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1日下午2点,在身处其中充满时代纵深感的pageone前门店,青年学者单敏捷携新书《走向三国》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作家张向荣一起,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三国史的精彩分享。张向荣同时担纲本场活动的主持人。
2025年9月21日下午2点,在身处其中充满时代纵深感的pageone前门店,青年学者单敏捷携新书《走向三国》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作家张向荣一起,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三国史的精彩分享。张向荣同时担纲本场活动的主持人。
单敏捷首先讲述了本书的写作经过,指出《走向三国》的主体内容其实是他做博士论文时的一个衍生品。在谈到为什么会选择三国史这样一个难写的题目时,单敏捷回忆了自己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求学的时光,讲述了导师陈苏镇以及罗新、阎步克等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他引用陈老师“做学问就像破竹子”的比喻,说明做这个题目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刚开始就特别难,不太容易,然后你这个刀下去之后就顺着势往下劈,就变得简单多了”。
北大历史系30多年没有人做过三国史了
作为单敏捷的恩师,罗新表示:“对于一个做学术的人来说,找题目是最难的事情,不仅对学生来说难,对任何一个成熟的学者来说一样难。”他指出,寻找问题比回答问题要难,只要能提出问题,通常来说在这方面已经阅读很多资料。三国尤其是蜀汉,受限于史料,当时北大历史系已经有30多年人没有做过这个题目了,单敏捷选择这个方向是很勇气的,同时这条路是很难的。罗新说,北大历史系培养学生的传统是启发式的,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题目,所以看到单敏捷的选题并没有挫伤他,而是让他试一试。
关于是否到了“重写三国史”的契机,罗新表示,当下三国史要做出新意来非常难:“以我们目前读者和作者对历史的这种占主流的兴趣,我不认为还能写出新东西来。”通常历史学科是走在其他学科后面的,除非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文化思潮,否则就很难产出“崭新的对历史的理解”。过去的中国史可以称作政治的或者权力的中国史,罗新设想,“我们以后能不能讨论一下每个时代的人是怎么过的”,或者可以做一个“人的中国史”。
从“大有年”到“三互法”“将军号”
针对本书的一些具体问题,几位老师也做了一些探讨。比如书里不方便展开来写的“大有年”问题。为何黄巾起义会发生在大有年之后?对这个看似矛盾的因果关系,单敏捷分享了自己的一个想法。他结合当时国家已不足以完成宏观调控的大背景,用“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原理作了阐释;而罗新则指出“大有年”的记载,也许出于史学重构,可能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又比如书中探讨的“三互法”“将军号”,单敏捷现场给予解说,指出这些汉代制度在群雄割据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后世的下沉影响。
单敏捷从导师陈苏镇那里继承了治政治史的方法,他谈到“历史的年代感”时说到,古人的十年可能在历史书上就一两行,但其实“ 我们的一天是一天,古人的一天也是一天”,历史的变化过程是十分丰富的;而他所做的研究,就是尽量更加详细地将有限的史料梳理下来,让大家知道原来它是这么变的,就好比过去的人看木星、看月亮等,自己的工作不是发现新的星星指给大家看,而是“制作一个望远镜,拿给大家,然后让它倍数更高一些,可以看得更清晰一些”。
我做历史研究的初心
单敏捷在新书分享会结尾,动情地讲述了自己做历史研究的初心。他说到,导师陈苏镇和罗新等北大历史系各位老师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自己做非常传统的三国史研究,跟他们还是不一样的;比如罗老师近些年是主张多关注一些更鲜活的、更具体的、更具象的一些人物、事件,呼吁大家从帝王将相的研究中走出,去关心亿万众生。
单敏捷指出,自己的研究可能在大的方面并没有提出新的问题,只是再解释、再梳理,运用一些别人尝试比较少的工具来做一些事情。他自嘲自己并不是思想家的角色,而更像一个“学术技工”,只是把制度、地理等当作学术工具来用,将原来既有的一些认识进一步向前推进。他谈到,如果说自己有什么贡献,大概是去尝试开发一些工具,告诉大家还可以这样运用到史学研究中去;而反思自己研究历史的初心,则源于内心最深处的一个本能的冲动,就是“我就是要了解那个时代,我要知道那个时代是什么样的,这个是我的终极目标”。
借助工具发现更多材料,以更多视角来重构认识,也许通过一些熟知的史料能进一步深入挖掘那个时代运作的一些原理等这些影响大多数人的东西,这也算是对许多不知道名字芸芸众生的一种关怀。——单敏捷解释说,这就是他为什么还在做这种看上去很传统题目的一个内在的动因。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老中青三代读者俱在。分享以读者的提问结束,随后嘉宾为现场的读者签名,活动圆满结束。
中华学术·近思
(已出书目)
以政治思维深剖汉末板荡政局
揭秘走向局部统一的内在逻辑
《走向三国:汉末群雄割据史(190—220)》
单敏捷 著
978-7-101-17073-3
68.00元
东汉中央朝廷崩溃后,各地势力在碎片化后重新整合,群雄并起,东汉名存实亡。本书聚焦于东汉末年直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这三十余年间,群雄势力发生、演进与重组的历史过程,尝试通过对基本史事的重新梳理,分析各主要军阀集团的内部矛盾以及军阀之间的利益纠葛,并从秦汉大一统制度遗产的角度,来探讨秦汉旧制是怎样抑制了汉末“破碎性分裂”的延续,并将历史发展的轨迹重新引导向局部统一。
跨天文、地理、政治、文化多维视角
揭秘中国古代分野体系两千年演变轨迹
《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增订本)》
邱靖嘉 著
978-7-101-16997-3
98.00元
天文分野是由中国传统星占学衍生出来的一套认知天地对应关系的理论体系,它既是传统星占学的理论基础,又是古代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又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与世界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书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首次对中国古代天文分野的历史演变、理论模式、思想传播及其政治文化涵义做了系统研究。全面梳理了天文分野学说的起源、释义和理论类型,重点考察有重要影响的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的形成、定型与衍变,以及在古代王朝政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折射出的天下观思想,进而透过天文分野的视阈对东西方世界观试作比较,体现出一种全球视野。
一本日记道残生,展现明清易代剧变
一个家族临抉择,映射江南士人悲欢
《覆巢之下:一位江南士绅的日常生活与明清鼎革》
朱亦灵 著
978-7-101-17144-0
76.00元
顺治三年春,在兄长因抗清罹难后,死里逃生的嘉定士绅侯岐曾始以“半生道人”之名作日记,“以备后人稽考”。透过日记观察侯岐曾“奉母保孤”的“遗民”生活,诗书游戏只是短暂的慰藉,与疟疾的抗争亦无成效。清廷的打击步步紧逼,侯岐曾竭力调度社交网络,却也无力改变大局。虽然心怀故国,他却对复明运动持谨慎态度,并无殉死决心。但最终精神趋于崩溃的侯岐曾还是卷入“松江之变”,家破人亡,成为明清易代史上又一幕悲剧。
本书引入日常生活史的视角,较完整地还原了晚明士绅真实的生命图像,展现了侯岐曾的求生渴望与赴死结局之间的张力,在学术理性之外亦饱含人文温情。
来源: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