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越吃越多就越好吗?心衰老人用药,这把“双刃剑”该如何把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7:23 1

摘要:84岁的王大爷(化名)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床头那个像“九宫格”一样的大药盒。降压的、稳心率的、治糖尿病的、强心的、利尿的……红红绿绿十几颗药丸,就着温水吞下去,才算开启了一天。王大爷患有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好些年了,再加上一身的老毛病,药是越吃越

84岁的王大爷(化名)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床头那个像“九宫格”一样的大药盒。降压的、稳心率的、治糖尿病的、强心的、利尿的……红红绿绿十几颗药丸,就着温水吞下去,才算开启了一天。王大爷患有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好些年了,再加上一身的老毛病,药是越吃越多,可他总觉得身体还是不得劲,走几步路就喘。

“我这吃的到底是‘灵丹妙药’,还是‘一把毒药’?”王大爷心里犯嘀咕。他这个疑问,其实是摆在无数老年心衰患者及其家人面前的一道难题。随着年龄增长,多种疾病缠身,老年人往往需要服用多种药物,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多重用药”。

吃药是为了治病,但药吃多了,会不会反而带来新问题?哪些药是必须吃的“保命药”?哪些又是可能增加风险的“隐患药”?最近,一篇发表在国际心血管权威期刊《Circulation Journal》上的研究,就为我们揭开了老年心衰患者用药的复杂面纱,其结论甚至有些颠覆我们的传统认知。

要理解这项研究,我们得先认识一下王大爷药盒里的三类“角色”。

“保心护航药”(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 这类药是心衰治疗的“中流砥柱”,是经过大量临床试验证明,能够有效改善心衰症状、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的“王牌军” 。比如我们常听说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和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等都属于此类 。对于心衰患者来说,规范使用这类药物是治疗的基石。“潜在风险药”(潜在不适当用药,PIMs): 这类药本身可能用于治疗其他疾病,但对于老年心衰患者来说,却可能弊大于利,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例如,某些非甾体抗炎药(一些止痛药)、某些钙通道阻滞剂(一类降压药)和特定类型的抗血小板药都可能被列入这个名单 。它们就像是药盒里的“双面间谍”,用对了地方是好兵,用错了就可能“叛变”。“多病共治药”: 这指的是治疗其他并存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的药物。

在现实中,老年心衰患者的药盒里,这三类药往往“同台唱戏”,导致了“多重用药”(通常指每天服用5种或更多药物)的普遍现象 。这就带来了一个核心矛盾:一方面,为了遵循心衰治疗指南,我们需要用足“保心护航药”;另一方面,为了控制各种并发症,又不得不加上各种“多病共治药”,其中还可能混杂着“潜在风险药”。这使得老年心衰患者的用药管理,变成了一场极其复杂的平衡游戏。

为了解开这个结,来自日本新潟大学等机构的研究者们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 。他们巧妙地利用了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LTCI)”认证体系 。这个体系是日本政府为评估和支持身体虚弱或有残疾的老年人而设立的,能够获得认证的老人,通常意味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护,可以看作是“身体衰弱/失能”的群体 。

研究者们据此将1264名65岁以上的心衰患者分成了两组 :

LTCI组(衰弱组): 共296人,他们获得了LTCI认证,代表了那些身体比较虚弱、生活需要他人帮助的老年患者 。非LTCI组(非衰弱组): 共968人,他们没有获得认证,代表了那些身体相对健朗、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患者 。

通过这样分组,研究者得以在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群体中,分别审视“多重用药”、“保心护航药”和“潜在风险药”对患者生存率的真正影响。

这项研究的结果,带来了三个值得深思的发现:

发现一:“保心护航药”的益处,不分体质,人人有效!

这是最令人鼓舞的一点。无论是在相对健朗的“非衰弱组”,还是在身体虚弱的“衰弱组”,规范使用“保心护航药”(GDMT)都与更好的生存率显著相关 。这意味着,即便是对于那些最高龄、最虚弱的患者,心衰的核心治疗药物依然是他们的“护身符”。这强有力地反驳了一种陈旧观点,即认为对虚弱老人没必要用足这些“猛药”。数据显示,这些药物的保护作用是普适的。

发现二:“潜在风险药”的危害,竟看“人”下菜碟?

这一点最为出人意料。研究发现,“潜在风险药”(PIMs)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那些身体相对健朗的“非衰弱组”中。在这个组里,服用这类药物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然而,在身体虚弱的“衰弱组”中,服用“潜在风险药”与患者的死亡风险之间,却没有发现明显关联。

这是为什么呢?研究者推测,对于极其虚弱、多病缠身的老人,他们的最终健康结局更多地是由其整体的衰弱状态和严重的合并症决定的,而不是单一某种“潜在风险药” 。此外,有时为了治疗其他严重的疾病(如严重的关节炎),使用某些“潜在风险药”(如类固醇)可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其带来的益处可能超过了对心脏的潜在风险 。

发现三:一个令人担忧的用药悖论——越需要保护的人,得到的保护反而越少。

研究数据显示,“衰弱组”的患者平均年龄更大(84岁 vs 76岁),合并的疾病更严重,服用的药物总数也更多 。但恰恰是这群最脆弱的患者,他们获得“保心护航药”(GDMT)处方的比例,反而显著低于那些相对健康的患者 。这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临床困境:医生在面对高龄、衰弱的患者时,可能会因为担心副作用而对使用标准的心衰药物持保守态度,从而可能让患者错失了本应获得的保护。

这项研究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新知,更是对老年心衰患者日常用药管理的深刻启示。

别只数药片数量,关键要看“成分”。“多重用药”本身是中性的,它既包含了能救命的“好药”,也可能藏着有风险的“坏药” 。因此,简单地追求减少药片数量,或者因为药多而焦虑,都是片面的。核心在于定期与医生一起审视用药清单,进行“精兵简政”,确保每一颗药都是必需的、合适的。“保心护航药”,一个都不能少。无论患者年龄多大、身体多弱,心衰的核心治疗药物(GDMT)都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尽可能地规范使用 。作为患者和家属,可以主动与医生沟通:“我们现在用的心衰药物是否已经达到指南推荐的标准了?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我们能做些什么来优化治疗?”对虚弱老人的用药风险,需要“个体化”评估。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对于身体极度虚弱的老人,机械地套用“潜在不适当用药”清单可能并不完全适用。评估用药风险时,需要一个更全面的视角,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并存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个人意愿。此时,医生的经验和与患者的充分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老年心衰的药物治疗并非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一门需要智慧和个体化考量的艺术。这项研究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路:它坚定了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坚持规范使用“保心护航药”的信心,也教会了我们要用更辩证、更人性化的眼光去看待“潜在风险药”和“多重用药”的问题。对于像王大爷一样的千万老年心衰患者而言,未来的用药之路将更加清晰和安全。(本文根据最新研究结果或真实病例撰写,仅供参考。如有健康问题,请遵医嘱。)

参考资料:Sekiya Y, Fujiki S, Tsuchiya H, Kashimura T, Okura Y, Kodera K, Watanabe H, Takahashi K, Bannai S, Hatano T, Tanaka T, Kitamura N, Minamino T, Inomata T. Association of Medication Profiles, Including Polypharmacy, Guideline-Directed Medical Therapy, and 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s,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or Without Frailty and Disability. Circ J. 2025 Sep 25;89(10):1662-1671. doi: 10.1253/circj.CJ-25-0200. Epub 2025 Jun 27. PMID: 40571564.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

相关推荐