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光阴,画里知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6:09 2

摘要:枣庄的秋阳总是带着陈年的温厚,穿过老院的梧桐叶,在小李刚整理好的报纸堆上投下斑驳的碎金。他蹲在地上,指尖拂过一张1983年的《大众日报》,油墨的淡香混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像极了祖父烟袋锅里的余韵。三十八个春秋,这座铁道游击队曾经活跃过的城市早已换了新颜,唯有他

文/汪允祥

枣庄的秋阳总是带着陈年的温厚,穿过老院的梧桐叶,在小李刚整理好的报纸堆上投下斑驳的碎金。他蹲在地上,指尖拂过一张1983年的《大众日报》,油墨的淡香混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像极了祖父烟袋锅里的余韵。三十八个春秋,这座铁道游击队曾经活跃过的城市早已换了新颜,唯有他这间兼作收藏室的小平房,还守着时光的刻度。

“李哥,这批旧报纸真按吨拉走?”收废品的老张扒着门框,看着屋里齐腰高的纸堆直咂舌。

小李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袖口露出腕间磨得发亮的旧手表——那是父亲留下的上海牌,指针还在精准地走着。“张哥,玩笑了。这可不是废品,是历史。”他指着最上层一叠泛黄的《枣庄日报》,“你看这1987年的,头版还登着台儿庄古城修复的消息,现在哪儿找去?”

老张撇撇嘴,嘟囔着“搞不懂你们这些收藏的”,转身走了。小李重新蹲下,目光扫过墙角的木柜,那里整齐码放着古书籍和拓片,最底层的铁盒里锁着几十本地方志,每一本的扉页都写着收藏日期和地点。而西墙的铁丝上,挂着十几幅旧年画,有胖娃娃抱鲤鱼的,有八仙过海的,色彩虽已黯淡,线条依旧鲜活。

“还差幅有本地印记的。”他轻声自语。自从十年前在旧货市场淘到第一幅1962年的《春耕图》,他就迷上了年画——那些色彩里藏着的市井烟火,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还原一个时代的模样。

腊月廿三,小年。小李驱车回枣庄乡下老家,后备箱里塞着给父母的年货,心里却惦记着老屋的陈设。记忆里,堂屋正墙常年挂着年画,每年除夕父亲都会换幅新的,旧的就叠起来压在箱底。

推开斑驳的木门,堂屋的光线有些昏暗。父亲正坐在八仙桌旁择菜,母亲在厨房忙碌,油锅滋滋作响。而墙上,竟真的挂着一幅年画!

“妈,这画还挂着呢?”小李的声音有些发颤。

母亲探出头,擦了擦手走出来:“可不是嘛,你小时候挂的,后来换了几次新的,都不如这幅耐看,就又找出来挂上了。”

那是幅《榴花双雀图》,画面左侧是几枝盛放的石榴,嫣红的花瓣层层叠叠,露着饱满的石榴籽;右侧两只灰雀落在枝桠上,一只低头啄食,一只翘尾鸣啼。画的右下角有个模糊的印章,题款是“丙午年仲春 石痴写于枣西”。

“丙午年是1966年?不对,我记得小时候挂的是80年代的画啊。”小李凑近了看,指尖轻轻触碰到画纸,质地细腻,颜料带着温润的光泽。

父亲放下手里的菜:“这幅是你姥姥给的,1982年春节挂的,后来收在箱底,前几年收拾老屋又找出来了。石痴是谁?咱这儿没听说过有名的画家啊。”

小李的心猛地一跳,像摸到了通电的电线。他掏出手机拍下画面和题款,又小心翼翼地把画取下来,卷成筒状抱在怀里:“爸,这画借我拿回去看看,过了年给您送回来。”

“你这孩子,一幅旧画还当个宝。”母亲笑着摇头,转身又进了厨房。

大年初二,小李没走亲戚,一早就带着年画去了他定居的小城——距枣庄百余公里的滕州。他先是去了市文化馆,接待他的老馆员眯着眼看了半天,又翻了翻馆藏目录,遗憾地摇头:“‘石痴’这个号没见过,枣庄籍的画家名录里也没有。不过这画的笔法很老道,石榴的晕染尤其见功力,不像普通的商品年画。”

