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县历史悠久, 自古经济文化发达, 房屋建造水平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明清时期,邑内一些读书人先后考中举人、进士, 开始在地方和朝内任职, 其中有几位成为名垂青史的高官名官。他们功成名就和告老致仕以后, 陆续在家乡建造一些豪华府第。清代以来, 黄县人外出经商
黄县历史悠久, 自古经济文化发达, 房屋建造水平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明清时期,邑内一些读书人先后考中举人、进士, 开始在地方和朝内任职, 其中有几位成为名垂青史的高官名官。他们功成名就和告老致仕以后, 陆续在家乡建造一些豪华府第。清代以来, 黄县人外出经商的人日益增多, 足迹遍布山东、东北、京城和国外。
有些人经商发财以后, 回乡大兴土木, 建造了规模宏大的豪华住宅。清末民初时期黄县城内的豪宅很多,最有名的四大家族是一丁二王三姜四逄。他们当中不是官宦,就是富商大贾。如黄县城丁家世代经营当铺钱庄,发迹以后征召邑内外能工巧匠, 在黄县城北巷、辛店、北关、十字街等地兴建豪宅两千余间,建筑面积约占半个黄县城。今龙口市博物馆的清代建筑, 就是保存下来的丁代故宅。
丁氏故宅的建筑为传统硬山式, 砖木结构的北方四合院建筑群。其特点是格局方正统一,房屋高大雄伟, 建筑工艺精良,雕饰美观大方。每个封闭的大院落中轴线上, 整齐地排列着六座房屋和五进院落。院内套院,门内有门,各个院落都建有两厢,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四合院。
房屋和院落中间为正道, 为主人专用道。两侧有更道, 供下人们行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尊卑制度。每座正房面阔为五间, 共有四架梁并用八梁柱来支撑, 这就是黄县民间所说的四梁八柱。建房时先打好地基, 然后再立柱架梁,每架梁前后两端下面各有一根粗大的圆形柱子,柱子下端置放一个特制的圆形石础墩, 以此来承担房顶重量和防止圆木柱淋雨腐烂。完成立柱架梁之后, 再用榫卯加串条的方法把梁架之间的檩条和椽子, 连结成纵横坚固的框架结构。
屋顶木匠工程结束后, 石匠开始砌东西山墙和前后墙体, 下部采用花岗岩大块方石, 上面为特制的大青方砖。墙体的质量要求特别地严格,石体外墙如果出现裂缝, 要用铜钱来填充。砖体外墙要磨砖对缝, 每块砖上下左右必须严丝合缝, 毫厘不差。石砖墙体里外之间的空隙, 用糯米水、石灰膏和沙搅拌成的石灰沙浆填充抹平。两侧的山墙和前后墙体,采用石灰沙浆来粘连,使其更加坚固寿命长久。所有正房前后墙体不承担屋顶重量,只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这种建筑结构最大的优点是墙倒房屋不倒,具有很强的抗地震能力。
清朝乾隆年间, 丁氏族人丁元鹏考中进士,并出任地方官,开丁氏家族科举做官之先河。至清光绪末年, 丁家共有三百多人在朝中和地方为官, 其中五品以上官员有四十多人,丁家由此成为有功名的官宦。按照清代营造法式规定,丁氏故宅建筑采用仿殿宇模式, 高脊横卧, 脊角昂翅, 并安装了吻兽和走兽。丁氏故宅每座正房屋顶(南北 )都有一条高大的正脊,两侧山墙屋顶处南北各有一条边脊, 一条正脊加四条边脊, 共计为五条脊。在正脊两端各安有一个较大的吻兽,在四条边脊的下端各安有六种模样不同较少的走兽, 其名称按照民间的称 呼自下而上依次为"走投无路"、"赶尽杀绝"、 "跟腔帮倒"、"顺风打旗" 和 "坐山观火",这就是民间所说的五脊六兽。
这种房坡有糟,青瓦叩垄,复盖屋顶的大瓦房, 观之端庄雄伟,住之冬暖夏凉, 老黄县人称之为青堂瓦舍,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仰哈瓦房。丁氏故宅每座房屋都是造型典雅, 雕刻精美, 其中最为富丽华贵当属会客厅。室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外有开阔的前廊和隔扇门窗,豪华气派, 格外壮观。朱漆的明柱上悬挂着清代进士书法家汤志忠、李柱馨、翟云升等题刻的木制楹联。楹联的内容多为劝学敬业和借景抒情。其中"古今来多少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的概联为丁氏家训。旨在教育后人行德积善,好好读书, 只有把书读好,才会有美好的前程。
