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打越富!以色列战争经济,究竟是如何运转?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8:03 1

摘要:自从上个月官宣将于今年10月“彻底征服加沙”的计划后,这一个月间,加沙空袭急剧升级,以军地面部队空前集结,摆足了“屠城”的姿态,在加沙又杀又烧又造饥荒,平民死伤不计其数。与此同时,本月9日,特拉维夫导弹袭击了位于中立国卡塔尔的哈马斯总部后,也打开了中东的潘多拉

以色列现在已经彻底走火入魔了。

自从上个月官宣将于今年10月“彻底征服加沙”的计划后,这一个月间,加沙空袭急剧升级,以军地面部队空前集结,摆足了“屠城”的姿态,在加沙又杀又烧又造饥荒,平民死伤不计其数。与此同时,本月9日,特拉维夫导弹袭击了位于中立国卡塔尔的哈马斯总部后,也打开了中东的潘多拉魔盒。自此,阿拉伯世界最后的和平地带的主权也被踩在了脚下,内塔尼亚胡等于在和整个阿拉伯世界宣战。

也就是说,现在的以色列,不仅有军力全面攻占加沙,还有敢和整个中东掰手腕的底气。多条战线并进,特拉维夫却好像信心十足,四处挑衅全然不惧。而诡异的是,这样一个人口和国土面积在中东都排不上号的麻雀小国,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还有余粮。根据以色列国防部的最新数据,2024年,以色列的武器出口额连续第四年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48亿美元。

这也就意味着,这个面积只有伊朗1/75的巴掌国,不仅有长期烧钱烧装备多线作战的实力,还有剩余的生产力大量出口海外,向欧洲、美国、远东一众发达国家提供武器,并且还能保证自己的武器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着最顶尖的竞争力。相比之下,地中海那头,欧洲的发达国家们既不需要打仗烧钱,还有远超以色列的经济体量,却仍然抠抠搜搜拿不出来足够的军费,每年都要因为国防预算吵个不停。而其他深陷战争泥淖的中东和非洲国家们,也从来都是越打越穷,无一例外。

所以,靠着永远打不完的战争大发横财,以色列是全球独一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为了喂出那一套永动机式的战争经济,他们究竟付出了哪些代价?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一聊。

这里插播一下,我的主业是企业管理咨询,所以有企业培训、管理顾问需求的老板,可以私信联系。另外,目前我正在筹备一个互联网平台项目,也在寻找志同道合的投资人,所以正在找项目的朋友,可以私信联系我,我们线下见面沟通交流。

在分析以色列是怎么赚到这148亿美元之前,我们先看看这148亿都从哪儿来的。

所有的战争财,都离不开投机主义。二战时靠倒卖军火发家的美国是这样,现在的以色列也是这样。他们着实占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处,因为全世界都在打仗。

在148亿的订单中,有54%的订单来自于欧洲。更准确地说,来自于乌克兰的利益共同体们。他们有的与乌克兰接壤,必须把自己武装到牙齿,防止自己成为俄罗斯的下一个囊中物,比如爱沙尼亚;有的是供应给乌克兰武器的主力军,俄乌永无止境的战争把他们的库存都耗尽了,必须要补足武器库,比如英国和法国。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整个欧洲对防务问题的日益重视和紧张,他们必须要把整个大洲落后多年的军工行业提振起来,并充盈武器库。所以要从以色列订购包括导弹防御系统、防空系统、电子战系统等一系列高精尖科技武器。据以色列国防部称,去年的武器出口订单,有48%是由导弹、火箭和防空系统组成的。

复兴欧洲军工之迫切,直接让欧盟下场,扔出一个总额为8000亿欧元的“重新武装欧洲”计划,为成员国们的军备订购提供了各种绿色通道。

让欧洲对国防如此紧张的原因,要归功于这几年北约的不争气和美国的冷暴力。自冷战成立北约以来,美国就是欧洲的防务保护伞,承担了与克里姆林宫对峙的责任,既出兵力也出武器。这让欧洲可以把国家预算全都花在发展经济民生上,军务十分落后。本来欧洲可以安安心心享受保护,但最近几年,美欧关系越来越冷,特朗普更是直接放话,如果有北约成员国的军费支出达不到他要求的5%,美国就拒绝给这些国家提供保护,而目前只有爱沙尼亚和立陶宛达到了这个标准。特朗普的翻脸无情,全世界都领教过了,欧洲不敢赌,这才成了以色列的大金主。