从文化馆出来,小李沿着荆河岸边走。早春的河水带着冰碴,岸边的垂柳还没发芽,光秃秃的枝条垂在水面,像极了他此刻的心情。他抱着年画,就像抱着个未解的谜,脚步不由自主地走向了古玩街。

“小伙子,买年画不?刚收的民国版《连年有余》。”一家店铺的老板热情招呼。

小李停下脚步,抱着怀里的画问:“老板,您认识落款‘石痴’的画家吗?枣庄的,80年代左右画的。”

老板接过年画展开,眉头渐渐皱起,又突然舒展开:“石痴?莫非是陈老先生?不对,陈老先生是滕州人,当年好像在枣庄待过……”

“陈老先生?叫什么名字?”小李追问。

“陈景明,听说年轻时画年画很有名,后来好像不画了,住在北关那边的老院里。”老板指着北边的方向,“你去问问,说不定能找着。”

顺着老板指的路,小李穿过几条老街,终于在一处爬满枯藤的老院门前停下。朱漆大门早已褪色,门环上锈迹斑斑,门楣上“耕读传家”的匾额裂了道缝。他深吸一口气,轻轻叩了叩门环。

“谁啊?”院里传来苍老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

“您好,请问是陈景明老先生家吗?我叫李建军,想请教您一些关于年画的事。”

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位白发老人拄着拐杖站在门内,脸上的皱纹像老树皮般深刻,眼睛却亮得惊人。“你找陈景明?我就是。找我何事?”

小李赶紧把年画递过去:“陈老先生,您看这幅《榴花双雀图》,是您画的吗?落款是‘石痴’。”

陈景明的目光落在画上,原本浑浊的眼睛突然闪过一丝光亮。他伸出颤抖的手,指尖抚过画面上的石榴花瓣,像是在触摸久违的老友。“这画……你从哪儿得来的?”

“是我姥姥家的,1982年挂在堂屋的,我是枣庄人。”小李轻声说。

老人沉默了许久,突然叹了口气:“三十九年了啊……没想到还能再见到它。‘石痴’是我年轻时的号,因为痴迷画石榴,乡亲们给起的。”

小李又惊又喜,连忙扶住老人:“老先生,您快进屋说。我特别喜欢收藏旧年画,找了好久本地画家的作品,没想到这么巧!”

进了屋,陈设简单却整洁,西墙挂着一幅装裱精致的书法,写着“守拙归园田”。陈景明坐在藤椅上,接过小李递来的热茶,慢慢说起了往事。

“1965年我从山东艺专毕业,分配到枣庄文化馆搞美术创作。那时候年画吃香,家家户户都要贴,我就跟着老艺人学画年画。”老人的声音渐渐柔和,“枣庄的石榴有名,我就常去石榴园写生,画了好多石榴题材的年画。‘石痴’这号,就是那时候传开的。”

“那后来怎么不画了?”小李问。

陈景明的眼神暗了下去:“1966年夏天,文化馆的画被烧了大半,说年画是‘四旧’。我藏了几幅底稿,连夜逃回老家滕州,从此就不敢再画了。”他指了指墙上的书法,“后来改练书法,一画就是三十年。”

“这幅画是1982年画的啊,落款是丙午年仲春,那是1966年。”小李疑惑道。

“哦,那是我后来补的款。”老人解释,“1981年我去枣庄办事,见着老同事,说老百姓又开始贴年画了,心里痒痒的,就偷偷画了这幅《榴花双雀图》,没敢落真名,只写了旧号。后来送给你姥姥家隔壁的王婶,没想到最后到了你手里。”

小李恍然大悟,原来这幅画藏着这么段往事。他看着老人消瘦的脸庞,突然说:“陈老先生,您现在还能画吗?我想收藏您的新作,也想把您的故事整理出来,让更多人知道滕州有位画年画的大家。”

陈景明愣了愣,随即摇了摇头:“老了,手抖得厉害,画不了了。再说,那些往事,不提也罢。”

小李没再强求,只是留下了联系方式,说以后常来看他。接下来的日子,他几乎每周都去北关老院,有时带些水果,有时帮老人打扫院子,更多的时候,是听老人讲过去的画坛轶事。

“当年枣庄有个画年画的老艺人叫周老根,画的《门神》那叫一个威风,颜料里要加朱砂和桐油,能管十年不褪色。”

“1979年全国年画展,山东选送了十幅作品,有三幅是枣庄画的,可惜都没署名。”

