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风扑面】解码贵州“村字号”IP丨桐梓“村晚”:图个热闹是质朴的共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17:44 2

摘要:星空为幕,青山作景,无人机编队在空中绘出绚丽图景,篝火旁村民与游客手拉手欢歌笑语。8月30日晚,桐梓“村晚”夏季大联欢总决赛热闹举行——没有奖金证书,获胜者直接牵走牛羊鸡鸭,这份朴实无华的奖励,洋溢着浓郁的乡村气息。

星空为幕,青山作景,无人机编队在空中绘出绚丽图景,篝火旁村民与游客手拉手欢歌笑语。8月30日晚,桐梓“村晚”夏季大联欢总决赛热闹举行——没有奖金证书,获胜者直接牵走牛羊鸡鸭,这份朴实无华的奖励,洋溢着浓郁的乡村气息。

数据显示,2024年,桐梓“村晚”举办活动超300场,登台节目近4000个,参演群众3万余人次,线下观众突破90万人次,线上传播超5.6亿次。它先后被央视《东方时空》《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关注,更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全国示范展示点。

桐梓村晚早已不仅是一台文艺演出,更成为黔北乡村文化振兴的亮眼名片,照亮了“多彩贵州”文旅融合的新路程。

从“一台戏”到“一座桥”

主客携手,唱热乡村夜经济

桐梓“村晚”的“走红”,并非一蹴而就。

早在2006年,桐梓就依托毗邻重庆的区位和夏季平均23℃的清凉气候,吸引了大量川渝游客前来避暑。每年盛夏,超过20万“候鸟”在此旅居。

“起初就是几家民宿凑一起办晚会,游客和村民轮番上台,唱唱歌、跳跳舞,图个开心!”九坝镇明秀山庄的老板马明秀回忆。从小小的消夏晚会,到主客同欢的“村晚”,变的不仅是规模,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来自四川成都的82岁退休老人孟基元,连续七年来桐梓避暑。“就像走亲戚,一点都不见外。”他说,“村晚”让他从“客人”变成了“参与者”,甚至成了“自家人”。

在这里,重庆游客跳起苗家竹竿舞,成都老人亮出川剧变脸,本地村民表演起高台舞狮、黔北矮人舞……天南地北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交融。据统计,2024年“村晚”的演员中,游客占比达45%。“村晚”,真真正正成了一条联结城乡的文化桥梁。

从“一季热”到“四季红”

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新业态

随着“村晚”口碑渐起,桐梓开始推动活动从“夏季限定”走向“四季常青”。

围绕“春季百花开、夏季大联欢、秋季大丰收、冬季大团年”主题,桐梓系统谋划“四季村晚”,舞台也从九坝镇拓展到官仓镇、葫芦城街区等多地。

今年春季,官仓镇借“村晚”举办赏花节、亲子跑、自行车赛、农民运动会等配套活动,推动12家农户从“单纯避暑”转向“四季旅游”,新增床位百余张。

“我们现在不只做夏天生意了!”官仓镇一位民宿经营者高兴地说。他刚完成设施改造,房价也从原来的每季一千多元涨到了三千多元档。

“村晚+”的融合模式,持续释放发展红利——2024年“村晚”带动就业超7000人,助推蔬菜销售6700余吨、肉类530余吨,方竹笋、牛肉干等特产销售额突破2200万元。

2025年,桐梓“四季村晚”推进得更加扎实。春季“村晚”以“村歌村村唱”为主题,在官仓镇举办16场演出,展演节目214个,参演人员近2500人次。短短两个月,当地商业街新增经营主体10家,带动消费700万元。夏季“村晚”继续以九坝镇山堡村为主会场,鼓励农家乐、旅游小区、各村积极参与,共举办活动292场,上演节目3868个,登台群众2.5万人次,观看人数突破百万。

“接下来我们还计划办西部山歌邀请赛、社区成果展,让‘村晚’体验更丰富。”“村晚”总导演刘超说。

从“文化宴”到“发展钥”

乡土文化,引燃旅居热

背靠黔中,面朝成渝,桐梓素有“川黔锁钥”之称。如今,“村晚”正成为一把新钥匙,打开农文体旅深度融合的新天地。

在九坝镇,旅居地产发展蓬勃。全镇旅居规划总建筑面积超200万平方米,已建成67万平方米,年均新增房源稳定在15%-20%。目前,已有1.3万余户成渝家庭在此置业,“新九坝人”成为康养消费主力。

在九坝印象康养度假区,首批购房业主、70岁的重庆退休教师李晓宏,已经把老家当作“临时驿站”。“每年4月上来,11月才回重庆。我们三姐妹都把这儿当第一故乡了。”她笑着说。像她这样的长住业主越来越多——旺季核心项目入住率超90%,不少康养小区一房难求。

林达小镇营销总监穆勇透露:“6月底开盘当天,就成交58套,超500组客户到访。”这个总投资5亿元的项目,从拿地到开盘仅用4个月,首批158套房源很快去化超过三分之二。

茅石镇则通过“两建一提升”(新建转型一批、改建提档一批、人居环境提升),推动乡村旅馆提质升级。全镇床位从1.5万张增至1.8万张,带动综合旅游产值近亿元。

“村晚不只是一台文化宴,更是一场乡土文化的集体觉醒。”九坝镇党委书记赵德富说。它推动旅游模式从“一季游”转向“四季游”,从“观光地”蜕变为“乐活乡”。

“桐梓‘村晚’,源自群众自发,成于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它不再只是一台晚会,而是一个融文化、旅游、经济和乡村治理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桐梓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洵说。

这里没有明星大腕,没有豪华舞台,却有最真实的笑声、最踏实的温暖、最蓬勃的生机。正如一位村民所说:“我们请客人来家里吃饭,也请他们上我们的舞台。”

在这场由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群众有爱共同铺就的实践中,桐梓以“村晚”为媒,正用心书写着一首属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叙事诗——真诚、鲜活,而又生生不息。

【专家点评】

贵州省经济智库首席专家、经济学博士后陈政:

桐梓“村晚”是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它以文化为媒、群众为主角,不仅有效激活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更通过“晚会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显著带动旅游消费、地产转型和农特产品销售,形成强劲的“夜经济”和“周末经济”增长点。这一实践充分证明,文化赋能能够有效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为西部山区县域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此文刊载当代贵州第39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编辑 程佩佩

二审 陈颖

三审 唐正平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