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师,我的飞机模型能飞起来啦!”“你看我的船模在水里游得多稳!”近日,四川省理塘县城关第二完全小学的科技教室里热闹非凡,学生们手持亲手制作的飞机、船只模型,脸上洋溢着探索科学的喜悦。
“老师,我的飞机模型能飞起来啦!”“你看我的船模在水里游得多稳!”近日,四川省理塘县城关第二完全小学的科技教室里热闹非凡,学生们手持亲手制作的飞机、船只模型,脸上洋溢着探索科学的喜悦。
这生动的场景,源于学校近期逐步实施的科技模型课 ——在郑德洪、魏见明两位老师的携手教学下,借助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捐赠的科学教具,孩子们正通过亲手制作模型,叩开科学世界的大门,让“飞天梦想”照进课堂。
“之前想给学生上科技课,却苦于缺乏专业教具,直到收到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的捐赠,终于让想法变成了现实。” 提及课程缘起,郑德洪老师难掩激动。今年5月,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心系偏远地区教育发展,向学校捐赠了涵盖航空模型、船舶模型、机械原理组件等在内的 200余件科学教具,为学校开展科技实践课程提供了关键支撑。
接到教具后,学校迅速组建由郑德洪、魏见明两位老师组成的教学小组—— 郑老师擅长机械结构教学,魏老师则在动手实践课程设计上经验丰富,两人互补协作,共同制定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科技模型课教学方案。课程每周开设2课时,面向 3-6 年级学生,从基础的模型组件认知,到复杂的组装调试,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走进科技世界。
“大家先观察飞机模型的机翼角度,它决定了飞行时的升力;组装船只时,要注意船体平衡,不然会侧翻。”在近日的科技模型课上,魏见明老师手持教具,向学生们讲解模型制作的关键原理,郑德洪老师则在课桌间巡回指导,手把手帮学生解决组装难题。
四年级学生降央卓玛正专注地拼接飞机模型,她小心翼翼地将机翼与机身对齐,再用胶水精准固定:“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飞机,现在能自己做,特别开心!我要把飞机涂成彩色的,希望它能飞得更高。”另一边,五年级的洛绒曲批已经完成了船只模型制作,正和同学在教室后的水池里测试:“我们的船能载起3个小石子,魏老师说只要调整船底重量,还能载更多!”
课堂上,两位老师还会结合理塘县本地实际,拓展科技知识——讲解飞机模型时,介绍高原气候对飞行的影响;制作船只模型时,联系无量河的水文特点,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贴近生活。“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模型,更要让他们爱上探索,明白科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郑德洪老师说。截至目前,已有 150 余名学生参与课程,完成飞机、船只模型制作40余件,部分优秀作品还在学校走廊的“科技展示区”展出过,成为校园里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科技模型课的实施,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更在学生心中播下了科学探索的种子。“以前觉得科学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只要动手尝试,就能做出有趣的东西。”参与课程的学生扎西顿珠说,他长大后想当一名工程师,设计能在高原飞行的无人机。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让他们的飞天梦想、科学梦想,能从这小小的课堂出发,飞向更广阔的未来。”校长云登表示,接下来学校将以科技模型课为起点,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的交流合作,争取引入更多优质科技教育资源,计划在明年春季开展“校园科技模型大赛”,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科学实践。(魏见明 叶强平 文/图)
来源:民生经济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