但对于以色列这样的军售赢家而言,天时地利人和,都只是锦上添花,这么多年,以色列自己已经摸索出一套严丝合缝、完美闭环的“战争经济”模式,“以战养战,越战越富”。在这套模式之下,以色列的军工行业形成了惊人的生产力,顶尖的技术水平,强大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让以色列可以自如应对国内战争的同时,顺手拿下海外大单。

这套模式,被瑞士日内瓦国际与发展研究学院的高级研究员塔里克·达纳写进了《死亡商人:以色列的永久战争经济》一文中。他总结出了让这套模式长盛不衰的四大支柱。

第一大支柱,犹太复国,军事至上。

中东,是土壤的每一道裂缝都藏着弹壳、每一缕空气都弥散着火硝味的战争摇篮。即便如此,以色列仍然是其中最好战的国家之一。用战争清除阿拉伯宿敌、实现“犹太复国”,这种夙愿流淌在以色列人的骨血之中,脱胎于整个犹太民族最深刻的民族痛楚。

2000年前的公元1世纪,犹太民族被罗马帝国驱逐出了巴勒斯坦。他们流亡至世界各地,作为异族,作为异教徒,被排斥,被驱赶,被打压,甚至被屠杀。这种代际相传的异族之痛,让犹太人对母族更加依恋,犹太复国主义就此萌芽。2000年来,这个民族一直想回到自己的故土,围绕着犹太民族建国,并设立耶路撒冷——犹太教心中的圣地——为他们的首都。因此,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英属巴勒斯坦一分为二,分裂为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和犹太国家以色列。

在中东,阿拉伯世界占到了90%以上的地理面积与人口比例,他们信仰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所以以色列建国时,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岛,是掉进了狼窝的羊。幸好那时,犹太人作为二战受害者,还拥有国际社会的强力支持,阿拉伯国家们暂时不敢动以色列。但为了自保,为了让这个国家能一直活下去,以色列还是走上了军国主义这条路。以色列第一任总理古里安,将“军事至上”政策作为国家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一任总统魏兹曼,主张把科学技术融入军事愿景。这两位以色列开国国父,就这样定下了以色列的立国之本。

自此之后,军队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核心。在西方的军事援助下,以色列的国有大型军工企业迅速崛起,政府还把各级公共、私营和劳工部门,比如医院、高校等,都整合进去,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军事工业复合体。不论是国有还是私营,军工企业们都成为以色列经济和就业市场最重要的顶梁柱。到了20世纪80年代,大约一半的以色列劳动力直接或间接参与军事工业。为了扶持这些纳税大户,也为了犹太复国事业,以色列政府的军费开支也在连年水涨船高,全用在了对巴勒斯坦、伊朗等阿拉伯世界的持续战争中。整个社会也在军事化,从媒体、教育等方方面面,都充斥着军事话语。尤其是一众高校,为以色列军事技术的研发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无比肥沃的土壤,大量军工企业的规模化和系统化,让以色列拥有了值得信赖的武器生产力,整个国家都成了一座超级的“武器工厂”。

这种从政府,到企业,从对外关系,到对内建设,从意识形态,到经济命脉,方方面面都浸透了军事底色的氛围,让以色列人早已习惯了战争常态化。这个国家几乎全民皆兵,军民界限十分模糊,所有犹太以色列公民都要强制性服兵役,在40岁前还要一直作为预备役参加军事活动。在这种环境中,最近几年,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为首的政坛右翼,还在鼓吹极端的犹太复国情绪,极右翼仇恨和极端民族主义迅速抬头,让内塔尼亚胡在加沙等地的战争暴行有了充足的民意支持。去年的民调显示,大约66%的以色列人,不同意减少对加沙人口稠密区的轰炸,其中,有75%的犹太人都持有这一观点。

