.3%。我们从老年人吃饭、就医、运动、社交等需求出发,不断完善“床边、身边”可感可及的服务举措。围绕守护“舌尖上”的幸福,布局建设“熊猫饭堂”等社区长者食堂49家,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围绕打造适老化友好空间,建成养老床位1.18万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2家。围绕护航“银龄”健康,建立全市首个区级陪诊服务联盟,并联合高校、企业首创社区运动健康师服务,建成11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让银发族拥有更多健康好去处、社交新空间。
我们真诚拥抱“最有活力的群体”。青年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希望所在。我们坚持读懂年轻人、支撑年轻人、成就年轻人,围绕就业创业、品质安居、便捷通勤、文化休闲等多元化需求,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区,努力让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住、共成长。比如,杨浦每年的高校毕业生约占全市五分之一,为了让他们好就业、就好业,我们成立区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联盟,在全市率先探索打通“实训-实习-见习-就业”全链条,实现“乐业空间”区域内社区、高校全覆盖。再比如,现在年轻人对情绪价值和社交体验有很高的需求,他们喜欢二次元、电竞、宠物等等,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区域大学大厂集聚、空间丰富多元等优势,通过文旅商体展联动和空间焕新改造,打造ZX造趣场、大学路限时步行街等青春地标,举办小红书开放世界冒险岛、bilibili毕业歌会等热力活动,我们希望杨浦能成为引领年轻人潮流生活方式的“冲浪地”,让他们感觉被看见、被热爱、被成全。
我们全力托举“最需要关爱的群体”。尊重、关爱“沉默的少数”,最能体现城市的温度。“十四五”期间,杨浦不断深化“温暖救助”品牌,累计救助277.4万人次。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救助站女儿”的故事。10年前,杨浦救助站收助了一位身世坎坷的小女孩,如今她已长成了健康活泼的大姑娘,今年,她成功考上了上海知名高校,成为第一位从救助站里走出来的研究生。未来,我们将持续为“沉默的少数”举好“暖心伞”,在人民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一个都不能被落下。
按照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良好环境的要求,各类配套设施能级不断提升,规划蓝图逐步实现
Q
解放日报:近几年,杨浦滨江南段发展变化很大,这周黄浦江滨江中北段规划已公示,备受关注的复兴岛也在其中。能否透露一下杨浦滨江在“十五五”期间的整体发展规划和愿景?
A
徐建华:黄浦江绵延入海之前,在上海的东北部转了一道弯,画出了中心城区最长的15.5公里滨江岸线,造就了杨浦这一方水土。百年工业见证杨浦曾经的辉煌,更孕育杨浦未来发展转型的希望。十四五以来,杨浦滨江全面转型发展,中交上海总部、美团、B站、世界技能博物馆等功能性项目持续落地,公共空间贯通由南向北延伸,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按照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良好环境的要求,各类配套设施能级不断提升,规划蓝图逐步实现。为着力提升滨江长远发展定位,强化战略谋划、空间规划,近期市级层面牵头对滨江中北段及复兴岛地区开展规划研究,目前规划草案正在公示。
规划草案提出,杨浦滨江中北段将成为未来20年乃至2050年上海主城区功能聚焦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将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创新创业集聚区和高品质水岸示范区。依托沿江综合发展轴和翔殷路科创轴,交汇打造市级大型公共活动中心,布局标志性大型体育文化场馆;以复兴岛为核心形成科创策源区;运河以西将提升科创功能,引入都市工业、智造服务,强化校城融合。
草案还提出,复兴岛因其独特地理优势、丰富工业遗存和特色生态资源,将打造国际创新创业岛;将集中探索战略空间有机更新和科创策源功能耦合共生,通过快创新、低成本、开放式,盘活存量资源,建设未来城市实验区、创新创业和人才集聚区、时空智能创新先行区。
以量子城市时空智能创新建设为牵引,杨浦将加快推进标地营造、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精彩纷呈的高能级活动,持续提升复兴岛创新创业氛围和吸引力。接下来9月30日以“量子城市复兴未来”为主题的空间艺术季将在复兴岛开幕,也欢迎大家共同体验规划引领、技术创新、艺术营造的实践成果。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全面提升杨浦人民城市建设的显示度、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人民群众福祉的感受度、共建共治共享的参与度
Q
人民日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杨浦对推进新一轮人民城市建设有哪些考虑和安排?
A
薛侃:去年,在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杨浦的“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亲切回信,殷切希望我们“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给全区上下极大鼓舞和鞭策。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十五五”这个发展关键期,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全面提升杨浦人民城市建设的显示度、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人民群众福祉的感受度、共建共治共享的参与度,努力交出一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崭新答卷。为此,“十五五”期间我们要积极谋划、认真做好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发人民城市发展新动能。我们将深入实施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建设,纵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壮大区域创新型现代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优化杨浦创新生态和市场环境,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水平开放体制机制,着力构建面向全球的创新协作格局。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到“十五五”末,数智经济产业规模达到万亿以上,率先建成新质生产力策源高地、标杆产业培育高地、先进生产要素集聚高地。
二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创造人民城市美好生活新图景。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划城市发展,推动更多资金和资源投资于人、造福于民。为此,我们将深入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按照建设完整社区和“好房子”的新标准、新要求,着力打造舒适便利的宜居型城区;大力促进降碳、减污、扩绿协同增效,不断改善城区的环境品质,着力打造蓝绿交织的生态型城区;统筹推进文化建设、文明培育、文脉赓续,着力打造彰显杨浦百年底蕴和创新气质的魅力型城区,努力绘就“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崭新画卷。我们最大的愿景,就是希望人民群众的灿烂笑容成为杨浦这座城区的最美市容。
三要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开辟人民城市治理新路径。我们将更加注重治理投入,以系统思维、统筹观念和整体方法,一体谋划推动城市全生命周期治理。聚焦更好发挥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加快构建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多元参与的治理新格局;聚焦建构超大城市治理共同体,积极探索有效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制度机制,切实将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度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聚焦提升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进一步强化数智赋能,完善杨浦“1235”平台功能,不断开发治理工具、丰富治理手段。
我们相信,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将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施工图高质量地转化为实景画,为上海“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作出新的贡献,演绎出新的精彩。
来源:上海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