“画年画讲究‘三分画,七分裱’,当年滕州有个裱画师傅,能把撕破的画裱得看不出痕迹……”

老人的话匣子一旦打开,就收不住了。小李每次都带着录音笔,回去后仔细整理,那些尘封的故事,渐渐在他脑海里拼凑出一幅当年鲁南年画界的图景。

重阳节前,小李又去看陈景明,却发现老人卧病在床,脸色苍白。“老先生,您怎么了?去医院看看吧。”

“不用,老毛病了。”陈景明摆摆手,从枕头下摸出一个布包,递给小李,“这是我当年藏的年画底稿,还有几幅没完成的作品,你拿着吧,别让它们烂在我这儿。”

小李打开布包,里面整整齐齐放着十几张宣纸,有铅笔勾勒的草稿,也有上色未完成的画稿,最上面一张,正是《榴花双雀图》的底稿,旁边还有几行小字:“赠知音,忆枣西”。

“老先生,您会好起来的,等您好了,我陪您去枣庄石榴园写生。”小李的眼眶有些发热。

陈景明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好,等我好起来……”

可没过几天,小李接到了老人女儿的电话,说陈景明去西湖写生了,走的时候让把那张《榴花双雀图》的底稿交给小李。

陈老师从西湖回来,交给小李一本日记,扉页上写着:“画为心声,纸为知己,此生足矣。”日记里详细记录了每幅年画的创作过程,从1965年的第一幅《春耕图》,到1982年的《榴花双雀图》,时间、地点、心境,历历在目。

七月流火,小李带着陈景明的画稿和日记,回到了枣庄石榴园。此时石榴花开得正盛,漫山遍野的嫣红,像极了年画里的色彩。他找了块石头坐下,打开那本日记,阳光透过石榴花的缝隙,落在“1966年5月,榴花正艳,画《榴花双雀图》,赠王婶,愿岁月静好”那一页。

手机突然响了,是滕州文化馆打来的:“李建军先生吗?我们听说了陈景明老先生的事,想办一个他的年画作品展,您能提供展品吗?”

小李望着眼前的石榴花海,仿佛看到一位白发老人正握着画笔,在宣纸上落下第一笔嫣红。他笑着说:“当然可以,还有很多故事,我讲给你们听。”

秋风再起时,滕州文化馆的“石痴年画展”如期开展。展厅里,从早年的草稿到晚年的残作,四十余幅作品静静陈列,每一幅下面都附着小李整理的创作故事。《榴花双雀图》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纸上光阴流转,画里知己相逢,一段跨越四十年的缘分,藏着鲁南年画的温度。”

开展那天,小李站在画前,仿佛又听到了陈景明苍老的声音:“画年画啊,就是把日子的红火,一笔一笔画进心里。”他掏出手机,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爸,那幅年画不用送回去了,它有了更好的归宿。”

电话那头,父亲的声音带着笑意:“好,好,让更多人看看,咱枣庄的年画有多好看。”

展厅的阳光正好,落在《榴花双雀图》的石榴花瓣上,像是撒了一层碎金。那些沉寂的色彩,在时光里苏醒,诉说着一个关于热爱与传承的故事,也见证着一段跨越年龄的忘年之交。而小李知道,他的收藏之路,才刚刚开启新的篇章——他要把这些故事,连同那些旧报纸、古书籍一起,变成时光最珍贵的注脚。

作者简介:

汪允祥,全国中小学作文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高考作文实战专家,26年专注于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 。半岛小作家、半岛学生记者特邀顾问,《十月少年文学》特聘讲师,百佳散文名家,《宁古塔作家》主编,《燕京文化》签约作家,第六届“小作家杯”青岛赛区组委会主任,“半岛杯作文大赛”西海岸赛区组委会主任,《小荷轻舞》主编,出版散文集《我把春天送给你》等多部,在报刊发表作品40余万字。《母亲的面糊子》等12篇文章被多所学校选为阅读理解试题。

为解决中高考语文难题,汪允祥经过多年研究,形成一套独特的语文教学法,短时间内即可解决中高考语文困惑。近8年来,汪允祥创造了一个“中高考语文神话”,连续五年命中国内18省市中考作文,连续三年命中高考作文范围,在全国各地讲解“中高考语文4小时冲刺”数百场,学生中高考语文成绩人均提高5--15分,使上万学子受益。

来源:汪老师的写作天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