就这样,旨在“犹太复国”的对外战争中,以色列的仗打得越多,以色列犹太公民的军事主义情绪就越高涨,对军工建设的参与热情就越高,也就越能造出更顶尖的武器,突破更惊人的产力。也就是说,对以色列人来说,战争是越打越“上瘾”的,国家是越打越“强”的,这种心态对以色列的“战争经济”拥有源源不断的驱动力,不会断流,也不会被颠覆,因为它的根源,始终来自于犹太人无法磨灭的复国夙愿。

说起犹太人,人们最大的刻板印象,应该是他们的经商头脑和高智商。这个把商人基因刻在骨子里的民族,从来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所以,既然以色列决定把这场对阿拉伯世界的漫长战争继续打下去,他们就能把所有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因素,不让自己吃亏。战争,这个虚耗民脂民膏、只为争夺意识形态和宗教话语权的赔本买卖,硬是被以色列找到了利润点。这也是以色列“战争经济”中“越打越富”的第二个支柱:以色列的战场,是新款武器“沉浸式”测评的vlog,也是让海外金主们“疯狂种草”的“地狱直播间”。

首先,以色列将叙利亚、加沙等地的平民,作为他们测试最新款武器的临床试验。很多以色列大名鼎鼎的看家技术,就是从这些地方一次一次试出来的。比如,特拉维夫最神鬼莫测的无人机群。

它们几乎参与了以色列所有军事行动,据多方预测,到2025年,无人系统预计将占以色列军事装备的三分之一。

从2008年到2025年,我们见证了以色列无人机系统的崛起,多少新款型号都是在加沙战场上一战成名的,像埃尔比特系统公司的“赫尔墨斯”无人机和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的“赫尔墨斯·埃坦”无人机。然后,根据在实际战场上的作战经验,以色列开发出了无人机的许多新功能,它们不仅可以用于情报刺探,还可以后勤运输,携带导弹,定点狙杀,是摄像头,是卫星群,是狙击枪,更是轰炸机。“赫尔墨斯·埃坦”无人机就被开发出了搭载自导式“斯派克”导弹的功能。

赫尔墨斯

当然,这些新武器在战场上被测试过,才会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大多数情况下,处于试验阶段的新武器,只是新闻报道里的“神秘袭击物”。比如,加沙方面最近在被杀平民的尸体上发现了严重不明烧伤,伤口“非常深——三度和四度烧伤,皮肤组织中含有黑色颗粒,大部分皮肤及所有下层组织均被烧至骨头”。外界普遍猜测,这是以色列的某种新型燃烧弹产生的效果。

试完了新武器,就是要把它们卖出去,而战场又成了展示给海外客户们的直播间。

无人机又是最明显的案例。在多年试验和表演后,2017年,以色列的无人机出口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一个典型案例就是以色列2014年在加沙发起的“护刃行动”中,新款“赫尔墨斯900”无人机被实战部署,导致20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包括超过500名儿童,战后,埃尔比特系统公司等国防商的市值大涨,以色列军工企业在全球市场里打响了名头。

现在,以色列各大国防商的官网页面,都实时更新着他们公司的新武器在战场上使用效果的视频,政府也不遗余力地帮忙“带货”。比如,2023年底刚试用上场的新型120毫米精确制导迫击炮弹“铁刺”。该武器的制造商埃尔比特系统公司,把“铁刺”在加沙空袭中的使用画面一直挂在官网首页,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本尼·甘茨公开帮它站台,不吝夸奖,称“铁刺”打击目标十分精确,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附带损害并避免伤及平民。

铁刺

再比如,根据以色列的官方数据,在这次伊朗和以色列的冲突中,伊朗射入以色列境内的导弹,给以色列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超过了26.4亿美元。但没有人抱怨这笔费用,因为德黑兰上演了一场现代高科技战争秀,天价合同已经在路上了。

在12天的战争中,伊朗在30年间花了数十亿美元搭建的导弹系统成了瓮中的鳖,它发射了超过500枚导弹,结果86%被以色列拦截,无人机的拦截率更是超过了99%。这多亏了以色列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多层防御系统——“箭-3”系统,能够拦截大气层外的高弧度中程弹道导弹,“箭-2”和“萨德”系统能够拦截中段导弹,“大卫投石索”和“爱国者-3”(PAC-3)系统能够在末段截断导弹发射通道,“铁穹”系统能够拦住火箭弹,而电子战系统则能够迷惑导弹群。以色列甚至远程精准摧毁了伊朗国内一半的导弹发射器,在精确制导领域同样大显神威。

