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分水岭:华为ADS 4.0突围与小米召回背后的行业真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7:50 3

摘要:即将过去的9月,智能驾驶行业也迎来一次“生死分水岭”:一边,是华为ADS 4.0全系突围,国庆前即将推送给所有车主;另一边,是小米因辅助驾驶隐患,召回了11万余辆SU7。两件事叠加在一起,让这个行业第一次如此清晰:模糊的梯队划分已经消失,只剩下“能行”与“不能

即将过去的9月,智能驾驶行业也迎来一次“生死分水岭”:一边,是华为ADS 4.0全系突围,国庆前即将推送给所有车主;另一边,是小米因辅助驾驶隐患,召回了11万余辆SU7。两件事叠加在一起,让这个行业第一次如此清晰:模糊的梯队划分已经消失,只剩下“能行”与“不能行”。一、9月的三个信号

上一篇的“完了完了完了…”——那声绝望呼喊,能否唤醒装睡的车企?还在耳边回荡。三秒钟的无助,让我们意识到安全的分量。

即将过去的9月,智能驾驶行业也迎来一场分水岭。

一边,据媒体披露,辅助驾驶强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新增了“纸箱识别”等复杂场景测试。

华为ADS 4.0在相关测试中表现稳定,并宣布国庆前将为所有鸿蒙智行车型推送ADS 4.0全量升级。

另一边,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显示,小米汽车因辅助驾驶在部分场景下处置不足,召回约11万余辆SU7。

几件事叠加在一起,把行业从热闹的宣传口号拉回到冷冰冰的现实:模糊的“梯队”说法不复存在,只有“能行”与“不能行”的清晰分野。

9月17日,第一财经披露了一则消息:在拟定的辅助驾驶强制标准里,新增了“50厘米纸箱识别”测试。场景很简单:路上突然出现一个纸箱,车要能识别、减速或避让。

据报道,多数车型在这一测试中表现不佳,华为系则相对稳定。发布会上参数堆得再漂亮,可一到这种最简单的场景,有些车还是“看不见、刹不住”,直接撞上去。要知道,纸箱只是个例子,换成路锥、石块、甚至小动物,后果都一样。

有人辩解说,这是“个别情况”。但在我看来,这不是个别,而是行业的分水岭。辅助驾驶只有两类:能护命的,和不能的。

华为为什么能过?并不是魔法,而是他们在很早就做了“通用障碍物检测”。摄像头看不清的时候,激光雷达还能补一刀;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后,系统至少知道——“前面有东西,不能硬闯”。这是最朴素的逻辑,却被很多车厂长期忽视。

9月22日,工信部公布测试结果。华为系车型全部通过,部分在L4级别表现突出。这意味着,它不仅能在高速上跑通,还能在隧道、暴雨、施工区这些复杂环境下保持稳定。

底气来自全栈自研和庞大的数据闭环。ADS 4.0每天能积累数千万公里的学习里程,在极端天气里依旧能保持较高的测距精度。

有人说过一句话:“以前比的是PPT,现在比的是真跑。”华为的突围,本质上是拿到了国家层面的“通行证”。

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显示,小米汽车召回约11万余辆SU7。原因是其L2高速领航辅助在施工区、突发加塞等场景下,识别和处置能力不足。如果驾驶员未能及时接管,存在风险。

这次召回由监管部门缺陷调查后启动,整改方式为OTA软件升级。具体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这件事提醒我们:智能驾驶的门槛,不在屏幕大小,也不在算力数字,而在那三秒钟里,能不能护住车里的人。

华为选择了全栈自研路线,从芯片、算法到数据闭环,自己掌握。遇到复杂场景时,能快速调整,甚至能识别潮汐车道、独立右转红绿灯这些连特斯拉FSD也常出错的地方。

而包括小米在内的一些新势力车企,则更多依赖硬件堆叠与外部算法方案。看上去参数亮眼,但在数据闭环和核心场景积累上,还有差距。问题出现后,通常采用OTA升级的方式来补齐。

这种差异,最直观地体现在体验上。
在“车位到车位”的公开测试中,华为系车型能自主完成断头路掉头、进地库、停进机械车位;特斯拉Model Y在相同场景中则掉头失败,最后卡在车位里无法完成。小米SU7没有参与这类测试,因此暂无公开对比结果。

我自己是问界M9车主,用车一年半。行驶里程2.5万公里,其中智驾里程将近2万公里。

它不是网上说的“老司机”。我有二十多年驾龄,但有时M9表现得像个新手:遇到变道加塞会犹豫;在杭州的斑马线,还不会主动礼让行人。甚至有人调侃,在城区拥挤复杂的路口,它不是“智驾”,而是“智障”。

只从拥有它以后,停车这件事几乎就交给它了。无论是商场的地库,还是马路边的侧停车位,它总能一点点挪进去,比我更耐心,也更稳。久而久之,我甚至有些“手生”,已经很少自己去打方向盘。

可另一方面,在高速上的一些反应,它确实比我更灵敏。遇到紧急情况时,它的制动和避险超出了我的反应极限。那一刻,我承认,它比我更可靠。

所以,我对ADS 4.0国庆前的全量升级,是真心期待的。希望它能少一些“新手的笨拙应急”,多一点“老司机的预判能力”。

能通过的,才算行;过不了的,就是不行。

没有中间地带。

对消费者来说,买车时别只看屏幕和语音交互,最该问的是:在那三秒钟里,它能不能护命?

对车企来说,安全不该是“卖点”,而是“基线”。谁敢糊弄,谁就会被市场淘汰。

对监管来说,更要快。标准不是绊脚石,而是安全的护栏。

纸箱测试、华为突围、小米召回,这些事最终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智能驾驶靠什么立住?

答案并不复杂:不是广告语,也不是配置单,而是能不能在关键三秒里守住生命。

作为一名M9车主,我更期待的不是炫技的发布会,而是真能让我安心交出方向盘的那一天。

因为在这条赛道上,安全,才是唯一的通行证。

来源:常州焦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