老黄县境内除了丁氏故宅等豪华住宅外,还有富裕人家的传统四合院和一般普通人家的民居。传统的四合院建筑, 多由 正房、南房和东西厢房组成封闭的四合院以及多进院落的格局。虽然这些房屋难以与豪宅相提并论, 但在建筑布局上都前 堂后室, 体现了主次分明, 长幼有序, 男女有别, 尊卑有分的封建社会等级制度。
黄县传统民居在建筑结构上都是坐北朝南, 院墙四围, 方正完整, 门楼高耸, 是胶东地区四合院式建筑的典型代表。进入街门是一座照壁, 照壁的繁简根据家庭条件来确定。家境殷实的人家, 在照壁四周刻纹雕花, 工艺精致, 中间彩绘山水花鸟图案。绕过照壁便可以看见位于北面的正房, 这是整个院落的立体建筑。
今龙口市东北乡的西河阳村, 就是一个明清和民国时期经商致富后建造了大量的四合院仰哈瓦房, 现在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古村落。
西河阳村位于龙口市诸由观镇, 黄水河下游东岸河畔, 烟潍公路黄水河大桥东端路北处。现在村中保存的四街八巷十胡 同, 青砖黛瓦四合院、老龙街、古槐树等遗迹, 见证了该村历史久远的明清古韵, 留下了深厚的商业文化印记。
目前, 全村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仰哈瓦房有 200余处。这些古老的居民建筑,布局方正完整,主次分明, 长幼有序, 功能齐全。房屋外墙砌当地诸由观青石, 内墙砌特制的土坯。这种墙体的优点是坚固美观, 防水防火,保温隔热,冬暖夏凉。屋顶整齐地覆盖着青色瓦片, 俯仰结合, 高低即垄。这种仰哈瓦房施工时, 瓦工先将面积较大的仰瓦片, 从屋檐处往上依次摆 放到屋脊处, 然后再在两排仰瓦之间上面依次斜放一排面积较少的哈瓦片。
仰哈瓦片排到顶端时, 紧紧地插入屋脊预留伸出的瓦片之中, 就这样仰哈瓦片成垄复盖全屋顶。屋檐处仰瓦下端安装滴水瓦,哈瓦尽头安装勾头瓦。安装滴水和勾头的作用,一是下雨时接排屋顶雨水,二是为了坚固美观, 最后用掺了麻刀的石灰膏进行固定。滴水和勾头外面烧制有吉祥图案和福寿字样, 极具胶东地区文化特色。这种采取两仰一哈瓦片覆盖屋顶的房子, 准确的名称应称为仰哈瓦房, 由于当地村民有语言简化的习俗, 因此被简称为哈瓦房。
西河阳村四合院民居大多数为一进院落, 也有一些多进院落。其中有一处五进院落的大院落 (即六座正房和五进小院落) , 它是村中最最古老的房屋, 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 现在已辟建为民俗博物馆。最年轻的房屋也有100多年了, 为清末民初时所建。
近年来, 该村实施 "乡村记忆工程" , 重点将105处清代至民国时期传统民居院落和 06幢仰哈瓦房列入保护名录, 进行连片挂牌保护修缮。以此来保护传统古村落的历史风貌, 积极发展文旅融合特色产业,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过去黄县境内一般人家的普通民居, 虽然也有前厅后室, 但大多数人家正房则是三间或三间半。屋内正间为厨房兼通道,东西两灶分别通往左右两面卧室,其中东卧室又通联套间,套间多做储藏室,也有的作为子女们的卧室。院内建有对厢,门楼大多位于东南处。有的人家进入街门后迎面建有照壁, 上面描有一个大大的福字。
屋顶覆盖着一层整齐的青色仰瓦片,屋檐处有一排滴水瓦。这种挂瓦方式有别于豪华住宅和传统民居的房子, 当地群众称之为仰瓦片, 正确的称法应为仰瓦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一个建造高标准现代住房的风气正在兴起。现代化的 "黄县房"与传统老房相比,无论是投工用料,内外结构,还是院内布局,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屋顶开始采用新式平面大瓦, 房间内天棚罩顶, 石灰白墙, 玻璃门窗, 宽敞明亮。室内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地面开始出现水泥、水磨石、瓷砖铺地。天棚墙壁装潢使用华丽板和专用材料, 厨房和洗澡间用白色瓷砖贴装一新,既美观又卫生。
作者:唐禄庭,字仕廉。号东莱居士。1948年出生,山东省龙口市诸由观镇唐家集村人。山东大学历史系文博考古专业毕业,大学专科学历。现为龙口文化和旅游局退休干部,副研究员。龙口市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特聘研究员。先后出版《黄县史话》、徐福的历史遗迹》、《东莱史话》、《黄县老字号》四部历史专著,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文章200余篇。
来源:半岛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