除了防御,以色列在攻击领域同样战果卓著。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绝大部分高层,被以色列成功狙杀,以色列自己的无人机成功对伊朗实施了超过500次袭击。在情报收集上,以色列部署在太空的“天空之眼”卫星群,24小时实时监控伊朗国境,军方靠着数千张实时图像,做出了数十项紧急战略调整。

这些战事细节,被以色列媒体事无巨细地披露出来,意图十分明显。以色列国防长卡茨,喜滋滋地表示,去年破纪录的军售出口额,都要功于过去一年以色列经历的大小战争引来的金主。他说:“这是以色列国防军和国防工业在加沙对抗哈马斯、在黎巴嫩对抗真主党、在也门对抗胡塞武装、在伊朗对抗阿亚图拉政权以及对抗其他敌人的成就的直接结果。”

当然,以色列之所以有钱有兵,能在中东四处开火,多点长期作战,除了军工企业作为纳税大户的经济支持和技术保障,以及以色列全民皆兵的好战情绪,同样离不开场外援助——美国。

从1949年至2022年,以色列获得的美国军事援助超过了1580亿美元。这笔钱是什么概念呢?它占到了以色列国家预算的3%、GDP的1%、国防预算的20%、军队预算的40%,几乎可以覆盖所有的采购预算。在战争期间这笔钱还会增加,比如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和2023的年加沙战争期间。

美国不仅给钱,也给技术。从里根政府时期开始,以色列就参与了与美国的很多联合研发项目,或者从美国购买特定武器。像现在特拉维夫在战场上使用的很多高精尖系统,比如箭式反导系统、拉维战斗机、梅卡瓦坦克和铁穹导弹防御系统,以色列自己是没有能力研发的,都是从美国买的。

有意思的是,美国允许以色列把军费援助的25%-30%,用于以色列向国内企业采购武器,而不是强求以色列完全购买美国武器。美国国会曾经有一份报告,透露过这一条款的目的。他们希望这些采购可以刺激以色列国防工业的发展,让以色列能保持住他们的“定性军事优势”,以稳住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事实证明,以色列确实成为了美国一把见神杀神的好刀。

以色列的“战争经济”机器,也不只由钱和武器组成,它的军火出口还是它外交的战略工具。特拉维夫政府的“武器外交”,有两个核心目标:巩固盟友关系和推动关系正常化,尤其对那些不想在明面上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也就是说,以色列通过军售破冰,向一些曾经关系不太好的国家示好,以推动关系正常化。

在这一点上,最大的受益方就是阿拉伯国家们。他们和以色列异教异族,多年来水火不容,又没有达到像巴勒斯坦、伊朗这种不共戴天的地步,但也没办法公开建交。于是,以色列就和他们进行秘密的军售合作,虽然只是纯贸易往来,但国与国之间已然关系松动。

这些秘密合作直接推动了2020年《亚伯拉罕协议》的签订,这是以色列与阿联酋、巴林、苏丹和摩洛哥等几个阿拉伯穆斯林国家之间的关系正常化协议。自此之后,秘密贸易转为更公开的合作关系,以色列向这些海湾国家出口了价值超过30亿美元的军事和安全技术,盟友关系已经浮现出来。这么一来,以色列再也不是阿拉伯世界中的孤岛,它利用军售,正在拉帮结派,增加自己的地区影响力,甚至改写中东的政治格局。

而对于传统盟友,以色列更是不吝慷慨。这些年来,从亚洲的印度、韩国和菲律宾,到欧洲的大部分北约国家,都是以色列武器的海外客户。现在,印度已经成为了以色列最坚定的政治盟友之一,曾在联合国多次谴责以色列的决议中选择弃权。

阿塞拜疆,作为全球唯一与以色列保持良好关系的什叶派国家,从以色列进口了大部分武器,包括无人机、防空系统和导弹防御系统,然后,它自己成为以色列最大的石油供应国。而欧洲,尽管他们也选择谴责以色列在加沙的暴行,但俄乌战争的实际困境,逼得欧洲根本无法放弃以色列的武器,就像无法放弃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一样。所以,欧洲各国政府们,会暗中对民众反以色列浪潮进行压制,也会干涉媒体对加沙战争的报道。其中德国最为明显,作为以色列最铁杆的武器贸易伙伴,德国多次在欧盟会议讨论加沙战争时,明确反对制裁以色列。这表明,即便是出现裂痕的联盟,以色列也可以通过军售这一渠道将其修复。

就这样,在以色列四平八稳的“战争经济”模式里,国内环境为军工市场和技术提供了肥沃土壤,海外战场又能帮以色列开发新武器,找到新客户,再加上美国给钱给技术的外挂,以及用武器破冰外交来开发出更多客户,卖出更多武器的“鸡生蛋蛋生鸡”策略,都能支撑着以色列把自己这台战争机器永不疲倦地运转下去。从这个角度,无论我们怎么谴责以色列在加沙的暴行,都不得不承认,它是最精明的商人,也是最能克服环境的强者。

当然,这套机器也不是没有故障的可能,现在,风雨欲来,变数横生。

以色列建国近80年,站在美国的肩膀上,浇筑出了一套以战养战、越打越富的战争经济永动机,它既能满足清除以色列的对手,满足它雄踞中东的野望,又可以成为以色列的经济支柱,让这个小国又富又强,甚至还可以“团结”民心,民众爱国热情水涨船高,这对于特拉维夫的执政者而言,简直是百利而无一害。

但是,就像历史上无数个被国富力强冲昏了头的执政者一样,内塔尼亚胡在以色列总理这个位子上坐了15年,15年来,在不断滋养的权力欲和野心下,终归还是让他也昏了头。最近几年,在经历了自己的腐败丑闻被迫下台后,东山再起的内塔尼亚胡似乎越来越急于讨好以色列极右翼党派和选民们,为自己攒政绩。为此,内塔尼亚胡开始卖力鼓吹以色列人的民族主义情怀,夸大和外敌们的仇恨,对敌人赶尽杀绝的手段越用越狠,于是才有了加沙战争的以军暴行,以及这一次,直接跳过外交谈判这一步,对伊朗急切冒进的宣战。这么多年来,内塔尼亚胡已经习惯了在战场上成王败寇的逻辑,靠着铁拳和硬实力争夺话语权。他全然没想过,舆论场同样是战场,同样可以杀人于无形。于是,这台完美的战争经济机器,开始故障了。

因为一系列极端的战争行为,以色列的“刽子手”、“侵略者”形象越发深入人心,国际社会的反以情绪开始高涨,迫于舆情压力,以色列的传统盟友们,尤其是欧洲政府,也开始大批取消武器订单。

上个月3日,西班牙国防部宣布,将取消一项价值3.25亿美元的反坦克导弹采购合同,该合同属于以色列政府旗下的“拉斐尔高端防御系统”集团的子公司。这被外界视作西班牙要“逐步断绝对以色列技术依赖”的信号。上周,欧盟也和成员国们召开会议,重新商讨和以色列的贸易伙伴关系。

就连美国都变得不可靠了。虽然特朗普这次在对伊朗作战中选择帮忙,但他对内塔尼亚胡在加沙的所作所为同样颇有微词。所以内塔尼亚胡不得不站出来安抚国内好战右翼的情绪,说以色列“要逐步摆脱对美国安全援助的依赖”。

要知道,以色列的战争经济机器,离不开全球客户们的青睐,也需要美国的钱来保证武器研发。如果内塔尼亚胡只为了自己在国内的支持率一意孤行下去,真正对以色列致命的不是永无止境的战争,而是因战争失去的市场和口碑,这才是从根本上抽掉以色列的命脉,让战争经济无以为继。

也许能改变目前这种局面的,只有内塔尼亚胡下台,才能让以色列从极端右翼的狂躁中稍微清醒过来。目前,这位以色列政坛的“常青树”,同时面临着以色列国内法院的指控,指控他收受26万美元贿赂,以及国际刑事法院全球通缉他在加沙犯下的“战争罪”。但按照这个政治老油条过往数次从腐败指控中全身而退、一次次东山再起的经历,想要把他换掉绝非易事——而以色列的极右翼们,看着加沙的种族灭绝,品尝嗜血快感时,也许还从没想过,以色列的经济反噬,正在来的路上了。

来源:认知金字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